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构筑高地 宁波发展高等教育

时间:2003年09月29日    编辑: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

(2003-9-29 17:22:41) 华东新闻 徐锦庚 宁波市高教园区南区以浓郁的人文氛围、宜人的生态环境,令人耳目一新。 不久前,一位中央领导来这里考察后表示,“21世纪的大学校园应该是什么模 式?这儿就是一个示范”。自2000年3月开始兴建以来,宁波高教园区已迎来1 000多批、5万多名国内外参观取经者。这只是宁波高教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建园区产生集聚效应   直到1998年底,宁波仅有3所普通高校,在校生1.25万人。高等教育基础 的薄弱,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999年9月,宁波召开科教兴市大会,把 科教兴市确定为市委、市政府的“一号工程”,确定高等教育走园区化建设道 路,把宁波建成全省高等教育副中心。   毗邻市区的宁波南郊,原是“蛙声一片”的田野,基础设施条件差,聚集 人气能力弱,加上被铁路和高速公路隔离在市区外,一直不被开发商看好。19 94年起,鄞县在这里兴建中心区后,这个区域逐渐成为投资热地。1999年,宁 波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此建设高教园区。为此,鄞县专门在中心区内辟出一块 土地,用于建设宁波高教园区南区。   截至目前,南区建设已完成投资34亿元,园区面积达4.33平方公里。浙江 万里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等7所院校全部开学,在校生达3.2万人。   在建设南区的同时,宁波依托已形成规模的宁波大学,在毗邻市区的甬江 之畔兴建宁波高教园区北区,规划面积达10平方公里。目前,已有4所高校在 此落户,在校生2万人。   高教园区南、北两区具有多重功能。北区依托连片集群的院校,将开辟科 技产业园,同时发展居住和商业、金融等产业,形成一个拥有15万人口的大学 城。南区则营造近千亩的绿化带,并设计84位宁波籍院士的群雕,建设文化艺 术园、服装博物园和科学技术园等人文景观,引入生态和旅游功能。   改革投入体制全社会办学   按照规划,两个高教园区建设约需70亿元,平均每年投入15亿元。宁波充 分发挥企业实力雄厚、民间资金富裕的优势,引入多元化投入方式和市场化运 作机制。南区约38亿元的总投资中,“政府投”和“学校筹”各约14亿元,“ 社会助”约10亿元。   院校的学生公寓、教师公寓、食堂、超市等后勤设施的建设及管理,全部 向社会招标,与学校彻底剥离。目前,园区后勤已吸引社会资金约10亿元,建 造各类建筑60余万平方米。   宁波市教育局长华长慧介绍说,南区全部建成后,院校之间将不设校园围 墙,只以水系、绿化、道路相隔,以建筑的风格和颜色显示区别,图书信息中 心、会议中心、体育中心、绿化带等设施实行共建、共享,学校互相开放,师 资可以互聘,学生可以跨校选修课程。   整合资源借梯上楼   借助大学城,宁波高教事业迅速发展。截至去年底,该市普通高校已发展 到11所,在校生达6.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底的低于全国和全省 平均水平8.8%,上升到27.1%,超过全国15%和全省20%的平均水平,提前 两年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这得益于宁波整合资源,借梯上楼:   ———合并办学,增强竞争力。在全省率先将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和 浙江水产学院三校合并,组建新的宁波大学,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使宁波大 学一举成为综合性大学。   ———转换机制,激发活力。原浙江农技师专长期处于艰难状态。宁波积 极配合省政府、省教委对该校进行整顿和改制,促成万里教育集团接手承办, 更名为浙江万里学院。该集团投入8000万元资金,全面完成校舍扩建和改造, 新设立20多个专业,引进一批高水平师资,当年招生1500人。在不到两年间, 万里学院已投入6亿多元经费,去年初升格为本科院校。   ———兴办二级学院,挖掘潜力。1999年,宁波大学抓住高校扩招的机遇, 积极吸纳海外和民间资金,创建全省首家本科二级学院———宁波大学科学技 术学院,实行独立校园、独立核算、独立办学的民办机制。   ———依靠名校合办高校,提升办学层次。为解决高教事业跨越式发展与 现有办学资源短缺的矛盾,宁波施行政府与国内名校“嫁接”办学妙招,由市 政府投资8.4亿元建设校园,由浙大负责管理和委派教师。双方携手建成浙大 宁波理工学院。   ———结合地方经济,创办高职。宁波通过校与校合并、校企联办和企业 入股办学等多种办法,增强高职教育办学力量。宁波职工业余大学与宁波中专 合并后,升格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国有民办机制。浙江医药职业技术学 院以浙江医药行业为后盾,由30余家医药公司为股东创办起来,学校为这些公 司培养输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