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讲话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领导讲话

聚力十四五 奋进开新局 为建设特色 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接续奋斗——杨勇平校长在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的学校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0年主要工作和“十三五”发展成效

2020年是极不平凡、刻骨铭心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大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勠力同心战疫情、迎难而上促发展,全面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十三五”规划、“双一流”首期建设圆满收官,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校师生员工在风雨考验中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一年来,我们坚持联防联控、强化精准施策,坚决打赢校园疫情防控阻击战。坚持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成立防控组织,认真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全面做好经费和物资保障,坚决确保校园一方净土。启动春季学期教学“云”模式,开设线上课程1110余门。推进研究生招生云复试和毕业生云答辩、云求职等相关工作深入开展,7532名各类毕业生如期顺利毕业,1900余名教职员工投入爱心“毕业寄”,千方百计为学生做好服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下,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实现了师生零感染、校园无疫情的防控目标。

一年来,我们持续推动“四个策略”实施,深化“五个体系”建设,办学能力和水平实现新提升。“双一流”首期建设圆满收官,设立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和交叉学科博士点,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平台,有序开展第五轮学科评估和学位点申报工作;5个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建设,17个专业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12门课程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新增3个本科专业,学生在各类国际、国家级竞赛中斩获佳绩;科研合同经费和到账经费持续提升,分别达8.18亿元和5.09亿元。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第一完成单位身份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17名教师获评各级各类人才工程项目,新一轮创新人才支持与培育计划正式启动,师资队伍活力进一步彰显;强化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与中国华能联建海上风电与智慧能源系统联合实验室,与三峡集团共建智慧电站技术创新中心,与保定市共同举办“30·60”新时代能源电力创新发展大会,奏响绿色低碳发展主旋律;与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实质性合作,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统筹推进各项评价制度改革,开展规章制度“废改立”工作,圆满完成校内机构改革,成立水利与水电工程学院、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院和能源电力创新研究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一年来,我们推动党的全面领导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党建、思政、文化建设、教育扶贫等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完成新一轮干部选拔任用,推进基层党组织换届,“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实现100%全覆盖,2个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名单,党建评价项目“先锋指数”获评优秀,能动学院顺利完成党建标杆院系验收;1个项目获评教育部高校思政精品项目,抗疫微党课列选教育部示范。着力打造思政“金课”,联合人民网推出的课程思政直播专题培训广受好评;构建完善以“三堂两书一馆”为载体的校园文化体系,立体化多层面文化育人作用进一步发挥;坚决落实教育扶贫各项部署,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科技优势,汇聚校内外资源,构建全方位帮扶体系,全面助力河南确山县、河北阜平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路上留下了华电人坚实的奋斗足迹。

各位代表,2020年主要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三五”胜利收官。回顾“十三五”,学校以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和胜利召开第二次党代会为标志,以60周年校庆为契机,加速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这一时期,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中央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切实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做好教育部巡视整改,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办学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系统盘点“十三五”的发展成效,我们能够切实感受到:

这是学科实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的五年。加速实施学科水平提升计划,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电、动两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分列A和A-档。新增2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自主设置5个交叉学科博士点,“清洁能源学”获批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双一流”一期建设目标全面实现。

这是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的五年。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荣获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新增8个本科专业,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12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本科生深造率大幅提升,研究生规模快速增长,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丰硕。

这是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的五年。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成效显著,科研经费和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创新群体项目实现突破,获得8项国家级、12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12个“太阳能高效转化利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申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这是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五年。人事制度改革实质推进,新一轮创新人才支持和培育计划全面铺开,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加大,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人才引育策略深入实施,培育各类高层次人才20人次。五年来112名青年才俊加盟华电,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改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这是对外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的五年。进一步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大学理事单位由9家扩容至14家,打造能源互联网学院、海上风电与智慧能源系统联合实验室、“一带一路”能源学院、智慧电站技术创新中心等校企合作平台。积极融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保定“中国电谷”建设,参与雄安新区能源规划布局,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合作伙伴网络不断扩大,与20余所世界一流大学和近20所“一带一路”沿线国大学携手合作,在校留学生超过1000名,人才国际化培养体系持续完善。

这是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的五年。资源拓展能力和配置水平进一步增强,新增建筑面积15.4万平方米,一批学生宿舍楼等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精细化管理和节约型校园建设扎实推进,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平安校园建设持续深化,网络信息、图书、档案、医疗等服务保障能力达到新水平。

这是文化建设不断展现新气象的五年。成功举办建校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华电精神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华电文化内涵进一步拓展和提升。建成校史馆,打造出以“明德大讲堂”、《华电记忆》等为标志的校园文化名片,文化软实力功能日益彰显,师生员工的文化认同感显著增强。保定校区连续四届获得“河北省文明校园”称号。

