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旴江医家  旴江医著  建樟药帮  旴医成就  医案荟萃  旴江文化  他山之石  旴江论坛 
浅析旴江医家对芳香醒脾法的应用
2024-04-30 22:34  
蔡博涵1 ,刘妙华1 ,熊祎1 ,郑林欣1 ,王朝嘉1 ,周步高23
1. 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江西 南昌 330004
2. 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省中医经典名方 (验方) 开发与评价工程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04
3. 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方-证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04
      [摘要] 探讨分析旴江医家对芳香醒脾法的应用,认为旴江医家在应用芳香醒脾法上有独特的理解,旴江医家重视脾胃,以芳香之品化湿去浊,理气宽中,使气机畅通,并将芳香醒脾法的应用范围扩大,不拘泥于治疗脾胃病。临证根据不同病症配伍其他药物以祛邪扶正,顾护正气;采用独特的炮制方法,多种剂型搭配使用;且用药食同疗,个性化治疗疾病。
      [关键词] 旴江医家;芳香醒脾;地方医学流派
        旴江流域包括广昌、南城、南昌、抚州、金溪16 个县市[1] 。古往今来,旴江流域涌现出无数才华横溢的医家,形成独特的旴江医学群体,并为脾胃学说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贡献[2] 。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历代旴江医家们格外重视顾护脾胃,对脾胃病的治疗颇具特色,擅长运用芳香醒脾法辨治多种疾病。
1   芳香醒脾法源流
        《素问·奇病论》 言:“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即用芳香之品治脾瘅[3] 。近现代学者多认为此处的兰草是佩兰等药草,具有芳香醒脾化浊之功。唐代孙思邈曰:“黑豆少食开胃醒脾,多食损脾。”可知“醒脾”己作为治则类术语出现。元代曾世荣 《活幼口议》中载有“醒脾散”,用于小儿吐泻不止,脾困昏沉,默默不食。近代医家张锡纯创立了“升阳益胃汤”,方中使用炒白术,并认为白术色黄属土,气香能醒脾[4] ,进一步将芳香醒脾法拓展到“气香则醒脾”。《中医大辞典》解释道:“醒脾是运用芳香化湿健脾药物,祛除湿邪,健运脾气,以治疗脾胃湿困、运化无力的病症。”可见,芳香醒脾法是运用香能通气、温燥走行的特性,解脾之实邪困遏,恢复脾运化升扬的功能[5]
2   旴江医家对芳香醒脾法的认识
        宋代医家陈自明 《外科精要》 中论述了芳香行气之品对疮疡病的作用:“夫气血闻香则行,闻臭则逆……古人用香,可谓有理。且如饮食之中,调令香美,益其脾土,养其真元,可保无虞。”[6] 清代黄宫绣 《本草求真》 中指出芳香药物能顺应脾之特性:“心脾之气,得芳香则运行,得芳香则运行。”[7]“脾喜芳香,脾气舒,则三焦通利而正气和”[7] 。喻嘉言 《尚论篇》 中应用芳香醒脾法预防和治疗瘟疫,“古人元旦汲清泉以饮芳香之药,上巳采兰草以袭芳香之气,重涤秽也”。脾喜燥而恶湿,喜芳香而恶秽浊,故醒脾之用药,离不开芳香悦脾、畅达气机之品[8]
3   旴江医家用芳香醒脾法治疗脾胃病
        重视脾胃,是历代旴江医家诊治疾病的一大特色。旴江医家传承于补土派医家李东垣所创的脾胃学说,并在李东垣的基础上勇于实践创新,将脾胃学说发扬光大。明代医家龚廷贤认为“古今论脾胃及内外伤辨,惟东垣老人用心矣”,龚居中尊崇东垣之说,认为“东垣所论,王道所学”[9] ,古代旴江医家中有龚廷贤、李梴、喻嘉言、席弘等治脾胃病的高手,现代旴江医家中也有张海峰、万友生、姚奇蔚、危北海、何晓晖等名扬中外的脾胃病专家[10] 。芳香醒脾法能使脾胃复健,气机调畅,旴江医家将芳香醒脾法广泛应用于泄泻、呕吐、痢疾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
