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 作 简 报
2017年第2期 (总第53期)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2017年7月10日
〖本期要目〗
曹中屏教授漫谈韩国史研究
王希教授做客南开史学名人讲座
王希教授做客“北美史工作坊”
韩国首尔大学朴喆熙教授来南开讲学
哥伦比亚安第斯大学代表团来访南开大学
“中日关系及中日关系史研究的新动向学术研讨会”举办
阿根廷和智利学者到访并做学术交流
曹中屏教授漫谈韩国史研究
4月25日,韩国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曹中屏教授做客南开史学荣退教授讲座,作了题为“韩国史研究漫谈”的学术演讲。讲座由韩国研究中心主任孙卫国教授主持,李凡教授及本院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数十人聆听了本次讲座。
在讲座中,曹教授首先谈了他研究韩国史的体会,对韩国史研究中的基本概念作了详细说明,并用精炼的语言分时段讲述了朝鲜半岛从史前时期到现在的历史演变过程。随后,曹教授逐一讲述了韩国史研究的十个焦点问题,包括韩民族或朝鲜民族的形成与起源、汉四郡的沿革与位置、统一新罗的历史地位、穆克登查边与界碑问题等等,给听众展示了研究门径。
其次,曹中屏教授对“当代韩国史上的问题”、“南北关系与朝鲜半岛危机”进行了讲解,指出当代韩国史即1948年之后韩国史,可研究的问题很多,其著作《当代韩国史》即是对这段历史及相关问题的论述。而南北关系和朝鲜半岛危机是个很复杂的国际问题,涉及面广,中国政府需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很好的应对。
王希教授做客南开史学名人讲座
5月12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希做客南开大学,做了题为“特朗普为何当选?——对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再思考”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基地副主任赵学功教授主持,基地师生百余人到场聆听。
王希教授的学术报告首先提出,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作为一名反建制派、反精英主义、反全球化,崇美主义和出言不逊的 “异类”候选人,何以当选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当选是纯属偶然还是蕴藏着美国选举制度(文化)的深层原因?接着,他从两个层面来解读特朗普的当选:一是特朗普何以在党内预选中胜出;二是特朗普何以在总统大选中胜出。王希教授回顾了美国选举制度的演变。他认为,宪法最初设计的选举人团制是为平衡大小州的利益和防止民主暴政而产生。后来,随着政党的兴起、党内预选制度的出现,一些巨亨、财团或有实力的公司出于自身利益为选举捐款,导致联邦政治成为一种“金钱”政治,使得普通民众对总统大选渐渐失去热情。而特朗普的“反建制”,反对大财团控制美国大选与美国政治的主张,又使普通选民看到了希望。到了2016大选时,美国又出现了“全球化与新一轮的选民重组”。他认为,美国实际上是全球化的受益者,问题在于国内民众对全球化利益的分享极度不均,尤其是“锈带”地区(即中西部的传统工业区)几个摇摆州的普通选民觉得他们并没有分享到全球化带来的利益,所以他们慢慢感觉到被政治体制所抛弃。因此,特朗普的“反全球化”和复兴美国工业的主张,赢得了摇摆州普通选民的支持。
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王希教授围绕特朗普当选深入阐释了美国总统选举制度,他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幽默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演讲风格,引发在场师生的极大兴趣。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西方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体制僵局、价值观分裂与下一届总统大选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向王希教授请教。王希教授详细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并进一步阐述美国民主的内涵、纳粹的极端民主等问题,不但加深了同学们对美国总统大选及其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也启迪同学们重新思考美国的民主。
王希教授做客“北美史工作坊”
5月12日,王希教授做客南开大学美国史学科的“北美史工作坊”。参与师生们积极踊跃地向王希教授提出问题,问题涉及美国史研究新趋向、全球史视野中的美国史研究、论文选题、治学经验以及美国史领域相关问题。王希教授就这些问题作了详细解答。第一,关于美国内战史研究是否存在“黑暗转向”,王希教授表示,如果有这种转向的话,它可能是在寻求研究内战的一种新思路或路径。所以从整体来看,一方面,内战史研究领域也关注妇女与社团在内战中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碎片化,另一方面,学者们也在进行整体性研究,比如考察内战与国家构建之间的关联。第二,王希教授结合他在中美两国长期的研究与教学经验,谈到论文选题需注意的问题。王希教授认为,作为研究美国史的中国学生,首先应该了解中美两国的学术前沿与学术动态。他介绍了美国学界最新的学术趋势,即美国史研究的国际转向、跨国转向和全球转向。王希教授提到,选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选择填补中国美国史研究空白的题目;第二层次,则是选取能与美国学者对话的题目;第三层次,就应建立在美国史研究国际化的层次上,选取具有中国独特视角的题目来研究美国史。第三,王希教授分享了如何快速有效阅读原始手稿的经验。第四,对于美国如何处理全球化与“锈带”上的传统工业没落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王希教授以他生活的印第安纳小镇附近的匹兹堡为例做出解答。
韩国首尔大学朴喆熙教授来南开讲学
5月23日,韩国首尔大学国际大学院院长、韩国现代日本学会理事长朴喆熙教授应邀来到南开大学,做了题为《安倍政权与韩日关系》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基地研究员、日本研究院院长宋志勇教授主持。
讲座围绕以下五个内容展开:(1)从分析90年代以后日本政治的保守化的流变开始,介绍了安倍政权诞生的政治土壤,即自民党的一党独大。(2)安倍上台后的主要政治动向是摆脱战后体制,积极参加国际事务,争取发言权。(3)韩国对安倍政权存有警戒心理,尤其难接受的是安倍的历史修正主义,主要体现在“慰安妇”问题上。(4)文在寅总统的当选与日韩关系的去向。韩国主张“慰安妇”问题选择第三条道路解决;尽快开展双方首脑会谈;面向未来。(5)安倍政权下日韩关系的课题。
