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丛 狄碧云
(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6)
摘要:明代名医龚廷贤为江西金溪人,一向被视为儒医代表,但其本人以道人自居,医学思想深受仙道观念影响。其代表著作中大量辑录道家经验方,将六字气诀、呼吸静功妙法、神仙接命秘诀等道家内丹功法用于防病治病,在骨鲠、疟疾、难产等疑难病症乃至服药、行针中使用道教符咒,这些都深刻体现了龚氏重生贵生、寻求超凡入圣的仙道思想。
关键词:道教气功; 符咒; 旴江医学; 中医文化; 龚廷贤
明代御医龚廷贤被列为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之首,其父龚信亦为一方名医。龚廷贤早年承父训习儒,有出仕济世之志,但最终科举不利,转而从父学医。龚廷贤由儒入医,学养深厚,长期以来被视为旴江儒医代表,相关研究多见报道[1]。但细读《万病回春》《寿世保元》《济世全书》《鲁府禁方》《种杏仙方》等著作不难发现,龚廷贤的医学思想深受仙道观念的影响。《万病回春》“云林暇笔”中更是明确提出:“医道,古称仙道也。原为活人,今世之医,多不知此义……告我同志者,当以太上好生之德,慎勿论贫富,均是活人,是亦阴功也。”[2]462我们将这部分尚未为人所关注的内容整理分析如下,以期充实相关研究。
1道人自居
龚廷贤(1522~1619),字子才,江西金溪霞澌龚家(今合市乡龚家)人,出身世医家庭,其父龚信(西园)、其侄龚懋官均为太医院医官[3]。本人号云林山人,别号悟真子。古人自号,往往是对自我的写照与期许。山人原为掌管山林的官职,后指隐居山林的士人,或掌握一门方术的人,往往指仙家、道士之流。北周庾信《道士步虚词》诗之五:“移黎付苑吏,种杏乞山人。”至于“真”,《说文解字·匕部》:“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4]”“真人”即得道成仙之人,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亦有描述。在道家典籍中,“真”也为内炼名词,指修炼内丹的最终结果。如“一霎火焰飞,真人自出现。”薛道光注:“真人者,金丹也。”[5]所以“真”即道家修炼的最高境界。“悟真”表达的自然是对修炼境界的向往。另北宋道士张伯端(紫阳真人)著《悟真》,以诗、词、曲等体裁阐述内丹理论,与《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黄庭经》同为古代早期四大丹经之祖。龚廷贤对此书颇为熟悉,曾在《寿世保元》等书中多次引用其内容对有关道教修炼方法进行阐释。龚廷贤自号“悟真子”,无论是取自丹经还是用于自勉,都说明其深受仙道思想的影响,熟谙道家修炼之法,得97岁高寿也是最好的直接印证。
2 辑录仙方
龚廷贤父亲龚信曾采集诸家之论结合己见著有《古今医鉴》16卷,经龚廷贤整理刻行于世。其后龚廷贤又因该书卷帙较繁,摘取书中的简便验方另外辑成《种杏仙方》四卷刊行。该书之首有8 句开篇诗,生动体现了他的仙风道骨。其诗云:“仙方几卷迈青囊,万园从今杏吐香;一粒有功回造化,百年无病到膏肓;每将金匮藏真诀,直把灵台扩化光;虽积阴功满天下,愿期圣主寿无疆。”[2]11在古代医籍中“仙方”有两种含义:神仙所赐药饵或功效卓著的方药。显然龚廷贤将该书以“仙方”命名,其意兼而有之。而在其他著作中也有大量道家仙方内容,用以疗疾筑基、调养后天精气神。
