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旴江医家  旴江医著  建樟药帮  旴医成就  医案荟萃  旴江文化  他山之石  旴江论坛 
旴江医家黄宫绣脉诊指法探析
2023-11-04 22:01  

李丛,杨文园

(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 330004)

摘要: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是中医标志性诊法。旴江医家黄宫绣精通医理,临证首重脉诊,指出诊脉 方法多种多样,全凭指法活取。在其代表著作《脉理求真》中总结中医历代脉诊方法,规范并创新指法操作,强 调脉诊应当注重布指、运指且不可拘泥于三指诊脉法。其布指方法包括高骨定关位、体型定疏密、指目对脉脊、 食指诊三关等;运指则提倡手法多变以识病脉,而非流于形式。同时强调诊脉时要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 参,脉症统一,以保证诊病的准确性。

关键词: 黄宫绣;脉理求真;脉诊;指法; 旴江医学

《难经·六十一难》中将中医四诊特点概括为“望而知 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 [1]。脉诊是无损伤性检诊方法,全凭医者指下感受判断疾 病,无论学习还是临证实践都需要医者心思灵敏、技术高明,故 称之为“巧”,又有“如临深渊而望浮云,胸中了了,指下难明 之慨。诊脉时医者手指加压于患者体表的部位、形式和力量大 小不同,所获得的信息也有差异。因此,指法作为医者手指运 用规律的总结,历来受到重视,清代李延昰在《脉诀汇辨》中就 曾提出“看脉惟在指法之巧”[2]

黄宫绣,字锦芳,号绿圃,江西宜黄棠阴君山人,旴江医学 杰出代表之一。他治学严谨,务求实际,主张治病必先明脉理。 在脉诊方面,黄宫绣考据先贤脉学著作,发现后世脉学重形 式,脉之见证仅是简单的一一对应,脉法歌诀化、章程化,导致 当时俗医诊脉只知恪守教条而不知变化。于是黄宫绣以张仲景脉法为中心,结合各家脉学思想著《脉理求真》一书,成为清代 旴江脉学发展的标志性著作[3]。黄宫绣指出诊脉当圆通活泼,要注重指法的运用,规范并创新指法操作,现将其脉诊指法特 色作一探析。

注重调指,单指诊三关

脉诊操作中,手指运用、指端长短、排指疏密、下指角度等 是获得临床有效信息的前提。黄宫绣总结前人经验,对调指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1.1 高骨定关脉  正确的布指是指法运用的先决条件。黄宫 绣在《脉理求真》中将李中梓改本的《四言脉要》加意删减为新增《四言脉要》,指出医者诊脉下指时,应先定关位:“诊人之脉,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名关上”[4]41。掌后高骨的现代解 剖名称为桡骨茎突,诊脉时患者应平手仰掌,医者才能准确定位高骨,从而确定关脉位置。但也不可拘泥,如遇到反关脉,其 脉不在寸口,要让患者覆手以诊,“脉有反关,动在臂后,须令 病患覆手以取方见”[4]58

1.2  体型定疏密  布指定位时还要因人而异,以患者体型 为依据,人高大则指疏,人矮小则指密,体胖则指重,瘦小则指轻。《脉理求真·新著脉法心要》中引用清代李延昰《脉诀汇辨》曰:“肥盛之人气居于表,六脉长带浮洪;瘦小之人气敛于中,六脉常带沉数。身长之人下指宜疏,身短之人下指宜密。北方之人常见强实,南方之人常见软弱”[4]35

1.3 指目对脉脊  布指定位后,应调整手指,以细致而全面 地体察脉象,从而掌握疾病根本。黄宫绣认为:“持脉之道,既在指下灵活,令其脉脊与手指目相对,尤须得要以求病根[4]36“指端棱起如线者名曰指目”,指目即指端前缘切线或指端螺 纹稍前部分,相当两甲角连线处,此处为指端最为敏感之处。 脉脊即脉搏形成的峰脊顶端。医者以手指最敏感之处触摸脉搏 最明显之处,才能收集到更为准确的信息。

1.4 食指诊三关  脉诊常规操作一般采用中指定关、三指 诊脉,举按有序,各司其职,但黄宫绣认为有不足之处。明末 医家卢之颐在《学古诊则》“第三则言指法密因”中提出,脉诊 “吃紧又在指法之捷取……盖人中指上两节长,无名食指上两 节短,此参差之不易齐者。若按尺,排指疏,则逾一寸九分之 定位,排指密,则又不及尺寸三停之界分。此尤其小者,顾指节 之参差,虽疏与密,咸难举按,不但腕不能舒,肘亦牵于动转,必藉肩之提摄,或得指头上下,久则腕节不仁,臂亦酸削罔觉 矣,又何能别形体,纪至数,循往来,度部位,验举按,以及去 来乎?[5]5-6黄宫绣十分赞同此观点,认为在很多情况下三指诊脉容易掩盖脉象的细微差别,指出:“若诊关而用三指并按, 则关反被两指牵滞,而脉失真不实[6]9。一食指诊脉无其他手指牵制,更加灵活敏感。他认同卢之颐所说“食指肉薄而灵,中指肉厚,无名指更厚且木[5]6,三指触觉敏感度存在差异,而食指能更很好地辨别脉动的细微变化。故黄宫绣晚年在其著作《太史医案初编》中明确提出:“至于诊脉,余多用一食指 独诊[6]9