3.1   论治泄泻    泄泻是一种以便次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为主要特征,甚至泻出如水样为表现的病症[11] 。湿邪是贯穿在泄泻中的关键致病因素,若脾为湿困,则会影响脾胃升清降浊及气机升降的功能。针对湿盛困脾这一基本病机,旴江医家运用芳香醒脾药(苍术、厚朴、砂仁、陈皮等)使脾“苏醒”,恢复健运升清的状态。危亦林创除湿汤,用其治疗中湿满身重着或多食生冷导致的吐利俱作;龚廷贤创除湿健脾汤治疗久泻倦怠,食欲不振。两方都以芳香药苍术、厚朴、陈皮燥湿理气醒脾。除湿汤配半夏增强燥湿降逆之功;除湿健脾汤配白术、泽泻、茯苓健脾利水以治本,并针对脾虚久泻用升麻、柴胡这一药对升举脾胃清阳,助脾胃复健。陈自明 《妇人大全良方》 中针对虚寒久泻常配伍肉豆蔻、吴茱萸、草豆蔻、补骨脂等芳香之品温中助阳,涩肠止泻,方如豆蔻分气饮、人参豆蔻散、木香散等。豆蔻分气饮主治泄泻无度,故佐以大量乌梅酸收止泻;人参豆蔻散加入人参大补元气,用诃子加强收敛止泻之性;木香散则加入白术、高良姜、胡椒健运脾胃,温通止痛。张三锡 《医学六要》 主治脾气虚弱、食如即泻的快脾丸则配以生姜,以陈皮、砂仁、丁香理气健脾止泻;生姜温中祛湿、益脾胃;甘草调和诸药。该方以多种芳香之品共奏行气燥湿、健脾止泻之功。
3.2   论治呕吐   呕吐是一种因胃气上逆而迫使胃中之物由口中吐出的病症[11] 。旴江医家根据病因主要将呕吐分为寒吐、热吐、食积吐和胃虚呕吐等,常运用陈皮、砂仁等药芳香化浊,行气降逆,伍以“呕家圣药”半夏和生姜加强止呕作用,并有各自的特色。
        对于寒吐,旴江医家常配丁香、吴茱萸、草豆蔻等芳香药散寒降逆。如陈自明 《妇人大全良方》中创制了人参丁香散治疗妊娠恶阻和胃寒呕逆。此方仅有三味药,以藿香叶和温中止呕之丁香,配补气健脾要药人参,方简力专,标本兼顾。张三锡 《医学六要》 中治胃寒呕吐的丁香吴茱萸汤,方中吴茱萸和丁香和胃止痛力强;苍术和草豆蔻燥湿行气;人参、茯苓、干姜健脾补虚,扶正助止呕;柴胡和升麻共引清气于阳道,升阳举陷,防止呕吐日久中气不足引起的气虚下陷;方中在大批辛温药中配以黄芩,笔者推测此为反佐药,以防止药物格拒。
        对于热吐,旴江医家常配清热燥湿的药物,如 《医学六要》 中的芩连二陈汤,配伍黄芩、黄连治疗胃热呕吐,方中重用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陈皮芳香理气,气顺则痰降;以黄芩、黄连燥湿泻火。同样,龚信 《古今医鉴》 中载有治疗胃中痰火呕吐的保中汤,使用陈皮、藿香、砂仁理气化痰,配黄芩、黄连、栀子以燥湿泻火,使得热清气顺痰消。
        对于胃虚呕吐,旴江医家常配健脾温中的药物。如李梴 《医学入门》 中采用丁香煮散治疗,方用芳香理气之陈皮、青皮、丁香行气止呕,干姜、高良姜、胡椒温中散寒,益智仁温脾暖胃。再如,龚廷贤 《万病回春》 以六君子汤健胃止呕,治久病胃虚呕吐,该方在传统六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入芳香醒脾药藿香、砂仁;伍以炒米、莲肉、山药健脾养胃,顾护中焦。
3.3   论治痢疾   痢疾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腹部疼痛、里急后重、大便窘迫、下痢脓血等[11] ,病理因素以湿邪为主。旴江医家认为,治疗应辨明病位在气分或在血分。芳香类药物多具有化湿和行气的功效,旴江医家常运用厚朴、枳壳、苍术、木香等燥湿醒脾,调气行滞,并根据痢疾不同类型配伍其他药物进行治疗。万密斋 《保命歌括》 中主治湿热下痢的加味三黄丸以枳壳理气宽中,配黄连、黄芩、黄柏清热燥湿,以及甘淡之品滑石、甘草使湿从小便而去。对于久痢胃虚,龚信 《古今医鉴》 中用调中理气汤,方中苍术、厚朴、白术燥湿健脾,陈皮理气和中,木香、枳壳、槟榔注重于调气,白芍行血和营。