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与社会服务
天津日报:新时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制造强国建设
发布时间:2021-04-25

《天津日报》42505

(执笔人: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刘维林)

原文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1-04/25/content_155_4368821.htm

 

近日,新时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制造强国建设高端论坛在南开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天津市工信局等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数字经济条件下的产业发展新特征,共同交流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共谋共商建设制造强国的新任务、新思路。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从根本上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十四五规划把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推进制造强国战略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教授指出,基于工业化阶段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进入到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与现代化新阶段相适应的工业化路径;基于工业化模式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路径而探索的,以自立自强为本质特征的,突破核心技术依附性具有替代性的一种工业化模式;基于工业化动力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种围绕着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充分利用大国经济优势的工业化战略。应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来实现技术的关键核心依附性突破,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研究室杨冬梅主任立足天津,解析了天津市推进制造业立市的背景、问题以及十四五期间建设制造强市的思路。


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引领,科学推进中国制造业的业态创新与转型升级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主任芮明杰教授指出,新制造的本质是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应对制造业进行大规模的转型升级,才有可能迅速赶上制造业强国。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李海舰研究员剖析了商业生态系统与母子公司体制的不同之处,总结了企业形态重构的三大特点和企业重构后的融合特征。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杜传忠教授分析了制造业智能化过程中存在的盲目发展现象,提出应明确制造业发展目标导向,夯实发展技术有序推进。南开大学原校长侯自新教授分析了时代变局、数字革命和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挑战,认为应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创新精神和政府科学决策来共同推动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把握好稳定制造业占比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教授认为,稳定和提升制造业占比+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更有利于制造业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教授提出,工业互联网通过利用产业模块化优化产业结构,利用专利池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突破式创新,应用智能设备实现安全高效率生产三大机制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雪洁教授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专精化可以链接和服务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通过由被动供给向主动跨界服务的转化,将诱发制造企业释放更多需求,进而支撑制造企业的价值链攀升和服务型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