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简报
2020年第1期(总第65期)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2020年5月1日
〖本期要目〗
◆ 日本研究团队LOGO发布暨2020年南开日本研究新年茶话会
◆ 刘岳兵教授获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论文博士学位
◆ 日本研究5篇论文入选年度优秀论文
◆ 付成双教授担任南开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 丁见民教授参加首都师范大学“疾病与历史”线上讲座
日本研究团队LOGO发布暨2020年南开日本研究新年茶话会
2020年1月7日,举行了南开大学日本研究团队LOGO发布暨2020年南开日本研究新年茶话会。日本研究LOGO由南开大学百年校庆LOGO和吉祥物的设计者、本校博物馆张婧文副教授设计。基地成员的李凡教授、赵学功教授、外国语学院刘雨珍教授等校内日本和相关专业研究者代表、退休教授米庆余先生和在职的师生济济一堂。活动由刘岳兵教授主持,杨栋梁教授点击公布了南开大学日本研究LOGO,张婧文老师对设计理念和涵义做了如下说明:
该标志设计以南开大学日本研究团队英文缩写“JSNK”、南开八角星形以及中英文标准字作为主要元素同构而成。青莲紫色的八角星形,是南开早期校徽的核心元素,并为现行校徽所继承,是南开的代表性视觉符号,体现了南开人智勇真纯,刚毅坚卓的精神。“JSNK”四个字母设计简洁庄重,将其中代表南开之“开”的字母“K”与八角星形有机结合,代表着日本研究院对南开精神的赓续传承、发扬光大。字母与图形套叠部分采用代表冷静的灰色,象征南开日研理性、沉稳而扎实的治学传统。世界上现存最早全面记述日本风貌的历史文献成于魏晋时代,中文标准字“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集同时代“书圣”王羲之字迹而成,字体锋藏势逸,圆劲雄秀,象征南开日研尊重传统、勇于开拓、追求卓越的学术品格。整个标志造型寓意明确又不失现代感。同时形成富有立体感的独特视觉冲击,具有排他性、权威性等识别特征。
杨栋梁教授高度赞扬了设计师的精心构思和对南开日本研究传统的准确阐释,充分肯定了设计和发布日本研究LOGO的重大意义。茶话会上,参会者畅所欲言,青年教师对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目前的课题踊跃发言,不时得到老教授的指点和评论。米庆余教授对研究院的发展表示欣慰和关切,期待日本研究在南开的新百年征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刘岳兵教授感谢张婧文老师在百忙中对设计方案的反复推敲,赞扬其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同时指出日本研究LOGO的设计也得到了国内日本研究专家和书法家的指导,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要珍惜这个品牌,努力工作,以更加高质量的优秀成果贡献给学界、服务于社会。
刘岳兵教授获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论文博士学位
3月21日下午2点,日本关西大学大学院东亚文化研究科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学位授予仪式。刘岳兵教授被授予“文化交涉学”博士学位。提交的学位论文《近代中日思想文化交涉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经过该研究科三位教授组成的审查委员会的严格考核,并于2020年1月20日通过论文答辩。同时参加答辩并获得该学位的还有本校外国语学院的刘雨珍教授,其学位论文为《中日文学与文化交流史研究》。两篇博士论文均出自“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两位新博士未能赴日参加学位授予仪式。
我国日本学界的前辈学者、已故卞崇道先生也曾在关西大学获得论文博士学位。王晓秋先生曾获得关西大学名誉博士称号。
日本研究5篇论文入选年度优秀论文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组织的“2019年度日本研究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落幕,南开大学共有5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其中“日本研究十佳论文”2篇、“日本研究优秀论文40篇”3篇。本次活动由中华日本学会、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中国日本史学会、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以及中华日本哲学会等共同组织参与,活动宗旨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推动建设日本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更好地促进日本研究学科发展,不断深化对日本多角度、多层面、宽视野的研究,加强对日本的整体性、体系化研究。本次评选活动继续秉承严谨、规范、科学原则,先后经过会员海选、学会推荐、专家评选等三轮评选,从2019年度发表在500多种国内期刊的1692篇论文中,选举出“日本研究十佳论文”和“日本研究优秀论文40篇”。南开共有5篇论文入选,其中,本中心杨栋梁《权威重构与明治维新》、张玉来《全球价值链重塑与东亚——中日合作的空间与潜力》入选“日本研究十佳论文”,李卓《天皇退位的历史与现实》、程蕴《“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日关系:竞争性互惠结构的内涵与作用》以及历史学院的王美平《田中内阁“扶蒋反共”政策与蒋日合作(1927—1928)》入选“日本研究优秀论文40篇”。另外,入选此次优秀论文中,徐万胜、平力群、程永明、瞿亮等4位作者也是本基地日本研究方向的毕业生。
付成双教授担任南开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2020年中旬,受新冠疫情影响,付成双教授从英国返回,担任南开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付成双,1970年9月生,先后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2001-2003年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世界近现代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3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支持,2014年入选天津131第一层次人才,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天津市项目多项。主要从事加拿大史、北美西部史和环境史的研究,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多部,其中《美国现代化中的环境问题研究》入选2017年国家社科文库。从2016年起,付成双教授担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
丁见民教授参加首都师范大学“疾病与历史”线上讲座
4月30日,本基地美国研究团队研究员丁见民教授应邀参加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的“疾病与历史”线上讲座,讲座题目为《多重历史面相:美国早期医疗史研究趋势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姚百慧教授主持讲座,近300人参加此次线上讲座。丁见民教授在讲座中指出,医疗史是一个新的“老话题”。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新史学的崛起和发展,医疗与历史真正结合,医疗史成为历史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新方法和新领域,甚至是新学科。在美国早期医疗史研究中,专业化叙事、社会文化转向、性别与种族等多种研究范式,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构建了内战前美国医疗历史的多重面相。当然,各种范式尽管出现有先后,但并不是一种替代关系,并不意味着前一种范式被抛弃,后一种范式后来居上。实际上,即使在社会文化转向、性别与种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行其道后,专业化叙事依然继续存在。而且,各种研究范式也在相互渗透和融合,共同展现美国早期医疗史的多种面相,揭示这一时期医疗历史的复杂性。
讲座后,丁见民教授在线上与参与讲座的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就当前的新冠疫情、疾病医疗史研究的进展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