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1期 (总第48期)

发布者:丁见民发布时间:2020-10-08浏览次数:10

工 作 简 报

2016年第1期 (总第48期)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2016430

本期要目

  • 世界史学科在2015年南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中再创佳绩

  • 香港科技大学王心扬教授来基地做学术报告

  • 台湾著名拉美问题专家向骏教授到访并作学术报告

  • 侯建新教授做客“南开史学名人讲座”

  • 王晓德、原祖杰教授做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 李剑鸣教授做客“研究生学术周末讲座”

  • 王立新教授讲述美国与20世纪国际秩序的构建

  • 吕克俭公使做客南开“日本研究讲座”


世界史学科在2015年南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优秀成果奖励中再创佳绩

2015年南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中,世界史基地专兼职研究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5年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3篇论文的教师有(共5人),他们是陈志强、付成双、韩琦、刘岳兵、丁见民和董瑜。2015年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4篇论文的教师有(共1人):杨栋梁教授; 2015年在一级学科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教师(研究生)有(共2人):陈志强和付成双教授;201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的教师有(共1人):董瑜副教授;2015年被《新华文摘》转载论文的教师有(共1人):赵学功教授; 2015年在《求是》、《人民日报》与《光明日报》发表文章的教师有(共1人):陈志强教授;2015年课题结题成果被鉴定为优秀的教师有(共1人):付成双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王心扬教授来基地做学术报告

 2016321日,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王心扬教授受邀来访,并在津南校区综合教学楼D107室作了一场题为“跨国主义与美国移民史学”的学术报告。基地60余名师生聆听了本场学术报告。

王心扬教授1977年考入南开大学外语系英文专业,1979年为历史所美国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赴耶鲁大学攻读美国史方向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19959月入职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先后为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在美国史、中美关系史和中国思想史等领域著述甚丰,成就卓著。现兼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部讲席教授、山东大学《文史哲》英文版常务副主编。

在报告中,王心扬教授首先反思了以往美国移民史学中基于“种族主义”的研究取向及这种“一元主义”解释模式的弊端。随后,王教授重点论述了“跨国主义”的兴起,特别是“双重民族主义”与“散居论”,对重新思考和书写美国移民史所带来的重要影响。王教授的讲座精彩纷呈,新见迭出,引起了在场老师与学生的热烈反响。

报告结束后,王教授与学生互动频繁,围绕此次主题,就学术或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交流、讨论。

台湾著名拉美问题专家向骏教授到访并作学术报告

2016411—12日,应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邀请,台湾著名拉美问题研究专家、台湾致理科技大学拉丁美洲经贸中心主任向骏教授分别以“台湾拉美研究与两岸合作前景”和“拉美政治发展的路径与前瞻”为题向中心师生发表学术演讲。讲座分别由王萍教授和韩琦教授主持,中心部分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在第一场“台湾拉美研究与两岸合作前景”的报告中,向骏教授在梳理台湾拉美研究发展历程的基础之上,系统地介绍了台湾拉美研究的主要学者及其代表性著作、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主要刊物、学术交流情况以及台湾拉美研究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模式等内容。向骏教授指出,两岸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拉美研究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合作空间,在拉美华人华侨等问题上可以进一步深化合作研究。

在第二场“拉美政治发展的路径与前瞻”的报告中,向骏教授分别对古巴、秘鲁、委内瑞拉、阿根廷、巴西和智利等拉美国家政治状况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阐述了影响当代拉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向骏教授指出,从国内来讲,部分拉美国家发展受其自身发展模式、制度与文化、转型正义(主要是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等国家)等因素影响较大;从国际上讲,美国在拉美地区势力的相对衰落,中国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以及拉美地区不同国家之间区域整合的差异性影响着拉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前景。

在互动环节,向骏教授就“台湾政坛变化与对外关系展望”、“台湾拉美国别研究现状”、“秘鲁总统选举”、“拉美民众主义的根源与评价”、“中国和美国在拉美地区的竞争态势”和“拉美区域一体化的差异性”等问题回答了中心师生的提问。本次讲座精彩生动,内容丰富,视角新颖,见解深刻,加深了中心师生对台湾拉美研究现状以及当代拉美发展等相关问题的理解,开阔了大家学术研究的视野。

侯建新教授做客“南开史学名人讲座”

413日上午,应南开大学世界史基地邀请,国务院世界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院长侯建新教授,做客“南开史学名人讲座”,在南开师生带来一场题为“欧洲封建制度与欧洲文明”的讲座。