这是党建与思政工作水平持续提升的五年。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日益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基层党建进一步夯实,各级党组织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显著增强,先后荣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等荣誉称号,1个学院入选首批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大思政”格局基本形成,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同行,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党对纪检监察、巡察、统战、群团等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呈现新的风貌。

各位代表,2020年和“十三五”学校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得益于教育部、北京市、河北省等上级组织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大学理事单位、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体华电人的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全校师生员工,向离退休老同志,向理事单位、广大校友,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华电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来的实践探索,全校上下对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让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实现学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牢办学正确政治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始终坚持价值引领,不断深化“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的时代内涵,落实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汇聚磅礴发展合力;必须始终坚持“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办学方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引领,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发展质量;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推动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为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引擎;必须始终坚持开放办学,广泛争取国内国外各类资源,调动校内校外一切积极因素聚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文化自觉,与时俱进推动文化传承创新,铸就华电人昂扬自信、生生不息的发展之魂。

成绩代表过去,经验昭示未来,问题刻不容缓,只有正视差距、改进不足,我们才能更好前进。学科建设上,总体水平还不高,一级学科博士点偏少,且电、动等优势学科在高校布局较为普遍,竞争压力较为严峻;人才培养上,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仍需完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有待提速;科技创新上,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较弱,解决能源电力“卡脖子”技术、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及行业和区域发展的贡献度不够高;队伍建设上,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优秀中青年人才偏少,队伍活力和创造力需要进一步激发;治理能力上,应对新形势、新要求的重大战略举措不够多,制度体系有待完善;条件保障上,资源不足、空间受限的矛盾日益凸显,管理服务水平与师生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对这些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逐步推动解决。

二、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历史使命,擘画“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宣示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华电也步入新的发展时期。这是学校历史进程中承前启后、固本开新的重要阶段,具有非同寻常的里程碑意义。这一时期,我们将实现向研究型大学的实质转型,向着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目标加速奋进。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战略背景下,推进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既定部署顺利落地,实现“十四五”更有特色更高质量发展,亟待学校立足高等教育“四为服务”,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所处历史方位,进一步找准新坐标、提升新动能。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为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服务新发展格局提出了战略指引,也为学校下一步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抓手、带来了重大契机。使命神圣光荣、目标恰逢其时、机遇千载难逢,我们必须把握方向促发展、抢抓先机开新局,推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提速增效。

2020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十五届联大会议上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之后又在多个场合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今年3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又作出进一步部署,明确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并强调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的绿色低碳发展是关键,这无疑为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同时也对学校综合办学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主动融入、全面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学校新发展阶段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一所以能源电力为办学特色的“双一流”建设大学,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高等教育国家队的使命担当,高高举起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大旗,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科技等优势,助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服务引领绿色低碳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着眼“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面向“十四五”及未来长远发展,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国家所需、未来所向、学校所能、师生所盼,科学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全面落实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双一流”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党的领导为引领和保障,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形成高水平办学体系,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奋力开启新发展阶段的新征程。

立足新使命,擘画新发展。学校将瞄准新能源、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储能与氢能、环境污染、生态修复、碳金融、碳管理等急需紧缺人才和相关科技需求,精准聚焦服务“碳达峰、碳中和”重大目标,全面落实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两大核心任务,全力抓好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建设三项基础工作,奋力实现校企校地合作、国际交流合作、条件保障供给、两地协同发展四个关键提升,深度推进教师队伍活力释放、管理服务效能提升、院系办学绩效评价、内部资源配置、外部资源拓展五项基础性改革以及学科交叉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体系、人才引育用机制、两地协同发展五项先导性改革,构建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一流学科专业体系,完善更加符合行业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相匹配的科技创新体系。

同时,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坚强人才保障。加大综合改革力度,形成与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相呼应的治理体系和治理环境。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为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坚强条件支撑。到“十四五”末,如期初步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双一流”建设再跨新的台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能源电力行业转型发展中发挥生力军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各位代表,深度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是对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目标再宏大,规划再完美,不落实也终归是纸上谈兵。从“十四五”开始,我们要切实提高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将狠抓规划实施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以真抓实干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有效落实落细,以切实的担当引领学校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三、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全力做好2021年工作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之年。对于学校而言,是学校“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启航之年、冲刺第二次党代会战略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第五轮学科评估的大考之年、新一轮“双一流”的遴选之年,时间节点非常特殊和关键,做好这一年的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崇高,必须迈好第一步、展现新气象。

今年工作的总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深度聚焦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擘画“十四五”发展蓝图,加速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构建高水平办学体系,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开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一)以庆祝建党百年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按照“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总要求,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确保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完成。开展“建党百年学思践悟行”系列活动,大力营造奋进新征程、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完善党建质量“双循环”评价体系,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质量攻坚行动计划”,认真做好“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申报评选,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继续科学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中的新老矛盾,不断增强驾驭风险、迎接挑战的本领,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二)高标准、高起点启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持续深化提升

