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市"带来活力--宁波市高等教育发展一瞥

时间:2003年10月14日    编辑: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

宣军 何伟  金秋时节,我们应邀走访了宁波部分高校,该市在发展高等教育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全新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具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办学之路。   走近宁波教育   宁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教之邦”,7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宁波又是一个朝阳冉升的“东方大港”,正在改革开放的前哨奋力缔造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在这充满希望和朝气、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宁波把教育放在了第一位。   与宁波经济腾飞相呼应,宁波高等教育也正在探索着一条创造性的路子,这是一条焕发着鲜活生命力的路子,一条有着独特体验的路子。   由于历史的原因,宁波存在着“经济超前,教育滞后”的问题,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相比,宁波教育基础落后于全国同类城市。如,在宁波的经济总量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偏低,199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9%。而且只有3所普通高校,其中本科院校仅1所;全日制大学生只有11548名,其中本科生5000余名,研究生为零。而当时宁波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9193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四位。   这一切,引起了人们的反思,更让宁波的领导者催马加鞭,宁波的教育必须上去,宁波的教育一定要上去。   1999年下半年,科教兴市实施“一号工程”成了全市最热门的话题。市委书记黄兴国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是第一经济增长点,人才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发展高科技,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跨世纪人才队伍,是宁波发展的当务之急,长远之计和全局之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实施‘一号工程’作为重中之重……”从此,宁波的教育驶上了快车道。   它的发展目标是:到2005年,基本构造起终身教育体系、创新体系和产教结合体系,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整体水平要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如今,宁波的教育发展,特别是高校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总体上说是“三个基本”、“一个逐步”,即“基本形成依托两大高教园区,由3所万人本科院校、2所成人高校和9所各具特色的高职高专院校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基本确立了宁波成为全省高校副中心的地位;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逐步形成了宁波高校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产学研体系。”   近两年,宁波高校每年都以2万学生入校的速度在增长。在快速发展中,教育质量始终是市领导和校领导关注的重点。这几年高校发展是健康的,是有质量保证的。校园占地、校舍建筑面积、学生人均教育仪器值等办学指标,都同步或超过了规模发展的水平,特别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成效更为显著。   宁波市教育局局长华长慧告诉我们:“去年在甬各高校共引进教授62人,副教授407人,博士10人,硕士365人。高校师资队伍得到了充实和加强。”   教育发展理念先行   1999年以来的5年,宁波教育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硬道理,不断创新教育理念,积极抓住机遇,努力深化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步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理念先行。不甘居人之后的宁波人,在对过去教育发展历程进行认真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响亮地提出了“夯实基础、突破重点、实现跨越”的发展思路,并确立了四个现代教育理念,即开放理念、均衡理念、经营理念、服务理念,以此来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发展水平。   5年来,宁波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5年前的7.9%升到2002年的27.5%,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到目前为止,在甬高校已达到14所,其中有宁波大学、浙江大学理工学院等3所本科院校,宁波市高等专科学校、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校、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各具特色的高职高专院校,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和宁波教育学院2所成人高校。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达8万余人,其中本科生3万余人、高职高专学生5万余人。同时,宁波市的远程网络教育也发展迅速,先后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等17所国内著名高校落户宁波,设立了28个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2002年底注册学生达到2.7万余人,比1999年起步时的699人增加了38倍。   宁波市市委副书记徐福宁要求,全市在高校教育发展中,坚持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并重,把社会认同作为质量目标,并提出在今后一个时期,宁波市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针是:适度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形成特色,积极探索一条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宁波特色、持续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适度发展,就是根据需要,确定发展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2007年达到35%左右,到2010年达到40%,到2020年超过50%,使宁波高等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同步或者适度超前发展。   优化结构,就是从宁波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调整层次结构,逐步扩大研究生、本科生规模,使本、专科比例趋于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使专业设置与宁波市的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相适应,提升办学层次。   提高质量,就是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重点夯实基础,练好内功,使质量得到稳步、明显提高。   形成特色,就是因校制宜,确定各校重点建设学科、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形成自己的风格、品牌与特色。   走进高教园区   当你走进宁波高教园区,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那长长的1000多亩的绿化带。宁波市投入2亿多元建起了这些绿化带。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政府对高校发展付出的努力。宁波高教园区的建设无论是速度还是设计,都众口一词,赞美有加。这也是宁波加快教育发展的一个体现。   5年来,宁波高等教育以高教园区建设为龙头,教育资源迅速扩大。1999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兴建宁波高教园区作为实施“一号工程”的重要举措。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到2002年底,总投资38亿多元,规划建设面积6500余亩,建筑面积110余万平方米,按“三性三化”(功能多重性、资源共享性、主体开发性,信息网络化、后勤社会化、管理法制化)理念规划建设,集教育、旅游、文化、生态于一体的宁波高教园区南区已基本建成。2002年下半年新学期开学之际,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等7所院校均已全面投入使用,园区内全日制在校生达到近4万人。高教园区南区的建成,大大提升了宁波高等教育办学的水平,实现了高教事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从2002年开始,宁波又加快了高教园区北区的规划建设,并把它作为进一步提升全市高等教育实力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教园区北区规划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已建成宁波大学和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一期工程,在建的有浙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同时将新规划1所1.5万人规模的本科院校、1所5000人规模的本科层次的综合性高等师范教育机构和宁波研究生园,以构建区域性人才高地,提升宁波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形成更为合理的宁波高等教育结构,增强高校对地方经济的推动力。   近年来,宁波高教园区引来了众多的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园区引进教授50多名、博士30多名。当然,它最主要的作用,还是让高等教育走出了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宁波周围地区的孩子们终于可以轻松地在家门口上大学了。   来源:《人民日报》 2003年10月14日 第十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