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这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宣传好,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创新举措、取得的实际成效阐释好,是党报理论宣传的重要职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之际,北京日报、天津日报、河北日报三家党报携手精心策划,采取“同题共答”的形式,同步推出三地专家学者阐释解读文章,旨在为新的起点上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学术支撑,贡献思想力量。
肩负起京津冀新的重大使命
李国平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年来成效显著。在2023年5月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赋予了京津冀新的重大使命,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面向解决由于人口功能过密所导致的“大城市病”问题,京津冀三地多部门、多层次、多领域协同有序有效全面推进
解决大城市病问题,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一方面关乎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课题;另一方面通过解决人口经济密集地区超大城市的“大城市病”问题,探索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经济密集地区的优化开发模式,形成中国方案,做出中国贡献,更是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和责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以解决“大城市病”为重点,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伟大实践。
10年来,面向解决由于人口功能过密所导致的“大城市病”问题,京津冀三地多部门、多层次、多领域协同有序有效全面推进,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人口调控、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以及空间结构优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明显,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密度稳步下降。二是北京人口快速增加态势得到基本遏制,空间分布结构趋于合理。人口过度集中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中心城区内外常住人口占比由“六四开”优化为“五五开”。三是交通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交通一体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以轨道交通为主的京津冀立体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京哈高铁、京张高铁、京雄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区域间出行便利度明显提升,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四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五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建设加快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承接中心城区首都功能转移的重要空间载体,致力于发展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和科技创新四大功能。北京城市副中心在2019年1月第一批市属机关和相关事业单位进驻,2024年初已经开始启动第二批市属机关和相关事业单位迁入,教育、医疗、文化资源不断向城市副中心聚集。雄安新区自2017年4月1日设立以来,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持续推进。在承接非首都功能方面,中国星网等4家央企总部项目加快建设,北京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雄安校区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建设,央企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揭牌运营,来自北京的3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在雄安注册。六是京津冀三省市紧密围绕各自的功能定位,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天津和河北的“三区一基地”建设均取得明显成效。北京市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举全市之力建设城市副中心、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充分发挥“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天津市在主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新两翼”建设、积极唱好京津“双城记”、拓展深化京津同城效应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河北省大力推动雄安新区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建设,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突破,积极推进京冀交界地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协同发展。
面向解决影响和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问题,多策并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走向深入
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就要清醒地认识到京津冀地区仍存在经济增长速度不快、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差距仍然较大,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格局尚未全面形成,人口和经济活动布局仍不尽合理等问题和挑战。需巩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积极成果,面向解决影响和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问题,一以贯之坚定不移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多策并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走向深入。
有力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坚持北京市域内外疏解与承接有机结合,着力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在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区优化开发模式上形成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优化区域空间结构,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为抓手,加强“一核两翼”建设,发挥京津双引擎作用,强化“三轴”支撑与“四区”联动,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京津冀三地合力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打造以北京国际科创中心为核心,以中关村、滨海新区、雄安新区为枢纽,以共建科技园区为节点的京津冀协同创新空间格局,科学谋划和布局创新“金三角”以及多条跨区域科创走廊。
优化区域现代产业分工体系,深化京津冀创新协同与产业协作,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津冀产业链,打造从知识产出、科技创新到新产品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例如打造京津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等。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领域,合力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完善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加大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力度。加快推进生态修复环境改善,加强区域性自然灾害协同防治,共建跨区域国家公园,在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做好先行和示范。
加快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缩小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上做好先行和示范。
(作者为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
产业协同推进京津冀高质量发展
叶堂林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作为新时代谋篇落子的第一个区域协调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从通盘谋划、辩证考量,到创新破题、精准发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书写了一篇又一篇绚丽篇章。10年来,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再到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发展步伐铿锵有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产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
10年来,京津冀三地同心协力,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坚持“一盘棋”推动产业对接协作、“一体化”打通交通动脉、“一条心”保护生态环境、“一股绳”深化协同创新、“一张网”服务民生保障,绘就出一幅又一幅壮美画卷。产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需率先突破的领域之一,也是协同发展战略中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一环,需进一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六链五群”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开创新局面。