侯建新教授讲座的内容主要分为“封建制”、“欧洲封建制的特征”、“欧洲封建制的历史遗产”三个方面。他由历史研究的“五朵金花”和世界各地区历史发展是否具有一致性两个问题切入“封建”问题。通过原生文明和次生文明的比较,侯建新教授指出世界各大文明在发展模式上的差异。侯建新教授认为“封建”并不具有普遍性,而是世界史研究中的一个概念错位。西欧的封建制(feudalism)是欧洲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从欧洲中古之前纷繁的战乱中产生出来的。欧洲封建制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中央政府软弱、权力分散;地方庄园制,具有司法权和财产权;领主附庸关系中含有原始的契约因素。由此可以看出,西欧封建制是以契约为纽带,而非以血缘制为纽带,这就为限制王权留下了空间。欧洲封建制的历史遗产为现代欧洲文明中权力的制衡、民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讲座结束后,侯建新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关于欧洲古典文明和中古文明分别为近代欧洲文明留下了什么遗产等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侯建新教授幽默的谈吐、宽阔的视野、严谨的逻辑以及独到的观点都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王晓德、原祖杰教授做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历史论文的选题与写作这一话题一直以来倍受历史学专业研究生关注。422日下午,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王晓德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祖杰教授做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为南开师生带来两场精彩讲座。两位教授的讲座题目分别为《世界史论文的选题与写作》和《期刊学术论文的选题动态与写作》。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院长宋志勇教授主持此次讲座,基地师生50余人聆听了讲座。

王晓德教授提出,一篇优秀的文章离不开框架、资料、文采、选题这四大要素。而很多研究者对前三个要素十分重视,却较为忽视选题。纵使设计了逻辑合理的框架,掌握了广泛丰富的原始资料,文字功底也十分扎实,可由于选题乏善可陈而功亏一篑的情况经常出现。对于如何选题,王教授提出三大原则,即做别人没有做过的题目,做别人不想做的题目和做别人做不了的题目。他结合自身对美国文化与外交领域的研究经历,详细介绍了自己的选题心路。他最初思索美国赢得“冷战”的深层次原因,接着探索美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直至近些年开始有针对性地研究世界各国对美国文化有何反作用。这些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之间体现着一种递进式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王教授每部著作的主题与他出版的上一部专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原祖杰教授在谈及期刊学术论文的选题与写作时提出,当前国内学术发表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不被重视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点就是国内学术文章大多重展示、轻对话,写作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不少论文不能充分参考对所选课题的已有成果,因而对学术界关注的研究难以做出有针对性的贡献,其重要性自然就很容易被低估。譬如,国内不少刊物其实很早就开始重视论文的学术综述,但论文如何借鉴已有成果并展开学术对话仍值得思考。他指出,学术期刊的出现本在于更广泛地展示和交流学术成果。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交流不能仅限于文章开头的文献罗列,或是在论证过程中为了引用而引用,而是要在此过程中与已有的研究形成对话。对话的范围要包括论证中涉及的某些边缘性问题,尤其是著名学者对这些问题提出的重要见解。因此,他主张学术刊物应强调学术的交流性,鼓励真正的对话。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向两位教授提问请教,主要涉及学术论文引言写作、撰写文章的前期基础性工作等问题。两位教授均认为,要克服这些问题没有捷径可走,切忌浮躁。只有在平时阅读大量文献、勤思考、多练笔的磨砺下才能有所进步。中心主任杨栋梁教授在二位教授的报告结束后,对报告内容做了点评,并要求中心师生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做研究,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李剑鸣教授做客“研究生学术周末讲座”

422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李剑鸣教授做客南开大学,做了题为《美国革命中的政体想象与国家构建》的讲座。讲座由基地专职研究员、历史学院副院长付成双教授主持,基地师生100多人参加讲座。

李剑鸣教授的讲座分为四部分,分别是美国革命者思考政体的方式、政体的想象与实际、从政体到国家以及对美国建立政体的反思。讲座展现了美国革命时期美国人对国家政体的想象与现实中的国家建构。

首先,李剑鸣教授提出,美国革命者们构建国家时具有“先见”性,他们是边缘地带的世界主义者,具有创造性的想象。革命者们最先想到的政体形式是共和制,在没有经验与样板的情况下,他们很大程度上依靠理性与想象。他们崇奉自由至上主义,包括作为生存方式的自由、作为政治社会目的的自由,作为国内认同标准的自由,作为权力体系的自由。尽管革命者们的思维方式是制度中心主义,但他们设计的是一种合理的自由。

接着,他讲述了有关政体的原则与形式问题,其原则是以自由为核心。革命者们在形式方面分歧较少,他们都认为体制与制度应建立在保护人民自由的基础上。关于政体的想象与实际,不同人支持不同的政体形式,包括君主政体(英国式混合政体)、民主政体以及共和政体。李剑鸣教授认为,政府构成国家的核心,政体的性质决定国家形态。而国家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共同福祉,国家合法性的基础是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自然权利与共同福祉。国家的特性是开放、限权与中立。革命者主张警惕和限制国家能力,尽管他们没有提出最低限度国家的概念,但是他们提出一方面统治者只能掌握极其有限的权力,另一方面国家政府只能充当自由与权利的保护者。