这些辑录的仙方大多方名前冠以“神仙”或“某某仙传方”,如《万病回春》中即有20余处。《寿世保元》亦有“仙传黑虎丹”、“仙传珊瑚紫金膏”、“鲁府遇仙传种子药酒方”、“神仙化僻膏”等。其中《寿世保元·补益》中载“仙传斑龙丸”,方后注明此方为道士所贷,延年益寿,久服成地仙。有的还写明具体某仙所传,如《万病回春》中“吕洞宾仙传芦吸散”“吕洞宾仙传化毒汤”;《济世全书》载张三丰传“神仙万亿丹”“许真君如意丹”“太上老君丹”;《寿世保元》载“益府秘传太乙真人熏脐法”,《古今医鉴》载“吕纯阳降笔传治翻胃方”等。有些仙方制作程序十分复杂,堪比炼丹。如《济世全书》载“神仙太乙紫金丹”的炮制,寻得药材之后“宜端午、七夕、重阳或月德黄道上吉日。修合量药多寡,预期数日前,主人及医生俱斋戒沐浴,易瀚濯及新洁衣巾履袜,于僻净室焚香,各用新洁器盛,纸盖。至期夙兴,主人率医生,焚火陈设药品,拜祷天地毕……要在斋心至诚,极其洁净,如法修制,毋令丧服体气、不具足人、妇人、鸡犬见之。”[2]
3 详解气功
据丹家所传,龚廷贤与《金丹真传》的作者,明末道家内丹代表人物孙汝忠的父师孙教鸾同为内丹家安思道的弟子[3]。内丹术起源于先秦仙道思想的盛行,东汉至隋唐道教中以长生成仙为目标的修炼方术杂而多端,炼养派中,修先天气的炁功一脉传至唐末五代,在钟离权、吕洞宾、陈抟、张伯端等人手中完善为道教内丹学。龚廷贤深受仙道思想的影响,在代表著作《寿世保元》自序中说:“余谬为保元云者,正欲保其元神,常为一身之主; 保其元气,常为一身之辅。而后神固气完,百邪无能奸,百病无由作矣。[2]146”精气神为人身至宝,而精有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神有元神、识神,气有元气、呼吸之气,道教内丹修炼与一般气功最大的区别在于,修炼的正是先天之精与元神元气,最终与道合一。龚廷贤深谙丹道,在著作中不仅收录经典道教功法,并且对有争议的部分进行了解释。
3.1太上玉轴六字气诀将呼吸吐纳用于养生治病最早见于道教经典《庄子》。六字气诀是行气吐纳法的一种,最早记载于南朝道士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中建立起六字气诀的不同功用及与脏腑的对应。后唐代道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篇又增加“肾呬”,并主张进行前宜先作导引。其后唐代道士胡愔对六字气诀脏腑配属作了全新调整,在《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中将原先的“肺嘘、肝呵、肾哂、脾嘻、心呼吹”调整为“肝嘘、心呵、脾呼、肺呬、肾吹、胆嘻”模式,得到了后世的普遍遵循[5]。龚廷贤在《寿世保元·补益》中保留了经胡愔调整过的六字气诀,并详细记载练功方法及效用,指出此法为“太上慈旨也,略见于《玉轴真经》而详得之师授也”[2]164。
3.2 呼吸静功妙诀呼吸静功妙诀也是道家养生功法之一,最早见于敦煌卷子 P.3810 号。整个卷子属道家内容,包括湘祖白鹤紫芝遁法;踏魁罡步斗法;太上金锁连环隐遁真诀;足底生云法;呼吸静功妙诀;神仙粥[6]。此功法以气、息、心、肾为关键,提出“人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元,以心为根,以肾为蒂”,并认为“天地化工流行亦不出呼吸二字,人呼吸常在于心肾之间,则血气自顺,元气自固,七情不炽,百病不治自消矣”。卷子中以行书写录了该功法的理论基础、练习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寿世保元·卷四·补益》完整收录了此功法,但将“神仙粥”作为补遗置于“劳瘵”篇中。
3. 3 神仙接命秘诀龚廷贤《寿世保元》《济世全书》《鲁府禁方》等著作中还录有“神仙接命秘诀”1篇,详录“朝进阳火,暮退阴符”的道教内丹。“朝进阳火,暮退阴符”又称“进阳退阴”,是指坐功时体内的气在任督二脉的运行[7]。篇中对龙虎丹法中“三家相会”所涉及的“神室”“黄道”“中央戊己之门”“真龙”“真虎”“真铅”“真汞”等隐喻术语进行了解释,功法步骤解说亦十分详尽,并引北宋·张伯端《悟真》所云:“先把乾坤为鼎器,次将乌兔药来烹。临驱二物归黄道,争得金丹不解生。”认为这首诗将素来争议颇大、令学仙者不知下手之处的三家相会之法解说得十分到位,这也反映出他对龙虎丹法有着深刻的体验。