产业协同发展是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的有效途径。产业协同发展能够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优化京津冀地区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通过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协作与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产业协同发展是加速构建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各地区快速适应新型产业发展需求,提升产业发展层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产业协同发展能够通过协同创新、优势互补,有效推动企业合作,促使企业实现技术升级与管理提质增效,实现区域产业体系向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化方向发展,形成更为完整、协调、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协同发展是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重要举措。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强调综合、协调、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路径,需要以区域全面高质量发展作为基础。产业协同发展有助于区域内不同地方资源优势互补,促使资源在区域内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与协调性,为区域高质量发展释放新质生产力,为实现全面、高质量的现代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要持续强化产业协同发展,激发京津冀产业主体发展活力
产业协同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局谋划、重点突破,加强统筹和协调。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就要持续强化产业协同发展,激发京津冀产业主体发展活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为深入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当前,京津冀地区正在通过区域比较优势发挥、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合作平台建设,助推产业转移承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努力为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高质量发展提供条件。
一是以区域比较优势发挥为出发点,加速推进产业承接转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大重点是深化区域特色产业协同,通过发挥三地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能够有效发挥北京新兴产业战略高地创新研发优势、天津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产业区位优势、河北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产业基地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协同增效。近年来,北京以“腾笼换鸟”战略、高精尖经济体系打造为重点,产业发展逐步从“大而全”转向“高精尖”,天津以做优先进制造业和提升服务业占比为重点,产业链优化实现以“引得来”巩固“发展好”,河北以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实施重化工业领域去产能为重点,产业发展逐步由“接得住”实现“升级跳”。三地特色产业充分发展,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区域协同效应愈加明显,为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以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为动力源,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有效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绿色、创新型产业升级转型,提高区域产业附加值,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均衡与环境绿色可持续。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京津冀传统产业已逐步实现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等方向转变,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产业分工日趋明朗,区域产业绿色化、低碳化趋势明显,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产业等十大高精尖产业快速发展,以金融业、信息传输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以“2+4+N”产业合作格局为基础的多层次、多领域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为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以区域产业合作平台为落脚点,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产业合作平台作为实体经济的承载主体,是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强化区域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助推器,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肩负重大使命任务。以“产业链—创新链”耦合为关键的产业平台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区域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有效实现了区域产业协同由单个企业、单一项目对接,向产业链创新链区域联动转变,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共享共用愈加便利,“政产学研用金”融合进一步加深,为破除京津冀三地各支柱产业孤立化、碎片化、同质化、重叠化以及产业转型难、升级难等问题提供了可能。产业合作平台的共建有效发挥了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了为区域产业合作赋能的目的,为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
四是以“六链五群”发展蓝图为突破口,优化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框架。2023年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首次提出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六链五群”全景发展蓝图,为优化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提供了战略框架,是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南针”和“导航图”。京津冀以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等产业集群演化和升级为基础,以高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链延伸和完善为举措,以能源装备、绿色算力和绿色能源等产业廊道优化和拓展为引领,逐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京津冀产业链从“由点及面”到“由线结网”的演变过程,进一步强化了各新兴产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展望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将进一步加强产业集群、产业链和产业廊道之间的联系,有力推动京津冀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作者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刘秉镰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省雄安新区,进一步提出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重大命题,这是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的最新使命和更高要求。面对新要求,京津冀应以新逻辑助力新征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以新质生产力探索经济发展新路径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京津冀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必须全力加速,协同发力,以新质生产力为抓手化危机、育先机,探索协同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一是要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并以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北京是全国的科创中心,津冀两地产业基础雄厚,发展空间巨大,应充分利用三地优势,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联手打造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以区域一体化新质生产力协同塑造京津冀未来发展新动能,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二是打造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的市场新环境。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因此,必须打造适合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市场环境,使新质生产力得以充分释放。要突破传统理念,形成新的发展环境,可通过三地协同打造四大市场,即:科技成果交易市场、科创金融服务市场、周末工程师流动市场、政产学研对接市场。形成区域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社会信用制度和市场监管制度,有效改善区域营商环境,加快要素集聚速度。三是构建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的新体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四大任务之一是着力建设区域整体协同发展的改革引领区。未来,京津冀应抓紧补足区域治理在主体、目标、内容、结构等方面的短板,通过深化改革,建立顶层设计、规划和会商协调机制,推动政府职能转型。
以大尺度优化构建空间结构新格局