2  运指多变,举按候脏腑

清代周学海在《重订诊家直诀》中对脉诊运指法做了总结:“脉之指法,见于经论者曰举,曰按,曰寻,曰推,曰初持,曰按,曰单持,曰总按。无求子消息七法:曰上竟、下竟,曰内推、 外推,曰浮按、中按、沉按。更有侧指法、挽指法、辗转指法、 俯仰指法,举而复按、按而复举,是操纵指法。若是者,皆有旧论可考也。至于私心所创获,与得诸益友所训示者,则又有移指法、直压指法”[7]。黄宫绣临证精于脉诊,对各类指法运用纯熟。

2.1 运指辨病脉 《脉理求真》中将举、按、寻、循、推等 体的运指方法编成歌诀,通俗易懂。如“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七法推寻”[4]42。指出浮取即是手指轻轻浮于皮毛之 间轻取而得,用来候六腑之气;中取即手指于肌肉之间略重于 浮取而得,以候胃气;沉取即是于筋骨之间重取而得,以候五脏之气。“上”是指手(指)往寸部前上一分取脉,用以候咽喉中事;“下”是指手指往尺后一分取脉,用以候少腹腰股胫膝 之事。结合两手在寸、关、尺处推寻,共为七诊。在各病理脉象 描述中也体现举、按、寻、循、推等运指法,如诊浮脉时,下若感浮象,则要轻举手指来感受脉的流利程度与力度,继而用 较重的指力按住脉搏体察脉象;在诊沉脉、虚脉、弦脉等脉时 多是举、按、寻相结合;在遇到短脉、长脉时还要加入循法。如 《脉理求真》中所言:“其有所云浮者,下指即显浮象,举之泛 泛而流利,按之稍减而不空。沉脉,沉则轻举不应,重按乃得, 虚脉,按之不振,如寻羽毛……举指即来,弦脉,举之应指,按 之不移,短脉,寸不通鱼际,尺不通尺泽”[4]5-9。黄宫绣强调举、按、寻、循指法的运用在脉诊临证中是确定脉形、鉴别脉象的 主要手法,且须联合使用才能实现脉症统一。在《太史医案 初编·脉症无不相同说》中说到:“脉症无不相同,而至有不 同者,一则由医于人病源不知,一则因医于人脉窍不明,临证察 脉,自有变化无穷之妙……至若论脉之窍,更有难识,以脉形 象而论,凡是脉浮、洪、动、数、实,皆属阳类,谓其坚劲有力以火热为名,殊不知脉见紧牢,亦是坚韧有力,而书不言是属火热,且并指是实寒,医将何以分别?惟察火热之实,其实举指逼 逼,举按皆强,并非如紧一线牵直,动则弹手,亦非如牢中取强直,搏指在于浮沉之间”[6]25-26。在鉴别病脉时,诊脉“七诊”是相互统一的。

2.2  举按候脏腑  《黄帝内经》和《难经》提出了“三部 九候”“独取寸口”等诊脉方法,为中医脉诊的发展奠定了基 [8]。其中,《难经》将一脉举按的力度分为5层,分别为三菽 之重、六菽之重、九菽之重、十二菽之重、重按脉至骨,每层皆 可候一脏一腑。黄宫绣提倡“活泼脉法”,继承《难经》学说,认为诊脉不应拘泥于寸、关、尺以候脏腑,提出指法举按也可候脏腑的观点:“六部之浮,皆可以候心肺;六部之沉,皆可以 候两肾;六部之中皆可以候肝脾”[4]3。黄宫绣认为寸、关、尺所 主脏腑,各有分位,而一部脉之中,脉又自有轻重,也可主不同 脏腑,区分的关键在于诊脉时手指的力度。此言尊卢之颐之旨: “一脉有轻重,肺、心、脾、肝、肾舍神之为神脏,皮毛、血脉、 肌肉、筋骨形骸之为形脏。经云,神与形俱,尽终其天年,度 百岁乃去。是以皮毛者,肺之合。血脉者,心之合。肌肉者,脾之 合。筋者,肝之合。骨者,肾之合也。欲知脏脉,当合脉形。然非 部位,非举按,则不得矣。至举按有轻重之殊,固始于举而终归 于按,宜分为五,曰如三菽之重、六菽之重、九菽之重、十二菽 之重,按之至骨,举指来疾也”[5]11-12。此种脉分脏腑方法充实了 寸口脉理论,扩大了寸口脉的灵活性,也体现了黄宫绣不拘一格的诊脉思想。

