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时间:2017-05-19 8:30
报告地点:教育学院会议室(田家炳C310)
报告人:孙安石等
主办单位:教育学院
报告人简介:
近代以降,以中日两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共同面对西学东渐,以互派留学生为形式的教育交流成为推动东西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甲午战后,成千上万为国家寻求出路的中国青年东渡日本负笈留学,形成了“留日学生”的群体。他们不仅承担了传播各种先进思想的重任,而且投身以改造中国社会为目的的革命潮流中,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明治维新后,日本同样出于各种目的派遣学生来华留学,形成了“留华学生”群体,虽然他们在数量上少于中国,但其经历复杂,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乃至学术交流史上扮演了特殊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进行“东亚教育交流视野下的中日留学生史研究”,将有可能为更全面审视中日关系史提供新的视角,以推动该研究领域向纵深发展。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与日本神奈川大学中国留学生史研究会,素有往来,继去年12月在日本共同举办学术报告会之后,今年将在中国共同举办学术论坛。我们深知在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密切的当今世界,跨国家、跨学科的联合研究日渐成为主流,打破以某一国为中心的“一国史观”及某一学科为主的“分科治学”的局限显得尤其迫切。鉴于此,决定举办“东亚教育交流视野下的中日留学生史研究”国际论坛。
本次国际论坛将围绕中日两国留学生史的诸多方面展开深入讨论。
报告简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育史研究中的“神话”现象——以蔡元培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个案的考察
|
| | | |
| |
| |
| |
| |
| | | |
| 在历史之河里打捞——关于殖民教育口述史研究的动机、过程及其结果
|
| |
| 范源廉的留日活动及其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
| |
| | | 三十年代中国対西洋音乐的接受与其变化――以陶晶孙在中日两国之间的音乐活动为中心
|
| |
| |
| 殊途未必同归:20世纪20年代日本外务省留华学生的委托培养问题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