在讲完预定内容后,朴喆熙教授还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如中日韩三边关系、朝鲜半岛问题、战争遗留问题等等,使大家获得了对韩日关系、包括中日韩三边关系的深层次认识。
哥伦比亚安第斯大学代表团来访南开大学
6月1日,哥伦比亚安第斯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副院长、孔子学院院长一行来访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拉美史学科王萍教授、潘芳老师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会见。
王萍教授介绍了拉美研究中心目前的师资情况、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成果。对方院长及副院长随后介绍了安第斯大学社会科学院的构成、研究方向、成果以及研究计划和目标,并提议与南开大学共同开展互派人员访问的合作项目。他们非常重视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交流,希望能通过孔子学院这座桥梁打开了解中国的大门,再通过交流合作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国际关系等内容。他们举办的“与中国对话”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出版了相关的学术著作。安第斯大学此行赠与拉美学科多本英文和西班牙文出版物,有利于加深双方的互相了解和互通有无。
“中日关系及中日关系史研究的新动向学术研讨会”举办
2017年6月24日,日本研究学科举办 “中日关系及中日关系史研究的新动向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央编译局、天津社科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我校历史学院、日本研究院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和研究生20多人,参加了会议。基地研究员、日本研究院宋志勇教授主持了会议。
会上,北京大学历史系臧运祜教授以“最近中日关系史研究的新动向”为题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对当下中日美苏等国家所存的近现代中日关系研究的相关史料及最新的研究动向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中央编译局信息部的张利军介绍了日本对马克思早期研究的相关信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的孙继强介绍了日本战时主流报纸及其战争责任的研究概况,并谈及将来的研究方向。我院臧佩红老师和历史学院王美平老师分别以日本的历史教科书研究和戊戌变法与中日关系的研究为主题作了报告,来自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的田庆立、龚娜和历史研究所的万鲁建分别就日本外交研究的新动向、日本近现代史研究及天津日租界研究等问题做了报告;现就读于京都大学法学部的博士生张帆学长也介绍了当下日本的日本外交研究新动向。期间,与会人员围绕各位的发言纷纷提问和发表意见建议,并展开交流讨论。
阿根廷和智利学者到访并做学术交流
2017年7月1日上午,应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邀请,阿根廷国立科尔多瓦大学社会学系古斯塔沃•恩里克•圣蒂连(Gustavo Enrique Santillán)教授和智利技术大学莫妮卡•阿乌马达•菲格罗亚(Mónica Ahumada Figueroa)教授做客南开大学并做学术报告,基地副主任韩琦教授主持此次学术交流活动。
古斯塔沃教授报告的题目是“20世纪阿根廷由盛转衰的原因——一种社会转型的视角”。在报告中,他对阿根廷自独立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分阶段进行了梳理。古斯塔夫教授指出,阿根廷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在不同时期受到多重因素影响的动态过程,这些因素包括独立后畜牧业在不同地区的不平衡发展,在向南方开拓疆域过程中大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巩固,不同时期政府施行的移民政策,阿根廷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初级产品出口国的地位等。古斯塔沃教授认为,阿根廷不平衡的经济增长,根源于19世纪形成的大地产制,同时与它的发展轻工业,缺少资本品工业,货币体系不稳定,经济和政治呈周期性波动都有关系。而大地产制的形成和大地主阶级控制经济的格局,则是20世纪阿根廷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历史根源。
莫妮卡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促进中智交流的非国家行为体:何塞•万徒勒里与巴布罗•聂鲁达”。她指出,在冷战时期,智利著名画家何塞•万徒勒里与智利著名诗人巴布罗•聂鲁达这两位艺术家作为智利的非国家行为体,与中国共筑合作纽带,建立了坚实的友谊基础,并形成了以政治使命感为特点的外交风格,促进了1970年12月15日中国与智利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莫妮卡教授将智利著名画家何塞•万徒勒里比做中智关系的建筑师,他政治信念坚定,热情探索东方文化,其家人也来到了中国,支持他的工作。他积极参加文化界的各种活动,迅速融入中国社会。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智利著名诗人巴布罗•聂鲁达则是一个善于塑造国家形象的非国家行为体。他有着高度的政治敏感度与智慧,以诗人和外交官的双重身份投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并与郭沫若、萧三、艾青等中国文化人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作为拉丁美洲文化的代表人物,这两个人都与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有过直接接触。
在交流互动环节,韩琦教授对两位学者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分析,随后学生们围绕“殖民地遗存对国家独立后发展的影响”,“阿根廷高乔人问题”,“大地产制度在美国和阿根廷的不同发展”,“19世纪英国在智利的影响力”和“阿根廷庇隆主义”等问题与两位教授进行了交流,两位专家认真回答了学生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