全方气血同调,正应了金元医家刘完素所说:“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对于久痢不止,气血失和者,龚廷贤 《万病回春》 中运用参归芍药汤,以苍术芳香燥湿,陈皮行气健脾,白术、茯苓、山药、人参作用于中焦以益气健脾调中,当归养血和血,甘草缓急止痛。方以调养气血为主,人参和当归剂量较大。以上两方均体现旴江医家治痢注重调和气血的治疗原则。对于积寒久痢,陈自明在 《管见大全良方》 中采用丁香豆蔻散。方以木香、厚朴、苍术健脾燥湿,理气散满;搭配丁香、肉豆蔻、干姜加强温中止痢之效;以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胃。危亦林 《世医得效方》 载有治五色痢的秘方养脏汤,秘方养脏汤以陈皮、枳壳、厚朴、木香燥湿健脾,下气行滞;伍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痢;鉴于五色痢病情较为危重,故再加入乌梅、罂粟壳酸涩收敛之药固涩肠道以止痢。
4   旴江现代医家应用芳香醒脾法
         张海峰教授在临证时注重调补脾胃。当有寒湿秽浊之邪阻塞胃气,胃不能纳食时,选用芳香之品醒脾开胃,用四逆散加入白蔻仁、砂仁、藿香行气化湿,并配伍消食药鸡内金、谷芽等,使脾胃功能复常,食欲渐开[12] 。另外,在治疗脾胃病时,常在大队阴药中加入少量阳药如陈皮、砂仁,以其芳香理气之性防止阴药碍胃[13]
        危北海教授认为,脾和胃一运一纳,脾主升胃主降,共同腐熟水谷,升清降浊以化生气血。若脾胃虚弱,健运失司,不能升清降浊,而致饮食不化,食滞中焦,危北海教授以健脾理气方[党参、枳实、茯苓、半夏、木香、焦四仙(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焦槟榔)、厚朴、郁金、鸡内金、大腹皮]治之,方以党参、陈皮补气健脾祛湿;以芳香药枳实、厚朴、木香行气和中,除满消胀;配焦四仙、鸡内金健脾消食;半夏除胀消痞。全方使食积得消,积滞自除[14] 。另外,危北海教授还运用胃胆汤(苍术、茯苓、黄芩、黄连、干姜、木香、吴茱萸、枳实、柴胡)治疗肝木克土之反流性胃炎,方用苍术芳香燥湿配茯苓健脾和胃,以鼓舞脾胃之气;并用疏肝解郁的柴胡配理气醒脾的枳实、木香调和肝脾;黄连和吴茱萸则取左金丸之意。诸药合用,共成疏肝健脾之良方[15]
        何晓晖教授从事脾胃病研究二十余年,应用“衡法”治疗脾胃病,并创立“调胃八方”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如功效为清化湿热,和胃醒脾的清化调胃汤,方以黄连、黄芩清热燥湿;石菖蒲芳香化湿;苍术、白术燥湿健脾;砂仁、麦芽醒脾开胃。其他方如和中调胃汤、清中调胃汤和疏肝调胃汤均用木香、枳壳、厚朴等药芳香行气宽中,畅脾胃之气滞[16] 。此外,针对脾虚湿困气滞证,何晓晖教授选用双枳术丸加减治疗。该方在古方枳术丸的基础上加入枳壳和苍术,白术配芳香燥湿的苍术,使脾健积消湿除;枳实、枳壳二药均为芳香药,下气宽中,是理气散痞的有效配伍[17]
        姚奇蔚教授擅长运用古方加减治疗脾胃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属脾胃湿热者,采用三仁汤和半夏厚朴汤加减,方中以芳香醒脾之白蔻仁、厚朴、佩兰行气化湿。而辨证属脾胃虚弱者,以六君子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常用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健脾[18]
        万友生教授运用消补兼施法治疗脐腹胀痛,不思饮食,用加味枳术丸进行治疗。方中有接近一半的药物为芳香醒脾药。其中枳实、木香破气消积;陈皮、白术理气健脾;厚朴、大腹皮下气除满;并配伍山楂、神曲、鸡内金、谷芽消食和中[19]
5   旴江医家应用芳香醒脾法的学术思想
