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旴江医家  旴江医著  建樟药帮  旴医成就  医案荟萃  旴江文化  他山之石  旴江论坛 
旴江名医龚信《古今医鉴》痹病诊治思路初探
2024-06-07 22:25  

李润洲 1   危安澜 1   喻建平 2   罗红梅

1. 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2.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摘要]江名医龚信博览众长,所著的《古今医鉴》涉及临床诸科。其中《古今医鉴·卷十·痹痛》关于痹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辨治思想和临床用药特点的阐述,内容详细,法理贯通,充分展现了龚信的学术思想。龚信治痹以脉诊为先、细论证型,巧妙施治,提出辛温散寒利湿、温阳养血补虚的治疗大法,并根据病位不同、病因有别灵活遣药以对症治痹,还巧用苍术,随证配伍,足见其深谙药性,在明辨病性的基础上,使苍术或与祛风清热等药相伍,或与益气养血等药共用,相辅相成,以增疗效,并在方药之外,重视饮食调摄。本文通过归纳分析龚信的诊治经验,望为后世医家治疗痹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龚信;古今医鉴;痹病;诊治
        龚信(生卒年不详),字瑞芝,号西园,江西金溪人,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龚信博览群书,精研经典,撰《古今医鉴》初刊于 1576 年[1]。《古今医鉴》是一部综合性医书,融汇古今,收容并蓄,参先贤精华,加入己见,内容涉及临床诸科[2]
        在中医学中,对痹病的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按病因将痹病分为行痹、痛痹和着痹等,伴随着时代的演变,东汉张仲景称痹病为“湿痹”和“历节”[3],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在“历节风方论”记载“盖由饮酒当风,汗出入水,或体虚肤空,掩护不谨,以致风寒湿之邪,遍历关节”,并进行虚实辨证[4]。元代张从正认为,痹证的发病不仅是风寒湿所致,湿热致痹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并指出痹证之成乃“胸膈间寒痰故也”[5]。金元时期,朱丹溪在《格致余论》提出“痛风”病名,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到了明清时期,鉴于以往对痹证病名的不同论述,故明清医家多做归纳总结,如明代《景岳全书》、清代《杂病源流犀烛》对痛痹、痛风、白虎历节进行了详细论述,将痹证、痛风、白虎历节归纳为同种病症。而龚信则认为:“夫痹者,手足痛而不仁也。盖由元精内虚,而为风寒湿三气所袭不能随时祛散 , 流注经络 , 入而为痹”[6]156,明确指出体虚是痹病发病的前提条件,体内元气亏虚,风寒湿三气趁虚而入,流注经络而致痹。本文就《古今医鉴·卷十·痹痛》中对痹病诊治之丰富经验和用药特色探讨如下。
1   辨识痹病,先明脉理
        龚信在《古今医鉴》中每述一病,必精论脉症,可见龚信在诊病过程中对脉象尤为重视。龚信以脉辨证,脉证相合,据证立法,依法施治,故治病屡见奇效。
        龚信总结痹病脉法,引用张仲景之言:“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则疼痛如掣”[7]。认为如果脉象为弱浮则可定为血气不足,风邪乘虚入体,更耗阴血,致使经脉痹阻,筋骨失养,则关节掣痛。对于痹病,龚信根据数年临床经验归纳总结,认为浮、涩、紧三脉为痹病的主要脉象,由于元精不足而易致痹,而脉涩是气血不足的表现,然正虚则外邪易侵,常遇到风寒湿三气袭体,是痹病的重要外因,脉浮紧则是风寒湿外邪痹着经脉的表现。
2   详论痹病,细列证型
