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4期 (总第43期)

发布者:丁见民发布时间:2020-10-08浏览次数:34

工 作 简 报

2014年第4期 (总第43期)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20141230

本期要目

  •   “日本留学生研究的现状与课题”研讨会召开

  • 基地主任杨栋梁教授参加第二届“东亚与世界”高端论坛

  • 付成双教授等参加世界近代史研究会2014年会

  • 李剑鸣教授做客南开大学“科学与南开”论坛

  • 李剑鸣教授讲述人民主权原则与美利坚共和国的建立

  • 基地主任杨栋梁教授应邀到福建师范大学讲学

  • 王晓德教授讲述“研究美国外交史的几点体会”

  • 王晓德教授做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 刘新成教授做客南开大学“史学名人讲坛”


日本留学生研究的现状与课题”研讨会召开

 112日,日中两国“日本留学生研究的现状与课题”学术研讨会在我院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我院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育部地区与国别研究基地日本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并得到了日本东北大学史料馆和中华日本哲学会的大力支持。

会上,刘岳兵教授作了题为《杨昌济与日本》的专题报告,通过杨昌济这一个案来探讨近代日本的思想对中国的影响。然后,围绕会议主题,日本秋田工业高等专门学校教授吉叶恭行做了《秋田矿山专门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兰州大学讲师中岛英介作了《留日学生前往兰州——20世纪初中国内陆高等教育机构中留日经验者之诸动向》、东北大学史料馆研究员加藤谕作了《零售业中所见近代日本“老年”概念之变迁》报告,冈山大学副教授木村昌文提交了《日本新老年学研究动向》的报告。与会者围绕报告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刘岳兵副院长做最后总结,他认为会议开得很成功,这种由相关单位共同举办、主题集中、内容充实的小型研讨会的运营模式,值得今后进一步探讨与发扬。


基地主任杨栋梁教授参加第二届“东亚与世界”高端论坛

 1115日,由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主办,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中国日本史学会和浙江省中日关系史学会协办的第二届“东亚与世界”高端论坛在浙江工商大学召开。此次高端论坛主题为“十年后的东亚——东亚政治、经济、文化走势分析”,外交部、商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的高层智库专家及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权威学者聚集杭州,直面当今的东亚局势、梳理历史脉络、预测未来走势,共同擘画2025年东亚发展愿景。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杨栋梁教授应邀参加此次学术研讨会,做了“东亚时局与我国的对策”的主题报告。在综合讨论环节,杨栋梁、刘江永、李薇、金柏松以及其他专家学者就钓鱼岛、中日韩三国各自的身份认同、东亚的货币统一等问题从多角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互动与探讨。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现场听众反应热烈。


付成双教授等参加世界近代史研究会2014年会

20141115-16日,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付成双教授、丁见民副教授应邀参加世界近代史研究会2014年会。此次学术研讨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为期两天,全国近150位学者与会。

在此次学术研讨会期间,付成双教授提交参会论文“争夺西部主权的斗争——俄勒冈争夺与北美毛皮贸易格局的调整”,丁见民副教授提交参会论文“北美早期印第安人社会对外来传染性疾病的反应与调试”,并分别参与年会的分组讨论。此后,付成双教授作为汇报人向全体与会代表做学术总结报告。


李剑鸣教授做客南开大学“科学与南开”论坛

 20141119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李剑鸣教授受邀做客南开大学“科学与南开”主题论坛,为广大南开学子带来一场题为“关于美国民主与宪政的历史思考”的精彩报告。

李剑鸣教授专攻美国早期史、政治史,在美国民主与宪政问题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论述包括三个部分,在对美国民主与宪政做历史性回顾的基础上,揭示两者给予我们的启示。一方面,现代民主诞生于美国革命时期,既来自古典传统的激励,更源于殖民地长期的自治传统。美国民众与精英(多数和少数)之间的博弈,构成美国民主化与去民主化的不断演变,也保证美国民主免于沦为“多数人的暴政”。同时,美国民主的理想与现实存在很大反差,当前美国民主也遭遇公共参与萎缩的困境。另一方面,现代宪法和宪政也因美国革命而一举完成,并形成了独特的宪政文化。美国宪法和宪政的意义在于,限制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推进共同福祉。他以美国宪法第二条修正案为个案,深度剖析了美国枪支问题。他断言,该问题是涉及宪法、民主、经济利益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因而持枪作为一种宪法权利,在可预见范围内不会被禁止。最后,李剑鸣教授认为,现代民主来自精英和民众的共治,现代宪政则以制约统治者、保护被统治者为根本目标;在美国的历史和政治语境中,两者是同体共生、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

