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园地 > 正文

《新华文摘》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李俊清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公共服务路径探索》一文

来源:管理学院   发布时间:2022-08-09   编辑:迟婧婧   打印   字号:

  新闻网讯 近日,《新华文摘》2022第14期全文转载我校管理学院李俊清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公共服务路径探索》一文。该文在《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首发后,先后被《中国民族报· 理论周刊》、国家民委官方公众号、学习强国、社科优选、内蒙古民族事务委员会官网、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玉树州民宗委、肃北统一战线等近50家媒体转发。

  文章认为,公共服务作为国家的重要职能与制度安排,是国家存在的目的与合法性来源,是形塑“积极的公民身份”的基本方式和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途径,并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涵盖群众的生活方方面面,能够把抽象的“国家”变为生活中的“日常”。文章在阐释国家存在与公共服务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以历史为序、时间为轴,从封建王朝、近代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个时间维度,梳理了我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历程,认为以公共服务作为政治连接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国家职能与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群众的切实需要相关联,能够跨越血缘、宗族、地缘等同质性的社会界限,促使国民形成的情感依附与情感归属更加稳固。文章基于党和国家70多年的民族工作实践,以普遍性与特殊性公共服务发展状况、公共服务满意度、脱贫攻坚满意度等数据资料,进一步从公共服务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过程,总结出公共服务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遵循“感知—满意—认同”的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情感递进规律。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强化公共服务纽带,文章提出了建立可容纳多元诉求的公共服务需求体系、精准高效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完善的公共服务内容体系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进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网作品的应注明“来源: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方式: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 mucxcb@muc.edu.cn

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信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博中央民族大学官方B站中央民族大学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