3  指法贵在求真

3.1  勿流于形式  黄宫绣在《脉理求真·卷二》中提出:“凡 诊病脉,平旦为准,虚静凝神,调息细审”。并进一步说明:“平旦饮食未进,经脉未动,络脉调匀,气血未乱,可诊有过之脉。至于医家亦须先无思虑,以静以虚,调其息气,凝神指下,精细详察,以求病之所归耳[4]43。他认为在实际临证中,病情不会根 据医者的意愿而变化,因此不能固守平旦诊脉章程,而应加强 自身修炼,通过集中精力,细致感受,从而获取真实脉象,避免出现误差。

黄宫绣还指出诊脉时更不应该忽视指法细节,徒有其表, “每见有惜爪甲之长美,留而不去,只用指厚肉分,或指节下,以凭诊视者,譬若目生颈腋肋胸间”。黄宫绣对临证不精研指法、只以脉诊为幌子的庸医做派提出严厉批评:“设有指头肥 秃者,业属不慧,反藉口谓诊视一法,不过敲门砖耳。得善望闻,巧问答,漏病者一二症,便可敷衍酬应,何必穷研奥旨,摩揣 刻肖,自取劳苦耶[4]37。他对当时女子诊脉以帛蒙手的做法也 提出了不同意见:“今富豪之家,妇人居帏幔之内,复以帛蒙手 臂,既无望色之神,听声之圣,又不能尽切脉之巧[4]35。认为脉 诊以指法取效,而医患皮肤不能直接接触会影响切脉效果。

3.2 须四诊合参  黄宫绣既重视脉诊又清醒地认识到同一 种脉象所反映的疾病变化不具有唯一性,临证不能以脉诊独 尊,四诊同察才能获得全面真实的疾病信息,从而作出准确诊 断。《脉理求真·新著脉法心要》“脉兼望闻问同察”篇中指出:“夫望闻问切,乃属医家要事。若仅以脉为诊,而致以寒为热,以热为寒,以表为里,以里为表,颠倒错乱,未有不伤人性命者矣。况经所云脉浮为风、为虚、为气、为呕、为厥、为痞、为胀、为满不食、为热内结,类皆数十余症。假使诊脉得浮,而不兼以 望闻问以究其真,其将何以断病乎”[4]35。医者在诊断过程中如果不结合其他3种诊法,盲目诊脉,随即信口胡言,是极不负责 任的,后果不堪设想。

  4  小结

  旴江医家黄宫绣由儒入医,精通医理,勤于著述,崇尚严 谨务求实际,著作均以“求真”命名。他临证注重脉诊,认为指法的细致运用是临床践行求真的重要基础,医者唯有加强修养,才能在切脉时虚静凝神,调息细审,从而获得真实脉象。他 还认为疾病复杂多端,仅以脉诊判断容易颠倒错乱伤人性命,需四诊合参方能求得疾病的真实情况,保证疗效。

  黄宫绣提倡“活泼脉法”,认为一切都应从临床实际出发 融会贯通,使脉诊信息趋于真实,从而做到心中了了、指下可明,而不应拘泥于任何教条。在布指定位问题上,黄宫绣结合自身临证体会,明确指出食指单指定位诊脉更为方便有效。哪 怕是当时社会公认的男女诊病禁忌,黄宫绣也认为拘泥礼法妨碍了切脉实践,影响诊病效果。

  中医脉诊深受古代哲学的影响,在传承过程中历久弥新[8]清代早期,“朴学”思潮涌动,学者崇尚“经世致用”,学风由“空疏”转向“实证”,“唯求其是”成为公认的治学原则,这种治学精神对中医影响甚巨。脉学作为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 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此学风影响[9]。“朴学”所倡导的严谨精神,亦为包括黄宫绣在内的诸多医家提倡与践行。这种求实 求真亦求变求通的精神同样值得当前中医药学术界学习。

参考

[1]战国·扁鹊.难经:大字诵读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8:29

[2]清·李延昰.脉诀汇辨:诊法17.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35 

[3]黄利兴,刘英锋,石强.旴江脉学的成就与特色.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7(3):4-6

[4]清·黄宫绣.脉理求真.王英,点评.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 版社,2018

[5]明·卢之颐.学古诊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6]清·黄宫绣.太史医案初编.荆丽娟,肖健楠,整理.北京:中国 中医药出版社,2015

[7]清·周学海.重订诊家直诀.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8]张宜帆,蒋鹏飞,刘培,等.浅析哲学视域下的中医脉诊原理.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9):5080-5083

[9]严世芸,张志枫.清代学术思潮对中医脉学的影响.上海中医 药大学学报,2000,14(2):12-15

本文刊于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年第7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