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2023年01月20日 星期五 第09版:津门策论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天津市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先后出台《天津市数字经济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育项目实施方案》《天津市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关于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和文件,实施了“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组建了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发布天津市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提供人才从业、工作和出入境便利;探索了居住证积分工作;推动各项人才政策措施落实落地。截至2022年底,“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累计引进人才44.5万人,积分落户工作累计吸引非津籍稳定就业人才14.9万人,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链接高校院所80家,聘请院士专家75位,凝聚了2000余个头部企业,初步形成了“3+N”人才发展战略新格局。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我市人才短缺难题是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短板”。未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强化科教人才工作:
一、应分层次合理布局,解决高端人才紧缺的难题。首先,加大高水平领军人才引进力度,集聚科技“领头雁”。进一步提高领军人才奖助水平。提高引进两院院士、国内外知名专家、高级技术骨干等人才的奖励额度,完善对高水平人才团队的整体引进和支持保障。进一步优化领军人才工作机制。以人才服务的精准化、智能化为方向,建立由政府、企业、高校、第三方服务机构合作运营的人才供需对接公共服务平台。其次,创新中青年专业人才引育模式,打造科研“生力军”。支持更多的中青年人才成长及团队建设。开展科研评价、教师职称评审等重点领域改革。在个税差额补贴、就业补助、住房租购保障、创业启动基金等方面予以更大的优惠力度,不断提升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再次,强化产业领域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紧缺也是人才培养环节亟待解决的难题。加大重点产业领域的优质师资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本地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高素质师资人才留津率。第四,探索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新模式。推动建立产教融合发展联盟。推动全市中职、高职院校“进群”“组网”,与重点产业领域优质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引导建立招生及就业信息共享机制、实训基地轮岗制、实习岗位余缺调剂机制等长效机制。第五,优化重点产业专业的本硕博培养体系,培育人才后备军。健全集成专业学历层次教育,健全“推免+统招”“申请考核+直博+硕博连读”的多元化硕博招生模式,推进以校企联合培养、学分互认、弹性学制等为代表的培养模式创新。
二、与市场需求对接,解决人才科技能力较低的问题。首先,加快推进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对接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生与企业科研环节及生产环节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精准化。继续完善“订单”制培养模式。规范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的权利与义务。其次,提倡新老员工“传帮带教”制度。企业要为新入职员工制定短期及长期的职业成长培训计划,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定期展开新人集体培训及考核。再次,发展和规范相关临近专业的教育培训服务。倡导企业出资并提供办学场地、宣传并招收学员、组织结业考试等服务,学校提供培训老师、具体培训方案并发放由企业学校双重认证的结业资格证书。第四,继续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及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强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合作,引入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及研究机构在津设立分校分院,建设一批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型研发机构和大学科技园。
三、做精做细双创服务,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要调动高校教师双创积极性,提高科研成果落地天津。首先,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组建为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的经营团队。招募并引进包括金融、法律、管理、营销运营等在内的复合型技术经纪人,建立以服务为宗旨的科研成果转化第三方经营队伍。其次,充分利用各类科研平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推进产业发展链、学科专业链、人才培养链、科研创新链“四链”融合发展。再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产教融合新模式。深化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改革,持续规范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运用体制机制,推进大学科技园运营主体建设,进一步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及天津市的其他高校大学科技园孵化转化作用。形成“育成中心—孵化器—加速器—生产基地”的全产业链发展。第四,优化职教“五业联动”发展机制。进一步探索形成“政、行、企、校、研”五方携手发展的职教共同体,主动服务我市重点产业链发展
网址: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3-01/20/content_159_7240758.htm
作者:张 贵(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