5.1    不拘脾胃,传承创新    旴江医家运用芳香醒脾法治病,并不拘泥于脾胃类疾病,将治疗范围扩大到其他疾病。旴江医家龚廷贤在治疗水肿时常用芳香药物配伍行气利水药等治疗不同类型的水肿。芳香之品能醒脾化湿,其味辛,主入脾胃经。辛能行气,有利于恢复中焦气机之升降,气顺有助更好逐水。治肿代表方木香流气饮多次记载于 《万病回春》 和 《寿世保元》 中。方中大部分药物均为芳香药,并重用木香和沉香行气消滞。《本草述钩元》谓:“木香和胃气,行肝气,散滞气于肺,上膈破结气,在中下焦散积年久冷聚块。”伍以其他芳香行气之品如陈皮、紫苏、青皮配槟榔、大腹皮利水下行使水散肿消。龚廷贤在 《寿世保元·水肿》 中将木香流气饮配金不换木香丸治疗各种类型水肿,金不换木香丸中也有陈皮、青皮、木香等芳香药,并能取得不错疗效。正如《寿世保元》书中所言:“青黄红紫,皆能治之,无有不效”[20] 。可见龚廷贤熟练运用芳香药主导配伍利水消导药治疗水肿,并且疗效可靠。
        在治疗积聚时,旴江医家也颇有特色,用芳香药与活血消导药物配伍治疗积聚。积聚是以腹内结块,或肿或胀为主症的病症。病理因素离不开气滞与血瘀。比如李梴 《医学入门》 中的仙传一块气丸,方中以大量芳香之品,青皮和陈皮(各五钱),破气消积,调气开郁;又伍以木香、砂仁、肉豆蔻、丁香(各一钱一字),配合破血化瘀消导之药如大黄、芫花、牵牛等,行气破血,导瘀下行。方中用大量芳香理气醒脾之药,由于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调和中焦气机有利于全身气机的畅通。此时配合破血攻逐之品,能做到“气行则血行”。再如,龚廷贤在 《万病回春》 中用千金化气汤和千金导气汤针对男女腹中积块作痛。两方均运用木香、丁香、青皮破气消壅;白豆蔻、砂仁快气醒脾调中;并伍有大腹皮、槟榔和莪术、三棱之类利气破血之品,针对腹中积块伴有血瘀这一特点进行治疗。在适用于女子积块作痛的千金导气汤中多使用了当归、红花、牛膝、乳香、没药等药,增强了活血祛瘀止痛的作用,符合“女子以血为本”的学术思想。此外,张三锡 《医学六要》 用肥气丸治肝之左胁积聚,方以苍术燥湿健脾;青皮入肝经,善疏肝郁气滞,消积散结;伍三棱、莪术破血止痛,并用醋制加强消积聚和止痛之力。诸如此类方,以药测方,芳香醒脾药物在方中十之有六,足见芳香醒脾法对治疗积聚的重要作用。
        芳香药物有避秽化浊之性,部分芳香药还有截疟和透邪外散的功效。因此,旴江医家常应用芳香醒脾法来治疟疾。常用芳香截疟之草果配常山、槟榔,伍其他芳香之药(如陈皮、砂仁等)燥湿化痰,再根据病情加减其他种类药物。如宋代妇科大家陈自明在其著作 《妇人大全良方》 中用生熟饮子治疗妇人产后疟疾多寒。方中重用草果仁(即草果)辛香化浊、燥湿截疟;并配伍肉豆蔻、厚朴和陈皮,芳香行气、温化痰湿;佐以生姜和大枣健脾和中。又如龚廷贤创制了常山七宝饮,方用芳香醒脾药配常山、槟榔等治疟之品,具有驱邪截疟的功效。草果配合槟榔、常山,增强了除疟驱邪的功效;厚朴、苍术、青皮理气燥湿;疟邪寒热相争,极易化火伤阴,故伍以知母、鳖甲滋阴泻热,防止辛燥之药伤津;诸药合用使邪祛则正安。再如清代医家喻嘉言创有祛疟散一方,主治疟疾表里之邪透后之中气虚弱。方以草果燥湿截疟;陈皮、砂仁理气醒脾;黄芪、人参补气健脾;白术、茯苓健脾利水;并配伍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祛邪兼顾扶正。另外,朱权 《乾坤生意》 中用十将军丸治久疟之疟母。以草果、槟榔、常山配伍青皮、陈皮、半夏燥湿健脾,下气化痰;还加入三棱和莪术破血消积,化瘀止痛。除此之外,其他旴江医家的方中也有许多运用芳香醒脾法论治疟疾的例子,说明此疗法使用的广泛性。
5.2    多种剂型,匠心炮制   在以芳香醒脾法临证治疗各种疾病时,旴江医家们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酌情选择合适的剂型进行治疗,如膏剂、丸剂、散剂、酒剂等。明代医家李梴用苍术酒为食治法祛湿,取其芳香燥湿健脾之用,能除万病,润皮肤,是一种具有保健作用的药膳。将三十斤苍术洗净后捣碎,用东流水三石渍二十日,去渣后以汁浸曲酿酒,待酒熟后即可饮用。同样,清代医家喻嘉言取白术强脾胃、生津液之性,以白术酒治骨节疼痛。这种独具特色的酿酒治病法值得我们学习传承。元代危亦林 《世医得效方》 中将饮食积滞分为酒积、面积、茶积和糍糕伤积等,并针对病证分别用不同的丸剂进行治疗,以加味青木香丸治疗糍糕伤积。