        龚信鉴古通今,融《黄帝内经》与仲景之论,将痹病分为五体痹和五脏痹以及白虎历节风,并逐一描述其具体症状以便精确辨识,阐释其具体病机以深入理解。筋痹见肢体关节屈伸不利;脉痹则血脉凝滞不通;骨痹则见四肢沉重难举;皮痹则出现皮肤感知能力下降;肌痹则因四肢濡养不及,出现四肢倦怠无力,麻木不仁症状。若五体痹未及时得到治疗或治疗不得当,邪气便会深入五脏内部,最终导致五脏痹的发生。五脏痹的发生不仅限于脏腑证候,还可能引起该脏器所在的经脉发生异常的变化。肝痹,肝气逆乱,惊动魂魄,则肝气不宁,则出现夜卧多惊,足厥阴肝经循行经过少腹,肝失疏泄,则水液代谢失常,出现尿多症状;心痹,心主身之血脉且心藏神,不仅包括了烦躁心悸的本脏病,还出现了咽干、容易嗳气,以及腹中胀满等;肾痹,肾气不足,邪气进而传入胃腑,则出现胃胀,而髓海空虚则见腰背偻曲不能伸,手足挛急;肺痹,肺气虚弱,卫表不固出现咳嗽,呕吐清水症状,感寒则筋脉挛急,受热则筋脉松弛;脾痹,脾脏运化失衡,则气血化源不足,见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水,纳差。而“至如白虎历节风,以其走痛,四肢骨节如虎咬之状,而以其名之耳,无非风寒湿三气乘之也”[6]156。龚信通过对痹病分类、具体症状的归纳,为下一步痹病的证治做好了铺垫。
3   辛散治痹,温阳补虚
        龚信继承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之言,认为痹病乃血虚生热,复感外邪,合而为病,而论及致痹之外因,常从风、寒、湿三邪论之,然三邪中最为重视湿邪 ,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腻,易阻气机,易伤阳气,血脉受寒受湿,通行不利,最终导致气血的运行不畅,经络凝滞,不通则痛。究其致痹之内因,精血不充,气血两虚,四肢经脉不得濡养,不荣则痛。故龚信认为治疗痹病当:“治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通郁结,使血行气和而愈”[6]。提倡注重辛热温散,借以祛除阻滞在经脉的寒湿邪气,反对燥热劫阴,避免阴血进一步耗损,加重病情,同时勿忘养血补虚。所以常采用苍术散寒祛湿;天南星燥湿化痰散结;川芎行气祛瘀祛风;白芷止痛散寒;当归补血活血;黄芩清热燥湿,并可防诸药辛燥过甚伤及阴液,六药相合,再以酒为引,酒因具有通行血脉、温经散寒之效,其加入药中,能酒助药行,直达病所,药增酒性,相辅相成,此方既能散风邪湿于外,又能温阳补血于内。
4   细辨病因,灵活遣药
4.1   根据病位不同加减
        龚信治痹,根据其病位,选择药物,如病在上者,龚信认为多属风,所以在治痹大法的基础上,加羌活增强祛风散寒祛湿止痛之效;桂枝温通经脉,通阳助气,以化寒湿;威灵仙善走窜,易通经络;桔梗质轻上浮,载诸药上行,达其所。再如病在下者,龚信认为多属湿,因此大法再加防己祛风止痛;木通、黄柏苦寒沉降,清热燥湿;牛膝逐瘀通经,引药下行,诸药合用,祛下部之湿。又如遇上体及臂疼,在疏经活血基础上再添一味薄桂,薄桂为皮薄之肉桂,因其“味淡者,独此能横行手臂”,故能引诸药至病所。还如出现下身并足疼,龚信认为受风寒湿热所感,故在祛湿止痛的原则上再加木瓜舒筋活络;木通清热泻火,利湿通脉;黄柏清下焦湿热;薏苡仁利水渗湿。
4.2   根据病因不同加减
        龚信治痹,辨明其病因,而后选药。若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阻滞而痛者,“加人参、白术、龟板各七分”[6],其中人参甘平,善大补元气,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言白术“专入脾”,其性最温,服则能“健食消谷,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也”[8]而因龚信崇尚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认为气虚者阳亦虚,阳损及阴,阴必有不足,因“丹溪云:龟乃阴中至阴之物,禀北方之气而生,故能补阴血不足”[9],所以用龟甲滋阴以助阳。若痰阻较重者,“加南星、半夏各一钱,用姜汁、白矾、皂角煎汤”[6],《本草纲目》就有记载半夏天南星合用可以治疗风痰、湿痰、热痰凝滞、历节走注等症[10]。其中天南星苦辛而温,燥湿化痰散结,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言半夏“性燥胜水,善去脾经湿痰”[9],而白矾酸涩而寒,功可祛除风痰,加之姜汁微温,既可加强化痰之功效,又可防止寒凉太过,而《神农本草经》记载皂角味辛、咸,性温,具有祛痰开窍、散结消肿之功效[11],诸药合用以祛痰。