最后,李剑鸣教授对关于福山的理论转向以及如何看待政治发展,也阐释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到,福山近年来指出国家、法治和责任政府是政治发展的三个重要组件,三个部分在不同国家出现的先后顺序不同,并且会影响到不同国家的政治发展。通过反思美国早期国家构建可以看出,国家、法治和责任政府只是一些分析工具,在实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在用这些分析工具时会遇到千差万别的情况。同时,他也谈到,从最低限度国家到全能国家,对美国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们可以通过反思美国革命者的思想来看其出现的新问题。

讲座结束后,在场同学纷纷向李老师提问,李老师就问题给予了详细解答。

王立新教授讲述美国与20世纪国际秩序的构建

422日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立新教授应邀做客南开大学,做了题为《美国与20世纪国际秩序的构建》的学术讲座。基地专职研究员、历史学院副院长付成双教授主持讲座,基地师生100多人聆听了讲座。

讲座中,王立新教授主要探讨了美国20世纪国际秩序构建的原因、构建过程、此种国际秩序与中国的关系及对中国政策的启示。美国在20世纪重新构建国际秩序的原因,缘起欧洲的“旧秩序”。一战前,欧洲主导的国际体系主要以马基雅维利主义与非道德性的强权政治为基础。它奉行帝国体系与专制制度,重商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封闭性的区域经济体系,在国家安全领域为联盟体系与均势原则。这种秩序既不符合美国的价值观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一战爆发后,威尔逊提出自由国际主义,他认为,国际秩序应建立在自由主义的原则基础上。但这种国际秩序的构建过程并是不一帆风顺的,威尔逊的自由国际主义在巴黎与美国遭遇了双重挫折。

二战行将结束之时,美国领导人意识到有必要吸取一战后的教训,按威尔逊的思想构建战后秩序。罗斯福和赫尔认为,不能等到战争结束后才开始规划战后和平,这一工作必须提早进行。他们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设计体现了国际秩序的“美国化”:推行大国合作与集体安全,建立完整的自由贸易与国际金融体系的制度化,促进民主和社会正义以及尊重人权,确定美国对世界的领导。

接着,王立新教授分析了美国把促进社会正义和保障基本人权作为战后国际秩序准则之一的原因。美国当局相信,促进人权有助于世界和平和美国的安全,贫困和社会不公正是国际动荡、乃至战争的根源,在国际上促进人权有助于美国国内的人权保障和美国自由制度的安全。此外,他们还吸取了犹太大屠杀的惨痛教训。总之,自由主义的政治理想与美国国家自我利益的一致提供了人权问题国际化的契机,使原来纯粹属于国内管辖的议题成为国际体系中的议题。

王立新教授还谈到这种国际秩序与中国国家利益之间的关联。一方面,它有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尤其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基础开放的国际经济秩序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提倡保障人权和促进民主的原则也干涉了中国的内政,崛起的中国渴望在国际机制中有更多的发言权和荣耀,自然也会反对美国的干涉。

最后,王立新教授还谈到了美国建构20世纪国际秩序对于中国的启示。他提出,美国的国际秩序蓝图来自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和美国政治实践,是美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延伸。中国的国际秩序蓝图也应源自中国特有的价值观、政治文化与政治实践。

吕克俭公使做客南开“日本研究讲座”

2016429日全国经济学会副会长、前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商务公使吕克俭公使做客基地,并做了题为“当前中日经贸关系现状的分析”的讲座。基地专职研究员宋志勇教授主持讲座,基地师生听取了吕公使的精彩报告。

吕克俭公使从自身多年的研究和实际经验出发,首先回顾了2015年的中日经贸关系。总体来看,中日已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和互利互惠的经贸关系。但中日经贸也面临 巨大挑战,双边贸易额由微增转为明显下降,日本降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吕公使还从日企对华投资继续下降、中国对日劳务派出、中企对日投资增加、中日韩和 东北亚合作步伐加快以及金融等服务经贸领域合作稳步推进等多个方面回顾了中日经贸关系。随 后,吕公使对未来中日两国经贸合作方面进行了展望。尤其是在我国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和工业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两国合作领域众多。吕公使认为我国应该抓住制 造业升级改造的机遇,推进节能环保合作;抓住高质量消费的机遇,拓展服务贸易领域合作;抓住城镇化机遇,加强新兴产业和地方间合作;应该推动现代化农业和 现代化物流的合作,推动中国企业对日投资和携手在第三国合作;同时加强和拓展东亚等地区及多边领域的合作。吕公使对未来中日经贸领域合作前景看好。

讲座结束后,吕公使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通过现实经历的相关案例与大家交流中日经贸关系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独到看法,令大家受益匪浅。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