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旴江医家  旴江医著  建樟药帮  旴医成就  医案荟萃  旴江文化  他山之石  旴江论坛 
朱权中和养生观阐论
2014-12-25 10:25  

叶明花蒋力生

(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6

关键词:朱权;中和;精神养生


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初封大宁,号曰宁王。永乐初改封南昌,退求黄老,以医药养生为务,多有编著。在精神养生方面,朱权继提出神隐养生观之后,受古代中和思想的影响,倡导中和养生之法,并在其著作《活人心法》中创立人生修养的处方“中和汤”,使中和养生的内容更加具体,更便于践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发展了古代精神养生的智慧。

1中和养生原始

中和思想是中华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均有非常深刻的阐述。尤其是儒家,中和观念之发凡,可谓是渊源深远,早在商周就屡见于文献。《尚书》有“维精维一,允执厥中”、“咸和万民”之训,《周易》更有“时中”、“得中”及“保合太和”之辞,由于中与和在概念联系上具有不偏不倚、兼容两端及恰到好处的意思,因此,孔子在继承殷周尚中贵和观念的基础上,又充分总结春秋时期的相关思想材料,首次以“中庸”一语来概括转承中、和的思想意义,并将其哲理化,最终发展为儒家为人处世的原则和社会政治管理的评价标尺——“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不仅是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武器,也是身心修养的指导原则。这是由中庸的核心意义是中和所决定的。其实,中庸最早提出来就与人体养生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潜藏于心,寂然没有反应的状态,虚静而没有偏颇,就叫做“中”,一旦反应发作,而又能符合礼的节度,没有乖戾,就叫做“和”。因此,“中”就是天下万物的本然状态,“和”就是天下万物遵循的普遍法则。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如果人的精神情感能始终保持一种中和的状态,就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汉儒董仲舒《春秋繁露》对中和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他不仅认为中和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的依据,而且还是养生的根本原则。董仲舒提出:“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董仲舒还认为,人的一切疾病“皆生于不中和”。接着指出:“是故男女体其盛,臭味取其胜,居处就其和,劳佚居其中,寒暖无失适,饥饱无失平,欲恶度礼,动静顺性,喜怒止于中,忧惧反之正,此中和常在乎其身,谓之大得天地泰。大得天地泰者,其寿引而长,不得天地泰者,其寿伤而短(《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董仲舒之后,儒家的中庸之道代有充实发展,直到宋明理学兴起,周张程朱等理学家对中和思想又大有发展,成为心性修养的核心主题,从而对传统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不赘述。

2朱权“中和汤”

也许是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也许是对现实人生的感悟,对于韬晦南昌的朱权来说,中和的思想倾向是十分鲜明的。“中和”一词不仅在朱权的各类著作中反复出现,而且他的琴室命名为“中和琴室”,他的词曲命名为“中和乐章”,还在《活人心法》中开出了一首别具一格的精神养生方——“中和汤”。

《活人心法》中和汤:“专治医所不疗一切之疾,服之保固元气,邪气不侵,万病不生,可以久安长世而无憾也。思无邪,行好事,莫欺心,行方便,守本分,莫嫉妒,除狡诈,务诚实,顺天道,知命限,清心,寡欲,忍耐,柔顺,谦和,知足,廉谨,存仁,节俭,处中,戒杀,戒怒,戒暴,戒贪,慎笃,知机,保爱,恬退,守静,阴骘。右三十味,咀为末,用心火一斤,肾水两碗,慢火煎至五分,连渣不拘时候温服。”

分析这30 味药的“药方”,其组方法则大抵还是儒家的路子,其内容可以归纳为10个方面:一是顺天道、知命限、守本分,懂得自然与生命的法则,守住自己的本真;二是思无邪、务诚实,心地纯洁而不违心逾轨;三是知机、慎笃、廉谨,谨小慎微,慎始善终;四是忍耐、柔顺、谦和,以弘忍宽容之心行彬彬有礼之事;五是宁静、恬退,始终保持一种宁和平静的心态而不争名夺位;六是知足、清心、寡欲、节俭、戒贪,以知足常乐、知止不殆的情怀打点生活,约束身心;七是存仁、保爱、戒杀,以博爱之心推物及仁;八是行好事、行方便、阴骘,行善积德;九是戒怒、戒暴,使禀性脾气归于善良;十是莫欺心、莫嫉妒、除狡诈,内省多警,知苍天可鉴。

最值得玩味的,还有此方的“煎服法”,所谓“咀为末”,就是要细细咀嚼,慢慢体会这三十味“药物”的性味,知其所用才能取其所效。所谓“心火肾水”者,心藏神,肾藏精,即要聚精会神,全力专注,不可忽悠。而“慢火”者强调的是长期的修持功夫,一生一世的火候都在其中。而“连渣不拘时候”者,即不打折扣,不拘时空环境,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坚持修养,使自己的身心达到中和的状态。身心的修炼是一种自我感觉十分愉悦的事情,既不是强加的,也不是受人蛊惑的。冷服就是严峻的桎梏,热服就是带烫的刺激,只有温服才能“百节虞欢,咸能受气”(《吕氏春秋·尽数》),使自己在修炼中获得无限的享受与超越,才能品味中和境界的佳美与极致。