民主与宪政的话题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李剑鸣教授与在座同学就民主与腐败、中国与宪政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短短两个小时,李剑鸣教授以其缜密的逻辑、流畅的思维以及文雅的谈吐,展现了一位历史学者的深厚学识与现实关怀。


李剑鸣教授讲述人民主权原则与美利坚共和国的建立

 20141120日上午,复旦大学历史系李剑鸣教授做客南开大学史学名人讲坛,为南开师生带来题为“人民主权原则与美利坚共和国的建立”的精彩讲座。基地专职研究员赵学功教授主持讲座,杨令侠、丁见民、董瑜等多位老师与众多南开学子一起分享了此次精神盛宴。

李剑鸣教授以“人民”在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中的不同表现为引子,提出美国革命是理性的人民革命。他认为,“人民主权”在美国革命时期是常识化的信念,并非说辞与虚构。李剑鸣教授从三个方面展开其论述。首先,人民主权在美国革命时期具有实质性的内容。一方面,这一时期“人民”概念有着清晰的内涵和外延。依照当时社会习俗和习惯,妇女、儿童、精神病人、黑人、不信教的人都被排斥在“人民”之外。同时,建国精英和普通民众对“人民”本身的界定又各不相同,这两种不同的界定呈现“交叉重叠的共识”。另一方面,当时的政治文化氛围和制度机制都有利于人民主权的生长和落实。其次,民众与精英对人民主权原则的不同理解也影响了这一原则的具体实践,促成了民主概念的多样化。民众主义主张人民直接控制政府,更接近古典民主;精英主义则要求精英主政的代表制民主。最后,以现代国家理论中三种精英主义思潮——古典精英主义、民主的精英主义、激进的精英主义,来反观美国革命时期的人民主权。李剑鸣教授总结道,美利坚共和国的民主是民众和精英的共治,是两者的平衡;民众的公共观点只有通过精英主导的公共机构才能成为公共决策。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李剑鸣教授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同学们有关“精英”概念界定、LibertyFreedom异同、民众与政府关系等问题,并结合自身治学经历畅谈了历史研究者自我修养与技艺的养成。整个讲座过程中,李剑鸣教授条理清晰的思致与温文尔雅的风范,展现了一位历史学者的学识与魅力。讲座过后,同学们纷纷感言受益匪浅。




基地主任杨栋梁教授应邀到福建师范大学讲学

 126日,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杨栋梁教授应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邀请,在福州做了“亚洲共同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系列讲座之四:甲午战争后日本对华知行的演变(1895-1905)”的讲座。讲座由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院长王晓德教授主持。

在本次讲座中,杨栋梁教授首先讲了日本蔑视型中国观从形成到泛化再到固化的过程,接着论述了日本优越型自我认知的形成、提升和固化的发展过程,最后杨教授指出:在蔑视型中国观和优越型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日本在行动上走上了对华侵略和称霸世界的道路。本场讲座内容新颖,发人深思。本场讲座杨教授以其富有哲思的语言,激起广大同学们兴趣和思考。在讲座的最后,同学们踊跃提出了许多问题,杨教授也都一一给与了解答。相信本次讲座对于广大同学们从新的角度认识中日近代关系一定具有很大帮助。


王晓德教授讲述“研究美国外交史的几点体会”

 20141213日上午,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王晓德先生做客南开大学“科学与南开”论坛,为南开师生做了题为“研究美国外交史的几点体会”的讲座。

王教授首先谈到论文选题的重要性。他指出,选题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必须经历的阶段,必须加以重视。在分析自己撰写博士论文《理想与现实——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研究》等专著的基础上,王教授提出论文选题的三个重要原则。第一,如果做国内已有人涉猎的题目,则一定要用他人未用过的原始资料;第二,如果国内学者认为重要,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无人研究的题目,可以作为研究方向;第三,尤其应当重视国内学者没有涉猎的选题,这类选题可以弥补国内学术研究不足。王教授特别强调,一旦确定研究方向,就应该注意国内外研究动态,深入思考,找到突破口。随后,王教授以自己创作《美国外交奠基时代》一书的亲身经历与体会为例,与同学们分享了开展研究的具体步骤。王教授指出,从事研究必须掌握基本史实和研究现状,同时要大量阅读原始资料,还要以中国人的独特的视角出发,构架理论框架。在论文创作过程中,王教授多次强调,做学问没有捷径,一定要坐得冷板凳,学习“阿甘精神”,肯下“笨功夫”。