对标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目标,京津冀应按照“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思路,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逐步形成以重要城市为支点,以战略性功能区平台为载体,以交通干线、生态廊道为纽带的网络型空间格局。在高标准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的同时,启动首都都市圈和京津都市连绵带建设,发挥京津中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强化京津冀城市群空间主骨架结构。在此基础上,推进多中心空间结构优化和高质量轴带布局,加快培育沧州、廊坊、武清等次中心城市和三级中心城市等,构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高效运行的城市体系。
通过空间优化,形成错位化发展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体系,解决大城市过度拥堵和中小城市功能性萎缩的难题,逐步形成以城市群为空间尺度,以中心城市为引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发展格局。通过融合互动的产业分工布局体系,促进高端生产要素在更大空间尺度上流动和优化组合。
以深化改革塑造政府治理新范式
建构现代化政府治理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治理能力提升,打破“一亩三分地”的传统行政分割,提升大尺度区域整合力度,使要素实现优化组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的需要,更是完善区域治理体系和提升区域治理能力的示范样板。京津冀应抓紧补足区域治理在主体、目标、内容、结构等方面的短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应充分发挥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优势,带动津冀两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政府应加强区域协同治理,探索独具特色统一的区域管理体制和协调配合机制。通过建立顶层设计、规划和会商协调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促进三地政府深度合作。在技术层面,应探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区域治理上的应用场景,着力提升区域治理水平。
以良好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形成人才集聚新平台
无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还是发展社会文化各项事业,首先要构筑人才集聚的高地。在当前人才要素流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应围绕精英人才的流动规律全方位打造人才集聚的高地。一是要制定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通过公开透明的税收优惠、高薪酬和奖励机制,提供研究资金支持和项目资助等,为顶尖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和发展平台。二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建设高水平的科研要素集聚和创新平台,如国家实验室、创新中心和技术园区,提供先进的研发设施和充足的科研资源,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和创新环境。三是加强与顶尖高校合作。引进国际高水平的教育资源和教师团队,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等方式,吸引海外人才和留学归国人员,促进人才的全球流动和知识的国际交流。五是改善生活环境和社会福利。提供优质的居住条件、教育资源、医疗服务和文化生活等,改善人才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满意度,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六是灵活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为人才提供灵活的工作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包括跨学科研究、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创新等多元化的工作和发展机会。总之,只有从生活服务、教育卫生服务、社区服务、环境建设、科研配套等全方位提供优质服务保障,才能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以坚韧不拔精神树立生态环境新标杆
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是我国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任务,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京津冀应在生态环境恢复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区域污染防治联动机制体制,充分总结京津冀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的成功经验,制定高度协同的区域污染防治战略,形成区域环保标准一体化发展;建立污染治理转移支付长效机制,通过三地政府间转移支付,调节各地政府环境治理的利益诉求,降低中央纵向转移支付的财政压力,实现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受益;引导与奖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增加社会公众在环境治理中的参与感和获得感,积极发挥第三方监督职能,弥补市场配置和政府干预的不足。
(作者为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
以天津之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王双
1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宏伟蓝图正在徐徐铺展,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京津冀三地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生动的区域实践。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10周年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天津视察指导,强调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勇担使命、开拓进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为新时代新起点天津承担新使命再一次指明了奋斗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立足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着力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牵引功能,在努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新征程中勇担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全局的高度和更长远的考虑来认识和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增强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天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深邃战略思考,2022年底组织实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十项行动”,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主战略、主阵地,努力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实景图”,彰显了天津落实重大国家战略的高度政治自觉。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列为“十项行动”之首,不仅体现出天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应势谋划的主动作为,更是行动化、具体化、实践化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的务实行动。天津拥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优势、滨海新区等产业承载和政策创新优势、产业配套基础优势和超大城市市场需求优势、科教人才公共服务和城乡空间等资源要素优势,有决心、有信心肩负起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这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时代使命。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阶段新场景新要求,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上勇闯敢为
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征程上天津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更是为天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确定了战略定位、作出了战略部署。10年来,天津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功能定位,聚焦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新两翼”建设,唱响新时代京津“双城记”。京津冀共同绘制高端工业母机等6条产业链图谱,打通三地产业协同的技术“卡点”和产业链融通的体制机制“堵点”,成为京津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指南针”“导航图”。三地联合打造的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获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成势见效。立足加强与北京创新资源对接、实现“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技服务资源集聚区”定位,天津高标准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2023年5月开园以来累计注册企业1500余家,成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握手”通道,更是大学与城市之间滋养赋能、双向奔赴的鲜活例证。天津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以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为突破口,全方位深化与国家部委、央企、央院等合作,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等共建7个创新平台,协同打造区域重要战略科技力量。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武清京津产业新城等一批重点载体功能持续增强,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更多新质生产力增长源泉。