3“中和汤”的养生意义

“中和汤”作为人生修养的精神处方,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前述归纳的10个方面,涉及到人生的生命观、价值观、道德观、宗教观、财富观及社会的责任感、道义感等精神问题。现在仅选“中和汤”中的几味“药物”,用朱权的话语加以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朱权创立“中和汤”的心路历程,或者就此了解“中和汤”的配伍意义。

关于知命限,守本分:《神隐》“知命听天”条云:“但人常要知止、知命,老子所谓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天生万物,各有定分,切不可奇求,任尔用尽心力,便求得来做得成,终不长久,莫如且静观物我,巧者为而拙者看,任他求奇,莫如抱拙。老夫只是顺命听天,以乐此生足矣。”

关于顺天道,“神隐”“放浪形骸”条云:“我与天地一体也,形与物一理也。天地之道可以长存而不朽。形与物皆有成败,故有生死从焉。故圣人知形之为患,则曰:‘使吾无身,吾有何患?’若人向这里见得透,天地乃传舍也,我身过客也。于是存心太和,出入杳冥,与天地为一而无间矣。或蓬头跣足,或垢面敝衣,视其身如他人,抱其道如子母,被褐怀玉,使人不知。故曰:知我者稀,则我者贵。”

关于恬退,《神隐》“纵横人我”条云:“士之于世而行其道者,务在知进退之节,可出则出,可隐则隐。果道之可行,则激昂振厉,大鼓宣化,为霈泽,为甘霖,以辅王道;果道之不行,便当抱一张无弦之琴,佩一把倚天长剑,骑一角黄牛,拽一辆破车,载其妻子,向青山深处白云堆里以为巢穴,去土炕上笑吟吟的坐定,长吁一两声,叹道数十回,将头只点几点,则曰:不如是,不如是;如是,如是。做一个老实庄家,以保妻子,以老此生。足矣,多少好处。”

关于清心,《活人心法》引太白真人曰:“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其心,然后资于道。使病者尽去心中疑虑、思想、一切妄念、一切不平、一切人我,悔悟平生所为过恶,便当放下身心,以我之天而合所事之天,久之道凝于神,则自然心君泰宁,性地平和,知世间万事皆是空虚,终日营为皆是妄想,知我身皆是虚幻,祸福皆是无有,死生皆是一梦,慨然领悟,顿生解释,心地自然清静,疾病自然安痊。能如是,则药未到口,病已忘矣。此真人以道治心疗病之大法也。”

关于宁静,“活人心法”臞仙曰:“心者,神明之舍,中虚不过径寸,而神明居焉。事物之滑,如理乱棼,如涉惊浸,或怵惕,或惩创,或喜怒,或思虑,一日之间,一时之顷,径寸之地,炎如火矣。故神弗留则蠹,明弗留则耗,休休焉常与道谋,而自不觉。或曰:谨于为善,若嗜欲一萌,即不善也。归而勿纳,是与良心竞也,必有忿悁之心起而与我敌,以我矜愿之意,接彼忿悁之心,何为不斗? 斗不止而害生矣。凡七情六欲之生于心,皆然。故曰:心静可以通乎神明。事未至而先知,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也。盖心如水之不挠,久而澄清,洞见其底,是谓灵明宜乎静,可以固元气,则万病不生,故能长久。若一念既萌,神驰于外,气散于内,血随气行,荣胃(卫)昏乱,百病相攻,皆因心而生也。大概怡养天君,疾病不作,此治心之法也。”

关于忍耐,《活人心法》有“和气丸”,并云:“忍,心上有刃,君子以含容成德。川下有火,小人以忿怒殒身。”

关于忍耐、行方便、守本分,《活人心法》引太白真人曰:“世人诵经,皆欲求福免灾,往往口与心违,徒诵何补?是求其外而不求其内也。若使念经有益,道士尽成仙,和尚尽成佛矣。予有三部经,只六个字,经文虽简,而功德甚大,但要至心奉行。或有人来问,予曰:一字经,忍字是也;二字经,方便是也;三字经,依本分是也。这三部经,不在大藏,只在灵台方寸中。人人皆有,不问贤愚,不问识字不识字,皆可诵。若人能志心受持,病亦不生,灾亦无有,自然获福。若不在此身,必在子孙矣。”

从以上所引朱权的话来看,不管朱权的出发点是什么,但在客观效果上,如果真能志心于如此全面的修持,使精神趋于中和的状态,对于生命的养护,自然是十分有益也十分有意义的。

                                                                                          (本文刊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年第7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