        综上,龚信治痹如遇病位不同则遣药也不同,当证候不同则选药亦有变。可见龚信临床施治,擅观病之位,能随位择药,达其病所,使邪祛而人安,并善思治病之因,能随因遣药,辨证施治,使证消而病痊。
5   巧用苍术,灵活配伍
        龚信在《古今医鉴》记载治痹方共 13 首,诸方中皆有苍术这味药,并且治痹大法中亦包括苍术,可见龚信对苍术治痹极其重视。苍术苦燥温通,气味芳香,可升可降,走而不收,专入脾胃经,《本草正义》记载:“苍术气味雄厚,较白术愈猛,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痰饮”[12]。龚信如遇湿热偏重痹病,常用苍术配伍黄柏清热利湿祛痹,黄柏苦寒,其性沉降,苦能燥湿,寒能清热,长于清泻下焦湿热,两者合为“二妙”,出自朱丹溪所著《丹溪心法》,龚信在此基础上创制加味二妙丸(苍术、黄柏、牛膝、当归、防己、萆薢、龟板),苍术黄柏两药为君,一温一寒,寒可制温,祛湿不助热,清热不留湿,湿去热清,加之牛膝引药下行,以增强苍术与黄柏直入下焦,疗湿热痹证之功,佐以防己通利湿热行气活络,萆薢化湿祛浊,善治筋脉痹痛,辅以当归补血养血,扶助正气,再加一味龟板,滋阴助阳,可制诸药之燥。再如龚信遇寒湿偏重痹病,则用苍术配伍川乌祛风除湿止痛,川乌辛苦热,有大毒,药力峻猛,善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再加当归、川芎、乳香、没药、丁香,自创秘方乳香定痛丸,清代陈士铎《本草新编》言:“苍术不能入膻中,然善走大肠而祛湿,实其专功也。故与川乌同用,引湿邪下行,使寒气不敢上犯膻中”[13]。苍术川乌二药配伍散寒祛湿,加之当归辛温活血,佐以乳香辛温芳香,善走窜而行气活血,没药性平,苦泄化瘀,二者相须为用,用以行气化瘀止痛,配丁香温中散寒止痛,诸药合用祛寒湿,止痹痛。再如出现风湿在表的痹病,因苍术芳香燥烈,外可芳香解表,内可健脾燥湿,故龚信则用苍术与升麻羌活防风等风药相配合祛除体表之湿邪,风药气味辛薄,药性升浮,既能宣散解表,又能除风胜湿,得化湿药则祛湿之力倍增,痹症自除。若痹病气血两虚,内生湿热,因苍术归脾胃经,《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记载“苍术……补中除湿”[14],而金代李东垣《脾胃论》言:“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15],元气不充,则气血亏虚,故龚信则用苍术配伍当归人参等补气养血之品,以健运脾气、和胃除湿,助元气恢复,补益气血,除痹止痛。
        苍术在临床上作为一种常用中药,龚信则根据不同证型的痹病,巧用苍术灵活配伍,既用在风湿在表证,又用在气血不足里证,有表湿者配伍解表药祛湿,有气血亏虚者配伍益气养血药补中除湿。
6   方药之外,饮食调摄
        龚信在《古今医鉴》曰:“治以辛热之剂……更宜忌口节欲,不宜食肉,肉属阳,大能助火,如此调治,无有不安者。”[6]可见其对患者的饮食也有要求,注重调摄患者饮食,从而达到更好的疗效。龚信之子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亦言:“一切痛风,肢节痛者,痛属火,肿属湿,不可食肉。”[16]肉乃肥甘厚腻之品,若过食则会妨碍脾脏的运化功能,导致水湿不畅,久滞则蕴热,湿热内生,蒸腾脏腑,流注于四肢关节,发为痹病。龚信通过嘱咐患者饮食忌口,去除痹病发生发展的诱因,现代研究也表明,痹病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长期高热量饮食与痹病的发生存在正相关关系[17]
7   小结
