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海:当代青年科研人的榜样和引路者
刘荣海,1984年生人,2003-2007年本科就读于华北电力大学应用物理专业,现任南方电网云南电力科学研究院金属化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网设备材料技术研究。主持完成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南方电网公司科技项目15项,引领了国内电力行业设备X射线检测诊断技术从平面到立体、人工向智能的技术进步,推动了电力设备系列化X射线诊断检测技术及装备在发、输、变、配电领域的广泛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项目研究期间,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2项,编写国家及行业标准5项。先后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

“在华电学习生活的这四年,可以说是在我整个求学生涯中最值得纪念的四年。”在接受线上采访时,刘荣海学长首先回忆起在华电生活的点滴,无意间发出了此番感慨,这也迅速拉近了线上访谈的距离,我们正式开启了与刘荣海学长的对话。
“大量输入,培养个人特质”
刘荣海学长是华电2003级的本科生,当时就读于数理系应用物理专业。2007年毕业之后考上了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就读专业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2010年毕业后进入了云南电网公司,在电力科学研究院工作至今。
在进入电科所工作后,刘荣海借助在大学时期锻炼和培养的英语优势,接触到一个国际合作项目,他与团队在该项目上与外籍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十年的努力让该项目成为整个电力行业的顶尖,突破了行业瓶颈,并凭借该项目获得2021年的中国电力奖。他以自己的口语专长举例,在2018年刘荣海与同事代表整个云南电网公司赴泰国技术成果,流利的英文发言使全球科研人员对中国团队表示认可与赞赏,他强调:“对你们而言,要在大学这四年争取每一分钟的时间去学习,这也包括你要怎么借助大学的学习来培养你的某些个人的特质。”
他还提出说:“我们需要长期的积淀,在大学就需要大量的输入和贯通。”他以自己在华电求学时,大量阅读和汲取知识的过程为例强调:“只有大量输入正确的内容和思想,才能逐步打开我们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专业自信”
身为理工科出身的科研人员,刘荣海认为当代理工科学生非常欠缺专业自信。他以自己身为理科生的角度引入,向我们详细讲述了理科学生应该要如何正确认识理科优势、培养理科自信。首先,理科学生掌握的是最基本的东西,思考问题就是要从本质上去思考的。刘荣海说,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的就是本质,从本质上思考问题,才能够把更多的现象联系起来。
刘荣海多次强调,看待问题应该从第一性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物理系的学生特质就是从物理上思考问题的时候去探究它的第一性原理,也就是本质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学物理的专业自信的第一点,我们思考问题的深度更深,走得就比别人更远。”刘荣海还通过对比举例讲述了理科生的理科自信,他认为工科学生学了很多专业的技术知识,存储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经验。但他们都是从现象上解释现象,或者运用技术和经验去解决问题,没有上升到更高层次的原理问题,从这方面可以看出,他们的创新思维并没有理科生那么好。所以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专业优势,培养自己的专业自信,也是当代大学生亟需具备的能力。
“创新就是要从原理上进行突破”
刘荣海工作至今授权的发明专利有70多项,但他对发明专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他看来发明专利是十分简单的事情,但最需要的就是创新,而创新往往是要突破技术层面挖掘到事物本质。在采访过程中他提到,“在我们电科院,将近90%的同事都是学工科的,他们思考问题往往是从工科思维出发,就是说他们习惯用技术去解决问题,正因为工科学生不会考虑从更本质的物理原理、第一性原理去思考很多问题,这就导致他们的很多成果创新程度不够,解决问题的深度不够。”
他认为现在的发明专利往往是要从原理上去创新,原理就是第一性的东西,是形而上的东西,是身为理工科学生应该用心钻研的东西。他多次强调。“我们现在很多东西是形而下的,但是形而下去解决问题是会退步的,这样解决问题的角度和广度是不够的,只有形而上的东西才能帮我们把一系列现象及其本质抽象出一个物理的东西,圈成一个原理,这样我们才能从原理的角度去创新去保护一个方案,这样整个专利的保护范围才会够大。”
“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
刘荣海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生涯,生动的描述了他们是如何争取一切课余时间与老师进行探讨,如何自主获取图书资源去自主研究课题。他认为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严重缺乏科学严谨的求知精神,作为长期在科学发展领域不断实现突破的科研人员,他一直坚定认为,“没有质疑,就永远没有科学,年轻人就永远培养不起科学的精神。”
在访谈中他严肃地讨论起这个问题,他希望广大青年学子可以培养主动质疑的科学精神,对知识始终保持一种渴望与思考。“因为并不是老师教什么就是什么,老师讲的可能不对,或者说在某个角度或者在某个前提条件下能成立,你要与老师探讨,这样的质疑才会有创新。如果只接收但是不思考老师传输的内容,你就没有联想,观念就没有突破和创新,那要怎么发现问题,科学要怎么进步呢?”
“逻辑思维的锻炼比学知识更重要”
刘荣海还特别强调,当代大学生锻炼逻辑思维,比学习知识更为迫切且重要。刘荣海发现,现在的理科生解决问题的速度很快,但能写好一篇文章的理科生不多,许多理科生并不能很好的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和重点技术描述出来,这也是一个很明显的缺点。“如何把成果总结好,让别人看着逻辑性很强,条理性很好,这点很重要。”讲话或者写文章有理有据的,逻辑环环相扣,因果关系清晰,这就是一种有条理的逻辑思维,刘荣海认为这些东西也是需要精力去重点训练的。他以自己的工作经历举例强调,“只有逻辑好,条理性好,才能在技术成果交流中准确无误地将重点表达解释出来,才能获得他人的理解与认可,因为做科研是没办法糊弄的。”
科研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源源不断的第一驱动力,在面向世界前沿科技、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发展道路上,广大科技人才在各领域潜心钻研、勇于创新突破,不断涌现出原创成果并进行有效转化。如何培养锻炼青年科研人才的创新思维,营造出活力满满和潜能无限的创新生态,决定着我国的科技领域是否能进一步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在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出,刘荣海淡泊名利,勇担时代重任,他对自己获得的科研成就都丝毫未提,但言语中满满都是对当代大学生的细心叮嘱。作为在电力行业科研领域中的青年科技人才,刘荣海一直在强调对未来的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从知识的积累到严谨求知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再到逻辑思维的锻炼,他都为当代大学生给出了导言与建议,言语充满了希冀,可以说刘荣海是一名潜心钻研的科研人,更是当代青年科研人的榜样与引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