其次,王教授与同学们交流了论文写作方面的若干具体问题。王教授首先以我国著名美国外交史学家杨生茂先生笔墨笔法为例,强调历史写作不能离弃文学修养。他还强调研究创作一定要对概念作明确界定,以便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做好理论准备。而对于某个专业问题的研究,一定要注重前期的研究成果。王教授还告诫同学们一定要严格遵守学术研究规范,并提出多掌握一门外语的建议。

最后,王教授向同学们解释了他如何能够在繁忙的学院工作中保持旺盛的学术生命力的“秘诀”。这个“秘诀”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挤出时间读书,保持个人学术工作不受琐事的影响。

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讲座中,王晓德教授以自己学术创作为例,生动、形象的与同学们交流了他在美国外交史研究中的几点体会,他对学术创作极其认真的态度,对有志于研究美国历史的学生来说启发极大,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演讲结束后,王教授还耐心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王晓德教授做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20141213日下午,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院长王晓德教授做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与基地师生一起座谈中国世界史研究。韩琦教授主持座谈,基地赵学功教授、付成双教授、董国辉副教授、丁见民副教授也一起参与了讨论。

王晓德教授从其专攻的美国外交史开始谈起。他指出,中国学者应该透过表象寻找美国外交的真正目的,即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自始便是一个全球性国家,具有国际性的本质,这是其外交目的的根源所在。同时,宗教根源亦不容忽视,基督教是一神教,也是入世的宗教,因而赋予美国人民强烈的使命感。美国政治家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必须使其政治言辞符合美国民众渴望向国外传播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念。

王晓德教授还谈到,当前美国史研究原始资料颇为丰富,要想从中胜出便需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论文写作应避免成为原始资料的堆积,而应该利用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重在资料的解释。因而,问题意识之于历史研究非常重要。

美国宪法第二条修正案也是座谈的内容之一。王晓德教授认为,持枪自由与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一样,是宪法赋予美国民众的权利,因而很难被废除。虽然枪击案时有发生,这正说明“自由不是免费的”(Freedom is not free)。另外,中国媒体对美国枪击案的报道也加深了中国民众对美国人持枪一事的误解。

当被问及历史研究有无捷径可依时,王晓德教授根据自己的治学经历提出历史研究需要“冷板凳”精神,要能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努力,并且笑言“选择了历史就选择了寂寞”。至于治史过程中如何处理一手资料与二手著作之间的关系,王晓德教授认为应先从二手著作下手,了解基本的史实与观点之后,再努力搜寻一手资料,要始终坚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整个座谈历时两个小时,王晓德教授从其多年治史经验出发,就历史研究等话题与在座后学侃侃而谈,妙语横生又真诚恳切,展现了历史学家的学识与风采,令到场的同学受益匪浅、印象深刻。


刘新成教授做客南开大学“史学名人讲坛”

1220日,原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国家社科基金世界史学科召集人刘新成教授受南开大学邀请,做客南开“史学名人讲坛”,为基地师生带来一场主题为“互动(Interaction)——全球史观的核心理念”的精彩学术报告。

刘教授首先在对比“History of the World”和“A Global History”的基础上对全球史和全球史观的概念作了简要而精准的概括。 对基本概念进行阐释后,刘教授分析了西方世界历史观念的演变问题,他认为西方世界历史观经历了新大陆发现之前的“主导-传播模式”、启蒙运动后的“种族优越论”、19世纪下半叶发端的“文化形态论”以及二战后的“现代化模式”的演变。所有模式不仅均以西方世界为中心,而且其所依据的方法论强调分类和进化,从而导致“主导-传播模式”长期影响世界历史的编纂。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以及世界历史理论的“贫困”,致力于驳斥西方文明史观的“全球史观”逐渐进入历史学家的视野。刘教授同时也强调,作为世界历史基础的“互动”不仅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存在形式,也是世界历史的发展动力。随后,刘教授就“互动模式”的表达,总结出包括描述文化影响的相互性和双向性、书写“交往网络”或“共生圈”、阐释发明创造的连锁反应、全球范围内的专题比较研究等在内的八种范型。其中,每一种方式都是对互动模式的表达,探讨互动规律与归宿,最终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贯彻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理论。 最后,刘教授提出全球史是一种新的视角,是一种不完善的理论,在促进世界和谐方面不乏理想主义。作为世界史学家,应该放眼全球和全人类的历史,而不能对某一种文明的历史怀有特殊的情结;应对任何国家或民族夸大自身世界历史作用的态度进行谴责,对任何忽视生态环境的“人类中心主义”加以警示;只有这样才能为促进国际理解和世界和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持续近两个小时的讲座结束后,现场学生踊跃提问,与刘教授展开关涉世界历史推动力、文化互动、文明交往等问题的进一步讨论,刘教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回答,其谦和的态度受到在场师生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