立足改革开放这一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着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在探索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上勇立潮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形势任务都有新要求新变化,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内生动力,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围绕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天津积极打造我国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实现重要突破,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深入推进三地港产城融合发展。携手建立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机制;三地自贸试验区累计推出203项“同事同标”事项;与京冀共同推出165项资质资格互认清单,高水平开放引领带动区域市场一体化走向深入。京津“1+7”合作协议全面落实,通过加快京津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力求在决策、协调、执行层面更加紧密,凝聚起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合力。
立足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探索人民城市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上勇毅前行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就是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头等大事,实现城市业态、功能、品质不断提升,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天津加快推动三地教育、医疗、社保、就业、文旅、养老等领域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累计成立15个跨区域职教联盟、24个京津冀高校发展联盟,深化在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养老待遇资格认证、社会保障卡拓展应用等方面合作。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高品质生活更要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创造条件满足群众更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天津深入挖掘整合特色旅游资源,打造文旅融合品牌,推动京津冀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加快盘活低效土地、楼宇、老旧厂房等存量资源,在“革旧布新”中进一步培育增量、提升质量,不断探索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
思想伟力举旗引航,奋斗征程砥砺笃行。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的历史新起点上,天津将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政治,在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中勇担使命、开拓进取,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到津沽大地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天津篇章。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
田学斌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10年来,河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举全省之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要求河北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中彰显新担当。面对新使命新要求,河北要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强化全局观念,全力开拓进取,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推进各项工作,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贡献力量。
全面深化与京津对接合作,深入推进区域内部协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坚持积极稳妥、稳中求进,控增量和疏存量相结合,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两手抓,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疏解工作。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着力点和出发点。河北要坚持全面对接,积极主动做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各项工作,推进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合作走深走实。
在加强互联互通中强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充分发挥“轨道上的京津冀”交通优势,以廊坊为关键节点,积极承接北京区域性物流设施的疏解与转移,吸引物流头部企业及中介机构入驻,加速打造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积极推进石家庄机场等改扩建,加快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克承高速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省会及各设区市的交通便捷程度。发挥河北港口集团的关键作用,推动唐山港、黄骅港、秦皇岛港高质量发展,携手天津谋划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群。
在联建联防联治中推进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持续推进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柴油货车新能源替代、城市大气污染深度治理攻坚行动,拓宽与京津协同治理领域,不断提升区域空气质量。聚焦北方防沙带建设,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持续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首都生态安全屏障。健全京津冀生态共建共享协商机制,共建生态共享大数据中心,协同处理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问题。
在推进承接疏解中加快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聚焦承接疏解需要,突出重点领域和地区,继续深化与京津医疗机构合作,创新区域性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医联体等模式,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服务。加强与京津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争取更多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在河北布局。坚持医养一体化发展,加快培育发展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业。积极与京津共同打造一体化就业体系,建立健全跨区域劳务协作机制。以更大力度落实京津冀营商环境“1+5”合作协议,着力推动三地资源共享、协同开放。
切实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这是新阶段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河北要在发挥比较优势基础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努力在与京津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中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深化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着力破解制约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完善创新平台,集聚和利用高端创新资源,积极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进一步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持续完善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服务体系,构建区域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清单机制,联合京津共建跨区域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雄安中心建设,开展京津高校院所“河北行”活动,引进重点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提升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转化效率和比重。
加强重点领域产业协作。立足河北实际找准定位,充分发挥资源优质富集和产业基础雄厚等比较优势,重点抓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产业链建设,接续谋划第二批重点产业链图谱绘制,与京津在战略产业链上实现主导功能错位和关键节点协同。充分利用交通干线、河流水系等地理空间带来的要素集聚优势,从不同方向构建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更好承接京津科技溢出和产业转移。通过强化区域联动和政策协同,加大京津冀产业合作力度,推动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牢牢把握“并重”“并举”重要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河北要牢牢把握“并重”“并举”重要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
高质量打造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全面深入落实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紧密衔接第二批疏解实施方案,主动对标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疏解转移需求,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政策体系,细化实施疏解单位和疏解人员切实关心的医疗、教育、薪酬、社保、医保、公积金等政策措施,提升雄安新区的吸引力,争取更多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等向雄安疏解。
