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学术交流 >> 正文
[返回]

第三届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生研讨会

2024年12月20日 15:59  点击:[]

报告时间:2024-12-21 08:00

报告地点:学术报告厅

报告人:马箭飞、钟英华、王辉、李宝贵、田硕、周智婉、陈晓夏、刘松

主办单位:国际教育学院

报告人学术简介

马箭飞,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常务副院长、汉语学院院长、教务处处长、校长助理、副校长,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担任全国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中文国际传播与管理、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与方法。发表国际中文教育相关学术论文和文章30多篇,主要有《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举措和建议》《职业中文能力标准构建》《国际中文教育开创新局面》《强化标准建设 提高教育质量》《国际中文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及发展方向》《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研制音节和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探寻汉语国际教育新思维》《再论汉语国际教育新思维—解读和应用<等级划分>的几个问题》《汉语教学模式化研究初论》《任务式大纲与汉语交际任务》《以交际任务为基础的汉语短期教学新模式》《汉语速成教学的最优化策略》;参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主编的国际中文教材有《长城汉语》《汉语口语速成》《想说就说—汉语完全口语手册》等。

钟英华,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中国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生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大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中文教育“卓越贡献奖”获得者,泰国曼松德昭帕亚皇家师范大学名誉博士。天津市政协科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天津师范大学共建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从事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研究工作39年,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媒体发表专业学术文章30余篇。承担中国国家省市科研项目26项,主编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材《汉语语言学问题》《中华人文精神读本》,编写《21世纪对外汉语系列教材-高级汉语教程(1-6)》等教材15部。

王辉,浙江师范大学杰出教授,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国家语委“一带一路”语言生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华侨华人(浙师大)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集刊主编。研究方向为:语言政策与语言传播,国际中文教育,国家语言治理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著有《澳大利亚语言政策研究》《全球化、英语传播与中国的语言规划研究》《“一带一路”国家语言状况与语言政策》(4卷)《架桥——“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阿文化交流》(阿拉伯语版)等。在《新华文摘》《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战略研究》《西亚非洲》《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

李宝贵,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辽宁省语言学会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汉语国际传播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和多个学术期刊编委。曾获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第九届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主要从事国际中文教育与传播、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主持或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语合中心重大项目3项、国家语委重点项目2项、国务院侨办重点项目1项,在《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现代传播》《教育科学》《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媒体发表文章1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部。曾受国家汉办、国务院侨办委派,赴日本、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白俄罗斯、菲律宾和泰国等国家讲学和培训本土教师。

田硕,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周智婉,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陈晓夏,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刘松,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报告内容

1.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职业能力发展的五个维度

探讨专业学位特点与职业能力发展的关联,重点阐述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职业发展的五个维度,包括学习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领导力和全球胜任力等在职业能力发展中的定位、内涵以及相互关系,提出能力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2.时代中文对专业化人才队伍的要求

从时代中文的典型特征分析,探索满足新形势下国际中文教育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现实举措。

3.中国式现代国际中文教育体系构建和实现进路

中国式现代国际中文教育体系是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提出的概念,其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语境,凸显国际中文教育由外源式推动探索转向由内源式驱动自觉构建的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国际中文教育体系构建具有理论、现实和价值三重逻辑。“学科理论、人才培养、教师教育、资源建设、管理服务、教育评价”六位一体现代化构成中国式现代国际中文教育体系的静态横向结构。中国式现代国际中文教育体系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动态演化是外部刺激和内部革新双重演化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构建中国式现代国际中文教育体系可采取三条实现进路,即实施“强基:推动‘六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健体:统筹协调各子系统动态平衡发展”,“铸魂:建立现代国际中文教育引领性标识”三大工程及相应策略。

4.孔子学院建设二十年:进展、成效与前瞻

孔子学院作为“中国倡议、全球响应、世界共赢”的国际中文教育龙头品牌,截至2024年6月,全球共有495所孔子学院和763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60个国家和地区。在推动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孔子学院始终扮演着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关键角色。历经初始设立、快速扩张、内涵建设及转型发展四个阶段,孔子学院已成为世界公认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中文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如今已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办学规模日渐扩大,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服务功能也日益丰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面对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加强各方协同合作,积极培育多元化合作伙伴,深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坚持特色办学目标靶向,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持续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径,共同塑造一个“更有质量、更有特色、更有活力、更多伙伴、更有温度”的孔子学院新形象,以满足各国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需求,为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共筑人类美好未来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5.中文工坊建设:内涵意蕴、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中文工坊是“嵌入”在海外中资企业中的新型“中文+职业教育”教学平台,不仅为“走出去”企业属地员工和当地社区民众提供定制化的中文和职业技能培训,也为他们进入海外中资企业实习就业提供机会。目前中文工坊建设已初具规模,呈现出空间分布聚集化、服务行业多样化、办学模式协同化及教学内容融合化的样态特征。但也面临着顶层设计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较为匮乏、主客体需求尚未有效对接、国际知名度有待提升等现实挑战,亟需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教育资源适配度,发挥多元主体作用等措施优化中文工坊的全球和区域布局,实现中文工坊供需侧的精准对接并持续提高其品牌知名度,多措并举推动中文工坊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6.WSR方法论视域下“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实施现状、发展堵点与应对策略

在“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系统把握其实施现状对推进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导向意义。本文以WSR系统方法论为指导,对“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在“物”“事”“人”三大维度下的九大要素进行了系统考察。其中“物理”维度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教学资源和职业中文标准;“事理”维度着眼于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和等级认定机制;“人理”维度关注学习者培养、教师发展、职业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团队协作。在厘清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得到,“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正面临物理建设匹配失衡、事理体系流于形式、人理需求对接不畅的发展堵点。对此提出物理维度应重视制度建设,事理维度需着力纵深发展以及人理维度当强化统筹协调的应对策略。

7.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国际中文智慧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及生成式大语言模型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模式及场域的变革,大语言模型从辅助工具转变为合作伙伴,提升了教学互动性和个性化学习体验。国际中文教师应积极回应时代任务,顺应智慧教育新风口,提升数字能力、重构学科知识,通过与大语言模型的“人智协同”赋能自身的“智慧素养”进阶。提出以技术手段将GPT模型嵌入国际中文教育智慧课堂辅助系统,架构全新的国际中文智慧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并探讨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8.从规则到情境:基于“三一语法”的初级语法项目分析及教学研究

基于用法的语言观认为,语法知识源于人们对于语言使用体验的认知建构,语法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在语境中学习语言,通过情境化的语法规则讲解和操练,帮助学生理解、运用语法项目,已经成为汉语教学界的共识。教师是影响语法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很多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在教学中存在重形式、轻用法、脱离语境教语法的现象,尚未形成基于用法教语法的教学信念与教学能力。本文以此问题为切入点,基于“三一语法”理论,将语法项目看作结构、功能、语境三维统一的整体,以《等级标准》语法等级大纲初级语法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教材内容分析、教师教学分析,考察各类语法项目结构、功能、语境之间的关系,从“应然”和“实然”双重视角探讨语法项目的教学方法,并针对初级汉语语法教学和教师教育课程的改进提出建议与思考。

上一条:固体核磁共振谱学技术及在碳一分子催化转化研究中的应用 下一条:用视觉文献推动深入研究甲午战争史:《威宣渤海:清末醇亲王巡阅北洋海防》介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