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师要闻

岭师要闻

本站主页 >> 岭师要闻 >> 正文

最新新闻

“新美学与文化形态学术研讨会”在岭南师范学院举行

发布日期:2024-11-10     来源:学校新闻中心     作者:记者张少华 学生记者李佳莹 廖海琪      编辑:廖海琪 刘雅婷      审核:阎开振     签发:郭莉敏     点击:
摄影 审核 阎开振
签发 郭莉敏

会议现场

岭师新闻中心讯:11月9日,由岭南师范学院主办,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编辑部共同承办的新美学与文化形态学术研讨会在岭南师范学院国际会议厅举行。

岭南师范学院副校长吴涛教授、浙江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杰为会议开幕式致辞。岭南师范学院原党委副书记刘海涛教授为会议作总结讲话和主题发言。岭南师范学院原副校长刘周堂教授、《学术月刊》原常务副总编夏锦乾、中山大学王坤教授等专家学者参加论坛。会议以劳承万教授新著《根系学术形态论》的出版为契机,对新美学与文化形态相关问题展开交流研讨。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阎开振教授主持了会议开幕式和闭幕式,王钦峰教授、刘惠卿教授、史习斌教授分别主持了研讨会有关环节。

开幕式上,吴涛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岭南师范学院的办学历史、办学定位、办学思路、人才培养、师范特色等方面情况,并肯定了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效。他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也提供了新机遇新平台。期盼专家学者以研讨为契机,交流美学研究的新方法、新观点、新问题,为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出积极贡献。王杰在致辞中表示,美学对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牵引性力量。在中国当代美学界,劳承万的美学研究是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值得学界分析和探讨。

在研讨会第一阶段,王杰作《劳承万美学研究的当代意义——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主题发言。他指出,劳承万的美学研究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基本对应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学界发展的三个阶段,即“走出形而上学,呼唤美学启蒙”“追随康德,开启审美现代性研究”“回归根系,走向新美学建设”。对劳承万而言,第一阶段以《审美中介论》为代表,第二阶段以《康德美学论》为代表,第三阶段以《根系学术形态论》为代表。他认为,要重视劳承万美学研究的当代意义,其极大的学术激情和情感毅力,为我们竖立了学习榜样。夏锦乾作《追思劳承万先生及对其新著<根系学术形态论>的一点体会》主题发言,指出《根系学术形态论》是劳承万由博返约对东西方文化形态与学术根脉作出的系统比较与综合论述,是劳承万先生晚年的巅峰之作。王坤作《岭南青松——劳承万教授学术形象小议》主题发言,用“岭南青松”为劳承万“画像”,形容劳承万在美学研究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定力。上海交通大学刘士林教授作了《劳承万的哲学美学在美学、文化研究及城市科学中的运用》主题发言,讲述了他是如何运用劳承万哲学美学“金手指”解决他美学研究中碰到的理论难题和现实困境。中山大学刘晓春教授作《至性至情的劳承万先生》主题发言,总结概括劳承万的学术成就与人格性情。广州大学吴高泉副教授作《走出中国美学困境之可能性——基于劳承万“乐学”学科思考》主题发言,强调了劳承万“乐学”美学的突破意义。

在研讨会第二阶段,深圳大学李健教授作《虚静、移情与心理距离》主题发言。暨南大学王进教授作《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悲剧现代性及其叙事建构》主题发言。上海交通大学尹庆红副教授作《审美人类学:从艺术本体论到过程审美化》主题发言。温州理工学院强东红教授作《小说的叛逆性格》主题发言。广州理工学院覃守达教授及其学生吴俊朋等人分别作了《“美的本质”新论——以岭南壮族歌圩为例》《试论康德美学思想在当代中国文创作品中的应用》主题发言。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当代美学与文艺研究有关问题作了交流研讨,并高度评价和肯定了劳承万的学术贡献。

在研讨会第三阶段,岭南师范学院刘海涛、刘周堂、朱城、熊家良、刘惠卿、王钦峰、林衡勋、蓝国桥、张令吾等学者深情讲述了他们与劳承万共事的点点滴滴,对劳承万的为人治学表示崇高敬意,高度赞誉了他扎根岭南大地作出独特的学术贡献。刘海涛以报告文学方式为审美中介论在当年的轰动效应做了生动的叙述,对劳承万美学思想做了深度的“文学挖掘”。刘周堂指出,劳承万给人的深刻印象是:爱才惜才、奖掖后进,视学术为生命。熊家良从劳承万自传著作《无法抹掉的人生记忆》切入,讲述了劳承万学术生命的根基、机缘和延续。林衡勋强调了劳承万学术转型的重要意义,认为劳承万对中国古代美学(乐学)、中国诗学的新开拓以及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新探索作出了积极贡献。蓝国桥讲述了劳承万审美中介论的缘起与劳承万的晚年心境,认为劳承万在打通、融通中西的意义上,将审美中介论的缘起从朱光潜拉回到周敦颐及其《爱莲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潘永辉教授与华南师范大学汪涛老师动情讲述了他们与恩师劳承万交往、学习的整个过程。集美大学刘锐作为劳承万最年轻的学生,回忆了劳承万先生晚年课堂的真实情景,讲述了新一代学生群体与劳先生的学术故事。

华中师范大学黄念然、广州大学戴登云、华南师范大学黄华军等学者向会议提交了书面发言材料。

刘海涛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这是一次以劳承万为聚焦点的学术研讨会。从现场发言和论文集暨追思集的编辑情况来看,会议开得很成功、很有意义。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内容丰富、情思兼盛、令人感动,有充满深情的追思文章,有细致入微的报告文学,有冷静剖析的学术论文等。既谈到了劳承万早年思想的学术影响,又谈到了其后来的学术转型;既谈到了他的美学研究,又谈到了他的教育教学及其影响;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微观的切入;既有真情的追思,又有冷静的反思。

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陈凯珍,劳承万家属代表、中国社科院劳焕强先生在研讨会闭幕式上作了发言。

undefined

岭南师范学院副校长吴涛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

浙江大学特聘教授王杰作主旨发言

岭南师范学院原党委副书记刘海涛教授作主旨发言

岭南师范学院原副校长刘周堂教授作主旨发言

《学术月刊》原常务副总编夏锦乾作主旨发言

中山大学王坤教授作主旨发言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