全面建设雄安新区创新发展示范区。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着力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产业,支持空天信息、绿色能源、金融科技等产业加快发展,着力推进科创中心、中关村科技园等创新平台和产业载体建设。加快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雄安片区和联动创新区建设,更大范围释放制度创新红利。全面实施“雄才计划”,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打造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全力打造现代化城市建设标杆。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立足前瞻性与引领性,同步推进地下、地上、云中“三座城”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全面抓好重点片区建设,有序推动雄安城际站枢纽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创造“雄安质量”。强化数据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共享,创新智慧管理模式,打造数字雄安、智慧雄安。巩固拓展白洋淀生态治理成果,全面推进生态价值实现机制体系建设,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绿色城市发展典范。
(作者为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把雄安新区打造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陈璐
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创新之城、魅力之城、未来之城,贵在创新、成在创新。坚持以创新的思维和理念抓创新,努力建设新功能、形成新形象、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构建新机制,使雄安新区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是打造高质量发展全国样板的必然要求,也是以新气象新作为开启新征程的重要体现。
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切入点建设“未来之城”新功能
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推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各项任务落实。雄安新区在成立之初就高标准编制完成了“1+4+26”规划体系,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勾画了新时代“未来之城”的宏伟蓝图。通过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进一步提升了河北产业层次、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为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和社会生产力空间结构提供了实践探索,为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增添了新动力。实践充分证明,雄安新区在规划和建设中坚持的理念原则和创新做法,打破了“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突破了区域发展传统理念,站在更大空间尺度统筹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矛盾和难点问题,形成了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体系,有效减轻了北京城市运行压力,正在为破解“大城市病”、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探索治本之策,未来也必将为世界城市建设与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经验。
突出“绿色、智慧、韧性”三重底色形成现代化城市新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真正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画卷。雄安新区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先谋后动、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同步规划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智能城市”“韧性城市”。一是着力抓好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外围道路框架、内部骨干路网、生态廊道、新区水系“四大体系”贯通全域,城市框架全面拉开。二是建设绿色发展城市典范初见成效。千年秀林、郊野公园、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等一大批生态建设项目落地见效,展现出雄安新区绿色生态宜居的新风貌。三是全力打造智能城市。推动大数据、智能化、绿色低碳等先进技术全场景应用,贯穿市政设施建设、城市管理、社区治理、生态环保、文化遗存保护、地下空间开发、民生保障等各领域。四是“韧性城市”建设协同推进。把城市安全作为底线,推动建设综合高效防灾系统、完善高质量生命线系统、构建稳健灵活城市空间布局,增强雄安新区城市韧性。展望未来,雄安新区将按计划加快推进后续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落地,抓好启动区、起步区、昝岗片区等重点片区建设,巩固拓展生态治理成果,加快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依托科技赋能高起点布局发展新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广泛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着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雄安新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智能网联和商业航天、车路协同、信创等重点领域,吸引一批北京创新型、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疏解转移,着力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目前,央企在雄安新区设立各类机构200多家,产业园、科学园、大学城、金融岛、创新坊建设正强力推进;十大产业载体平台、16栋主体楼宇提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现代化产业空间;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空天飞行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雄安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有序运转,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联盟加快组建。展望未来,雄安新区将以服务保障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目标,提前布局未来产业,积极谋划发展绿色能源、金融科技、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创新链,推进高校协同创新,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在雄安布局建设;统筹构建协同创新场景,引育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开辟产业新赛道、培育产业新动能,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聚焦构筑招贤引智“强磁场”加快聚集新人才
把雄安新区打造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必须有坚实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要广泛吸引、聚集国内外力量和资本参与雄安新区建设和发展,形成人心向往、要素汇聚、合力共建、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雄安新区认真落实一揽子特殊支持政策,出台“1+10”疏解配套支持政策和“1+N+X”疏解方案政策体系,保障疏解人员在雄安新区的创业条件、居住条件、福利待遇。深入实施“雄才计划”,推出具有吸引力的“雄才16条”,以雄才卡为载体建立涵盖教育、医疗、住房、税收奖励等在内的“菜单式”政策包,人才集聚磁场效应持续增强。展望未来,雄安新区要紧紧围绕建设高端人才集聚区谋篇布局。一是做好“平台引才”文章,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聚集人才。二是优化“引育留用”生态链,构建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人才服务生态。三是探索“项目+团队”人才引育新模式,充分释放重点项目对人才的集聚效应和人才团队对项目的引领效应。
围绕打造高质量发展全国样板构建新机制
创新体制机制,是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雄安新区坚持改革先行,发挥制度创新的引领示范作用,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的创新发展之路:探索实行大部门制、扁平化管理模式,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工作效率最高、办事成本最低、服务态度最好的“雄安服务”品牌;深入贯彻实施“1+N”政策体系,在土地、住房、投融资、财税、金融、人才、户籍、医疗、社保等方面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先行先试,形成了一批示范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成果;在数字城市、智能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打造可推广可复制的“雄安质量”标准体系。展望未来,雄安新区要持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一是优化健全雄安新区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分阶段、分步骤、稳妥有序推动新区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变。二是加强前瞻设计,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治理新模式。三是探索完善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政策制度体系,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开放载体,在更高层次当好全国对外开放重要门户。
(作者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4/20240226/20240226_010/content_20240226_010_1.htm?storyId=s65dba8ece4b0c8f199b10888&userID=b47d1177b66f5504,0&isshare=1&channelId=5b165687a010550e5ddc0e71&columnId=5f094d3fe4b086b26e06514a&contentType=12&isBjh=0&time=170893229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