全力做好新一轮“双一流”申报建设。科学编制新一期“双一流”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开展年度“双一流”建设项目论证、立项和建设工作。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深入开展建设绩效评价。进一步加强中央专项经费统筹,以滚动、逐级递进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提升各类专项经费使用效益和执行进度。

全力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相关工作。坚持对标、对表,结合指标体系新变化,把学科评估各项工作做细落地,及时查漏补缺,加强特色亮点凝练,力争使更多学科提档升级。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升,同步实施优势学科引领、中坚学科提升、文理学科振兴、新兴学科培育四大计划。从战略高度布局基础学科发展,引导基础研究,建设精品理科、特色文科,建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同时,做好新增学位授权点复审工作,力争新增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全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设立“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专项”,实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专项招生计划”。在方向布局、人才培养、项目培育、平台与团队建设、教师校内双聘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引导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工科、文科、理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积极推进交叉学科学位点建设。同时加强现有交叉学科博士点和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内涵建设。

(三)以纵深推进三全育人和课程专业建设为着力点,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学生思政教育。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强化思政课质量监控督导,着力打造“思政金课”。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双百工程”,建设10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实现课程思政100%全覆盖。围绕建党100周年,持续推进“明德大讲堂”“师生宣讲团”“一院(系)一品”等学生思政工作精品项目走深走实,充分发挥系列庆祝活动育人功能,努力创建特色育人新品牌。推进“云思政”创新发展,积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网络思政格局,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强化教育教学内涵建设。以国家级和省部级“双万”专业为抓手,推进重点建设,培育打造特色品牌专业,持续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深造率。以国家级“双万”课程为重点,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标准,强化本科“金课”建设,建设一批研究生学科核心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出版一批高水平教材。探索课程建设新类态,支持建设100门优质慕课,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教学名师及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各类教学名师培育计划,引导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上不断实现新突破。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推进产学研基地和企业导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和覆盖范围,合理提高教研工作量和绩效奖励分值,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强化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以需求为导向,建立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形成更加科学合理专业布局,激发专业竞争力。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机制,健全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出台研究生教育“1+6”相关改革文件,不断深化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研究生分类复试办法,建立健全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实施研究生科教融合提质行动,建立完善直博、硕博连读、本硕博贯通和国内外联合培养“1+1+1”“3+2+2”“2+3+2”等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实现全过程质量督导,建立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分流退出机制。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本分和天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永远在路上,我们要持续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抢抓研究生教育大发展的时代机遇,加快推动研究生教育实现历史性新突破。

(四)以科研平台建设为牵引,强化有组织科研布局,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提升科研平台建设水平。继续大力推进“太阳能高效转化利用”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申报建设工作,深度参与国家能源实验室建设。高度重视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相关政策导向,积极抢占先机,更好发挥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汇聚优秀人才、产出高水平成果的引领作用,将其进一步建设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创新高地,有序推进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制发展。加强现有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建设和规范管理,推动校内考核评估工作。前瞻部署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重点研究平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落地,助推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推进能源电力创新研究院体制机制创新,促其深度融入能源电力领域重大科技前沿、重大关键技术、重大工程项目,不断取得突破。加快新一代电力能源关键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论证建设工作,力争在重点方向、团队组建、人才汇聚、平台搭建等方面取得实质进展。

提升服务需求能力。以科技创新“四个面向”为指针,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科研布局,持续加大对一流科研团队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加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技项目的组织、策划与申报。推进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相关管理服务机构建设,力争二级资质申报取得突破。构建具有华电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强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建设,培育、挖掘高价值科技成果,促进成果转化运用,打造特色品牌,为国家、行业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科技创新活力。深入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精神,按照“重质量、重贡献”和分类评价的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完善科技评价体系,修订科研工作量和科研绩效认定办法,破除“唯论文”评价导向,进一步激发教师创新活力。提高科研管理服务能力和数字信息化水平,继续完善网上办事大厅、科研成果认领系统、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实现科研项目网上全过程管理,优化科研成果线上审核和科研用印线上服务体验。

(五)创新“引育用”机制,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人才引进的校院统筹,压实院系主体责任,以“高精尖缺”为导向,统筹学校重点方向、重要领域人才引进工作。加强人才信息储备,逐步探索构建学校重点学科领域高层次人才数据库、准拔尖人才数据库和未来青年人才数据库,更好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揽才。创新引才方式,探索整团队引进,吸引领军人才牵头、有较大潜力的科研教学团队加盟。充分利用新讲师博士后政策优势,逐步实现一级学科博士点院系新进教师博士后化。

