教学周
编者按:在学校教育教学大讨论活动期间,各单位紧密结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聚焦“坚持立德树人,建设一流本科”主题,碰撞出不少思维火花,本期刊发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玉皞在学校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学院论坛上的发言,文章如下:
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拉开序幕,时代教育开启了认知重启之键。人才培养的竞争全球化、认知系统性、创新群体化趋势呼之欲出,此时,传统教育面临教学体系重构、育人方式转变、教育产出再建之变局。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制造2025”已在行动,而高等教育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命脉,值此机遇,当做出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之举措。
未来已来,理念先行
国家战略以新工科建设领跑高等教育变革,从2017年到2019年乃至2025年,立志于百年变局中勇立潮头,赋能未来。从“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到“北京指南”,而后到“新工科F计划”、“成电方案”、“重大经验”、“广东方案”等,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迎来了百花齐放盛况。2020年在即,“四新”建设协同推进即将进入新阶段,新工科与新医科、新农科交织融合、交互发展;新文科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注入新元素;新工科、新医科和新农科为新文科提出新命题新方法,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我们一直在行动。
值此境况,高等教育已然进入深度融合发展阶段,高校亟须从理论出发打造教育模式创新区;从标准出发,打造质量文化示范区;从方法着手,打造信息技术试验区;从实践导入,打造产教融合先行区。过去未去,未来已来。南昌大学应积极围绕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精神文化、大学治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六个维度,更加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自身实践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更加强调扎根中国开放办学,更加塑造中国大学精神气质。在新时代新工科唱响之际,在部省合建产教融合之时,南昌大学应瞄准未来,强化教育质量理念,以新工科为变革着力点进行学科跨界交叉融合,重构人才知识体系,加强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形成南昌大学“四新”建设特色。
应时而动,主动求变
在新工科建设日新又新之时,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先行先试,在快速迭代中急速适配。学院按照完整的工科学科链进行细致分析,定位抓两头重点,依托南昌大学“新材料学科群一流学科”以新材料、新器件、新系统和新领域应用构成服务地方需求的新模式系体系,并且通过集成应用构建服务区域发展的智能系统。针对当下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存在的创新思维训练不足、专业壁垒愈发明显、工程应用导向不够、创新教育受益面窄等困境,学院面向新工科,构建“一体三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将专业课程与创新思维相融合,将工程认知与创新方法相融合,将实践体系与创新能力相融合,进行知识体系重构、实践体系重构并拓宽成果导向通道,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具体而言,首先,学院立足新工科理念,已形成专业课程与TRIZ创新理论的紧耦合关系,在课程学习中并举专业课程知识与科学创新方法,打造出系列重构课堂逻辑的“金课”与重构知识体系的“精品资源课程”。再者,建立了覆盖理论-仿真-试验贯穿式的工程实践体系,形成从大一到研究生,从基础练习到项目研发贯穿式、持续递进式实践方式。第三,创新协同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同国内高校合作搭建校校协同平台,与国际高校形成交流合作网络,与研究所开启校所协同新章,与企业共创校企协同纪元。从方方面面积极推动协同育人走向“新模式”并形成“新引擎”,逐步丰富“协同育人生态系统”。
学院应时而动,立足当下,主动求变,面向新工科以学科交叉、科教协同、产教融合“三注重”创新实践体系建设,以新工科为“四新”引领,并举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进行交叉融合。其一,建立了辐射于艺术、媒体以及信息技术不同专业学生的艺术与信息交叉平台综合创新平台。其二,将工业设计与信息交叉平台结合,建立了智能照明体系,与喜马拉雅AI音响、得力集团智能研究院、小米等企业开展了系列产品合作。其三,将工学、理学和医学三大主要学科门类交叉贯穿到新材料、新器件、新装备与新领域应用中,建立了医工交叉平台-小动物PET/CT系统。其四,开展了医学、生物学、力学与信息的交叉,搭建了医学交叉平台-智能虚拟交互系统。
因地治学,工以引领
学院面向工程,创建了5个校企联盟联合实验室;秉承“做中学,赛中练”理念,搭建了30个竞赛与创新创业基地。再者,拓展“产学合作纬度”,强化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了开源小四轴无人机系统与开源高速可见光通信系统。2017年于新工科开展初期,学院便获得了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并且在教育部2017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斩获13项。学院获批国家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项,省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项。学院教师获批省级重点教改项目1项,省级重点委托项目1项,省级一般项目9项;学院申报校级教学成果8项,发表教改论文4篇;校级教师授课竞赛获奖26项,国家级教学竞赛获奖6项,被评为南昌大学十大教学标兵1人次。学生发表专利1项,论文3篇,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6项,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76项。
学院注重产教融合,积极贡献社会经济发展,将产业的理念、技术、资源整合到学校的培养体系、课程、实训及师资建设中。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秉承该理念,学院建立了南昌大学人工智能工业研究院,智能感知与网络安全联合研究中心,南昌大学虚拟现实产业技术研究中心,AI+AR/VR实验室暨应急救护VR联合实验室,南昌大学生态文明科学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首个智慧校园共享单车大数据监管平台以及新思科技人工智能实验室等。总而言之,信息工程学院以“一体三融合”为核心的“大信息”类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初具规模,近几年人才培养质量整体得到提升。
省思践悟,行则将至
高水平本科教育中国方案跨越2018年奋进篇章,走到2019年落实总结阶段,2020年,我们的定位是奋力提高、主动攻坚,争夺“双一流”建设置高地。面对“世界一流”大学办学标准,南昌大学发展新工科,应从学科汇聚、特色发展层面着手,以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关键性重大技术问题为纲要,将学校建设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将自身塑造为部省合建高校示范个案。成立包括以国家“新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支撑的外部智库团队和本校的内部执行团队为主的校级“新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动以新工科引领“四新”建设。
教育部在2018年已经将40个工程领域调整为八个专业类别,意味着新工科建设不仅纵向涵盖了本科与研究生培养,并且横向模糊了专业边界,尤其是本科专业的融合度越来越高。鉴于此,我们发展新工科的航向,以拓宽专业口径和加强通知教育为抓手,积极出台《南昌大学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指导意见》与《南昌大学修订2020版本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再者,在专业博士学位类别上,集中全校力量突破材料与化工(0856);在学术型博士学位点新增过程中集中全校力量突破信息相关学科博士点。将人工智能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等新工科专业,应该以归属教指委为导向,灵活配置人才培养体系相关配套机制。
在接下来的一年,信息工程学院仍坚持以“压规模、调结构、转机制、提质量”为主线,贯彻“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创新驱动、协同推进”的方针,按照“党政协同、多位一体、分工合作、过程监控”的方式推进综合改革。以《江西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为指引,坚持“政府主导、校企协同、复合交叉、国际合作”方针,面向未来新兴战略性产业制高点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努力打造支撑国家、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和工程领域的产学研创新平台。通过平台建设优化地方综合性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地方综合性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地方综合性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迎难而上,谱写“部省合建”新工科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