        龚信所撰《古今医鉴·痹痛》对痹病的辨治作了详细论述,阐述了痹病的发生是以元精不足、血虚生热为内因,复感风、寒、湿之邪,合而为病。从此书中可看出龚信对痹病的分析鞭辟入里,其论治以脉诊为先、细论证型,巧妙施治。龚信在治疗痹病时,提出辛温散寒利湿,温阳养血补虚的治疗大法,并根据病位不同,病因有别灵活遣药以对症治痹,还巧用苍术,随证配伍,足见其深谙药性,在明辨病性的基础上,使苍术或与祛风清热等药相伍,或与益气养血等药共用,相辅相成,以增疗效,并在方药之外,重视饮食调摄。本文对龚信痹病的诊治思路进行简要的梳理提炼,望能对痹病的现代临床辨治起到启发与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强 , 李思宏 . 旴江名医龚信喉病论治特色 [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5, 27(5): 1-3, 10.
[2]王青青 , 黄子萱 , 陈丹 . 旴江医家龚信《古今医鉴》鼻病论治特色探析 [J]. 江西中医药 , 2022, 53(9): 4-5, 8.
[3]王敏 , 张景明 . 痹证渊源及现代医家论治经验 [J]. 现代中医药 ,2018, 38(5): 82-85.
[4]李满意 , 娄玉钤 . 历节风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 ( 下 )[J]. 风湿病与关节炎 , 2018, 7(2): 65-68, 76.
[5]郑红 , 肖林榕 . 金元四大家治痹浅谈 [J]. 福建中医药 , 2000, 31(3):47-48.
[6]龚信 . 古今医鉴 [M]. 熊俊,校注 .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4: 156-158.
[7]张仲景 . 金匮要略 [M]. 胡菲 , 高忠樑 , 张玉萍,注 . 福州 :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1: 20.
[8]李宇欣 , 朱惠鉴 , 张晓轩 , 等 . 张仲景运用附子配伍白术治湿思想探讨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2021, 27(3): 383-385.
[9]李梴 . 医学入门 [M]. 金嫣莉 , 等校注 .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5: 150-160.
[10]王吉安 , 宋欣伟 . 宋欣伟运用半夏天南星治疗痹证经验介绍 [J]. 新中医 , 2017, 49(12): 199-201.
[11]神农本草经 [M]. 陈德兴 , 注 . 福州 :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2: 95.
[12]张山雷 . 本草正义 [M]. 程东旗,点校 . 福州 :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7.
[13]陈士铎 . 陈士铎医学全集 [M]. 北京 : 中医古籍出版社 , 1999: 641.
[14]李明元,李中梓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M]. 上海 : 上海卫生出版社 ,1956: 10.
[15]李东垣 . 脾胃论 [M]. 张年顺,校注 .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2.
[16]龚廷贤 . 万病回春 [M]. 张秀琴,校注 .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4: 175.
[17]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 (2019)[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 2020, 36(1): 1-13.

(本文刊于《江西中医药》2024年第4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