4 运用符咒
符箓和咒语是道教治病驱魔、科仪斋醮、炼养修持的重要法门。在龚廷贤著作中,亦不乏符咒治病内容,且使用广泛,方法多样。
4.1 用于难治病证古代医疗条件有限,对于难产、骨鲠、疟疾等后果严重却又缺少有效方法的疾病往往求助于神灵。如符咒治疗鱼鲠,民间流传广泛。龚廷贤诸多方书中,“鱼鲠”篇总有符咒治法。有的直接咒鲠令其“化为碎粉”,有的则请“太上东流顺水”以治鲠[2]1077。再如治疗瘟疫,先用朱砂画符于病人背上,再念雷火咒[2]16;《鲁府禁方》中的产育催生方亦是治疗难产使用的符咒[2]113。
4.2 用于服药行针龚廷贤在病人服药和医生行针时也常用符咒加以辅助。《济世全书·救荒》载“驻世金丹”,服用时需配合咒语[2]107。同书卷五载雷火针法,用桃枝削成针状配合咒语行法:“咒曰:天火地火,三昧真火,针天天开,针地地裂,针鬼鬼消灭,针人人得长生,百病消除,万病消灭。摄过。上法可遇患人应痛处针之,用纸三层或五层,量病加减,衬纸于痛处穴上,将桃针向灯火点着,随后念咒三遍,针疾立愈。其针用五月五日东引桃枝,削去皮,两头如锤子样,长五六寸,用尖。”[2]648
5 小结
江西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和兴盛地,旴江流域自古仙道活动频繁。旴江医家身处浓厚的仙道文化氛围,难免深受影响。龚廷贤将行医视为活人、积阴功的“仙道”;本人以“山人”“悟真子”为号,以道者自居;并援道入医,大量辑录道家仙方,将道家内丹功法用于防病治病;怀着对生命的珍惜和善待,在难产等疑难病症中使用道教符咒。以上种种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重生贵生的仙道观念对龚廷贤的深刻影响。旴江流域同时也是儒风鼎盛之所,龚氏著作中儒、道思想的杂糅,也生动反映了旴江医学与地方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紧密关系。
参考文献
[1]杜河洪,李丛.儒医龚廷贤内科诊疗思想现代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25(5):84~86
[2]李世华,王育学.龚廷贤医学全书[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3]胡孚琛.三家四派丹法略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8(8):84~88
[4]李丛.旴江古县金溪医学文化遗址探寻[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6(4):4~7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21.
[6]沈晓东,王兴伊,李小青,等.传统六字气诀的源起、发展及临床适应证[C].北京: 世界医学气功学会第五届理亊会第二次会议暨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议,2014: 132-136.
[7]李应存,李鑫浩.教煌道家《呼吸静功妙诀》与神仙粥的今用[C].北京: 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暨服务老年产业研讨会论文集,2014.
[8]陈撄宁.陈撄宁仙学文选[M].澳门:澳门出版有限公司,2008:143~144.
[9]张国培,何明栋.江西省宗教志[M].北京: 方志出版社,2003:169~172.
(本文刊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