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发挥院系在师德师风管理和考核上的主体责任。完善教师荣誉体系建设。对接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遴选50名左右校内优秀青年人才,“一人一策”制定个性化培育方案,在有组织科研、有组织配给、有组织申报上加大力度,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完善高层次人才考核机制,激励人才发挥更大作用。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资助教师参加境外访学。进一步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质量,吸引优秀博士入站从事科研工作,充分发挥人才蓄水池作用,储备师资后备力量。

加大人事改革力度。以破除“五唯”为导向,修订职称评聘制度,注重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贡献的有机统一,在“高质量”上做文章。优化职员年度考核,提高评优奖励支持力度。完善教师聘期考核,进一步分类细化考核机制。深化职员制改革,启动科级岗聘任工作,建立职务职级双轨并行的职员晋升机制,落实辅导员双重身份、双线晋升,实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推进新一轮薪酬制度改革,以优化校内津贴结构为突破口,加大竞争性绩效工资的占比和调整幅度。建立高层次人才薪酬待遇与其履职年限、长期贡献相匹配的机制,引导高层次人才长期稳定服务。稳步推进非事业编制薪酬体系改革,增强队伍的稳定性和职业归属感。

(六)立足高水平、实质化,积极打造对外合作新高地

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健全理事会运行机制,聚焦国家行业重大需求,以理事单位为重点,推进与行业企业的差异化重大合作,以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和为切入点,不断深化对外合作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构建共赢共享合作创新体系,努力产出一批重量级合作成果。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加快推进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平台筹建工作,加强储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和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联合大学理事单位与北京市昌平区共同打造北京未来科学城“能源电力产教融合平台”,进一步拓展与河北省、保定市合作新空间,促进校地高质量融合发展,助力保定市智慧能源产业集群建设,不断培育对外合作新的增长极。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继续加强“双一流”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积极扩大世界一流大学合作伙伴网络和“一带一路”沿线大学合作伙伴网络,构建更高质量全球合作体系。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开发中外本硕连读、本科和硕士联合培养等项目,推进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等项目落地。实施国际科技培育项目,提高外专经费使用效率,充分发挥“111”引智基地在前沿科学研究、高端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提升上合组织大学能源合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做好援外培训项目。

(七)以提升管理服务效能为目标,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升级

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围绕学校“十四五”战略目标和“双一流”建设实际,制定出台学校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统筹规划,进一步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启动大学章程修订,深入开展规章制度“废改立”工作,努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和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学代会、共青团和民主党派在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财务治理和内部审计。加强法治工作,健全分级、分类的法治工作体系,建设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和规章制度电子查询系统,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能力。

完善综合改革协同推进机制。以评价体系改革为切入点,以制度建设为抓手,突出重点领域、抓住关键环节,适时分步推进教育教学、“三全育人”、有组织科研、资源汇聚和优化配置、两地协同高质量发展、校院二级管理等关键改革向纵深拓展,有序出台相关改革实施方案。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深化保定校区领导体制和管理模式改革,逐步扩大校区管理自主权,增强办学活力。建立两地协同治理新机制,优化两地资源统筹配置和共享,深化两地师生交流合作,建立两地干部、管理人员实质性交流轮岗机制,推动两地互补借力并适当错位发展。

(八)加强资源统筹利用,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促进资源统筹利用。拓宽筹资渠道,提高非财政收入比重,确保完成学校年度收入任务目标。深化财务内控制度建设,推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科学运用现有资源条件。推动建立过“紧日子”的长效机制,保障学校年度重点工作经费投入,适当压减非刚性支出,提高资金利用率。优化房产资源配置,合理规划楼宇功能定位,完善公用房有偿使用机制,制定科研周转房管理办法。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进行全校资产大清查,严把资产“入口关”“使用关”“处置关”,让资产切实发挥更大效益。分步建立实验室资源共享体系,为教学科研及合作交流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促进办学条件改善。继续加强与上级单位和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持续推进北京校部东区土地的征用,统筹推进保定新校园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在雄安新区、长三角、大湾区、海南国际教育岛、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布局。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北京校部能源电力科研综合楼、体育中心,保定校区基础实验楼建设工作,推进保定校区学21舍的报批立项工作。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提升网络基础设施,深入推进数据治理,构建师生会用、乐用、好用的“云上华电”。不断加强文献资源、医疗、档案、教育研究等工作,全面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今年我们还要认真办一批民生实事,比如推进北京校部学生宿舍7-12号楼洗浴设施改造等修缮改造工程,完成学生宿舍洗浴不出楼的全覆盖,对教室设施环境进行全面改造;积极推进保定校区学生宿舍无线网建设,对一校区学生宿舍进行改造。师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只有切实办好民生“关键小事”,才能让事业发展更有温度、永具活力。

各位代表,新愿景引领新征程,新作为铸就新辉煌。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砥砺“三牛精神”,以一往无前的昂扬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真抓实干、勇攀高峰,为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接续奋斗,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