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镰
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1-01/25/content_159_3936885.htm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我国经历了由立国战略向富国战略的跨越、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强国战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创造的经济增长奇迹令世界瞩目。通过开放,有效地实现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整合对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个资源,使外经贸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大循环调整加快、全球治理向多极化方向加快重构、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持续衰退等特征凸显,这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国际市场与外需规模。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三大陷阱”亟待跨越。基于此,中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寻找新动能、新动力与新增长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双循环”不是保守的自我封闭,而是新发展格局下对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积极构建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以扩大内需规模、提升产业链与供应链能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为支撑点,不仅有利于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质量,也有利于提升其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能力,这将有利于形成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的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强大的内需市场是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也是构建内循环的重要支撑。因此,“两新一重”即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正是扩大国内需求、激发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推动天津“十四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战略深刻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也显著影响着区域开发格局。区域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家经济整体发展,是国家经济运行系统的地域表现、空间映射与有效支撑。从总量上看,区域经济从属于国家经济,国家经济政策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从结构上看,区域经济反作用于国家经济,区域要素禀赋的空间格局与区域间关系影响着社会总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总财富的生成。区域成为国家战略与国家政策的重要实施载体。因此,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必然深刻影响天津经济发展。“十四五”时期是天津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推动“十四五”时期天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培育新动能,构建北方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坚持制造业立市,建设制造强市。天津作为北方经济重镇和老工业基地,既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又有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定位,必须发展先进制造业,保持制造业合理规模和比重。目前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就是技术供给不足和产业链过短,将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新动能引育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做大做强信息安全和动力电池两个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确立并完善“1+3+4”现代产业体系。为达到上述目标,首先,应充分对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资源,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各类创新产业基金引导和运行机制,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提升产业创新承载力和竞争力。其次,借助“两新一重”的政策优势和滨海新区的发展空间,加快规划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要素集聚的平台,进而快速扩大经济规模。
二、积极优化空间格局,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空间布局,对天津在京津冀总体空间格局中的优先地位予以高度重视。要以优化京津轴线空间布局为导向,立足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要求和天津既有空间格局特点,扬长补短、双管齐下,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打造双城格局,就是要推动城市发展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形成“组团式”空间布局,避免城市发展“摊大饼”的弊病。着力增强“滨城”城市综合配套能力,提升“津城”现代服务功能,加快形成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高效的空间布局。要积极谋划新的发展空间,填平京津之间的洼地,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双向空间发展模式,促进城市间与城区间的共享、合作、分工、交流,加速形成多核心、星云状、网络化为特点的“北京中心城区—北京副中心(通州新城)—京津新区(天津武清区)—天津中心城区—滨海新区”都市连绵带,使其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新支撑、新引擎和新示范。
三、借助“两新一重”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加紧谋划大的投资项目。对标目前六大世界级城市群的经济规模,京津冀地区还有差距,天津作为世界级城市群第二大城市,迫切需要提振士气,积极服务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战略目标要求,更好落实“一基地三区”的功能定位,加快发展。目前,北京正在建设通州新城,河北雄安塔吊林立,为此,应以“两新一重”为契机,牢牢把握新机遇,激活新动能,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加紧谋划大的投资项目,进而拉动天津要素集聚能力和经济增长。
四、大力发展港航产业,构建京津冀双循环的开放窗口。加快新信息技术应用与设施建设,实现港口全供应链的智慧化。依托口岸优势,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方向,以培育引进新型业态为重点,着力延伸口岸产业链和价值链,强力推进商贸流通业、国际航运与物流业、临港制造业、创新型金融业、邮轮产业、基于互联网与大数据的信息咨询中介服务业等六大产业,在海港空港区域形成高端产业、新型业态聚集,港航服务、商贸流通总部型领军企业云集的口岸产业集群,打造现代口岸产业体系。促进口岸由枢纽与通道功能,向贸易功能、产业功能和开放功能积极拓展,增强口岸对国际优质要素集聚能力,使口岸更好地服务于天津乃至京津冀经济发展。
五、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国内大循环。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积极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新时期天津新型城镇化将承载更多重任:一是以“城镇化红利”接续“人口红利”、增强内需驱动经济增长能力;二是完善国际化大都市功能、实现高质量与高能级发展;三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城市经济发展韧性;四是城乡全面融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具体路径可能包括:健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进一步完善落户标准、改进落户机制,全面落实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推动城镇基本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完善“人地钱挂钩”激励性配套政策;以城乡融合促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创新形成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激励城乡劳动力充分流动,创新城乡土地流转和土地保障制度,形成工商资本引流入乡机制,健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打造多元融合的城乡社区生活圈,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的公共设施体系;实施因地制宜的城镇化分类推进模式,中心城区坚持内涵集约式发展,滨海新区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滨城市,环城四区积极拓展功能,武清、宝坻、静海、宁河和蓟州打造城镇体系重点节点,鼓励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健康发展,尽快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城乡互动、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乡体系。综上所述,天津应以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为目标,加快机制体制创新,努力探索具有国际大都市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六、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形成要素集聚新高地。优化市场准入机制,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等制度,不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全面清理对民营、外资企业设置不合理限制和壁垒的政策规定,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公平待遇和合法权益。全面提高政务服务质效,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推行信用承诺审批制度,深化“政务一网通”改革。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监管,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对重点领域信用状况进行大数据监测,全面提升社会诚信水平。推进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设将有利于推进天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造高质量要素市场化配置环境,增强对优质要素的集聚能力,将天津打造为优质要素集聚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