以健脾消食的青木香丸三百粒,配伍温中止痛的白丁香十粒,以及二钱酒曲和三粒巴豆荡涤积滞,为末调匀,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服量二十丸起渐增,用生姜、橘皮汤服下,循序渐进。龚廷贤独创丸、散、膏、丹等剂型的炮制方式。其所创回生养胃丹治疗反胃气虚有寒。用燥湿醒脾之苍术四两,以米泔水先浸三日晒干后再浸三日才能利用;南星用姜汁浸泡一宿后与伏龙肝同炒;橘红与灶心土同炒;厚朴用姜汁炒;并配合沉香、木香、砂仁、白豆蔻等稀面糊为丸。龚廷贤创制的调中健脾丸,草豆蔻用酒炒,陈皮用盐水炒香,沉香另研。万密斋 《保命歌括》 中的加味保和丸将香附用酒浸泡,以姜汁炒厚朴,黄连、黄芩用酒炒,枳实麸炒,此类方子数不胜数。经笔者统计,在旴江医家运用芳香醒脾法的相关方中,运用丹、丸、散、膏、饼剂等服药方法的方接近五成,体现了旴江医家应用芳香醒脾法治病时在药材炮制方面的独具匠心。
5.3  药食同疗,个性治疗   旴江医家多注重药食结合,秉承 《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畜为益”的思想[21] ,顾护人体气血和阴阳的平衡。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一书中记载有治脏寒泄泻的猪肚丸。方中以芳香温中醒脾之肉豆蔻、丁香配合附子、干姜、川乌、良姜、桂心、荜茇以助散寒止泻;厚朴、砂仁用以燥湿,并伍禹余粮涩肠止泻。将上药研末,和川椒、茴香、大曲一起放进猪肚内,用酒醋煮至烂熟,取丸以空心米饮服下。小儿生理特性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因此,旴江医家针对这一特性论治小儿疾病时多体现因人制宜的观念。如龚廷贤 《济世全书》 中用药性缓和的饼剂香橘饼子和木香饼子治疗小儿伤食泄泻。两方均用大量芳香醒脾药物,如陈皮、木香、砂仁、厚朴等,化湿理气,使脾胃健运功能得复。并炼蜜为丸,捏做饼子(如芡实大),用养胃的米汤送服,使小儿更容易服用和消化;再如龚廷贤 《种杏仙方》 中记载有一种治疗小儿吐泻的方法:用芳香燥湿的砂仁和温中行气的肉豆蔻(用面包,火煨后去面),二者为细末,后入白面和匀,烙饼食之。这样不仅利于小儿服用,又保证了服药口感,一举两得。由此可见,旴江医家熟练运用芳香醒脾法,且因人制宜,药食同用,传承了中医对个体的个性诊疗特点,充实了以治病、养生为主的具有中医思维特色的内容[22]
6 小结
        旴江医学作为我国医学长河中独具特色的流派之一,对李杲的脾胃学术思想进一步推动和发展,格外注重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他们广泛将“芳香醒脾”法运用于脾胃病(泄泻、呕吐、痢疾等病)以及疟疾、积聚、水肿等病,取芳香醒脾药物温中燥湿行气之功,并酌情配伍其他类型药物进行治病,达到祛邪扶正并恢复气机升降的目的。治疗常配合食疗和多种中药剂型(如膏剂、丸剂、饼剂、丹剂等),在炮制方式上独具匠心(米泔水浸药、酒炒、盐炒、姜汁炒药等),因人制宜地提供个性化治疗,以达到最佳的疗效。旴江医家对“芳香醒脾”法的应用,反映了旴江医家辨证和治疗思路的多样化,对临证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和影响,并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参考文献]
[1] 谢强.旴江医学的区域属性及地域分布研究[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6(1):7-11.
[2] 谢强.源远流长的旴江医学——旴江医学发展探寻[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6(2):1-4.
[3] 部环宇,王秀莲.芳香性中药与脏腑关系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1):1530-1533.
[4] 袁成业.醒脾探幽[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399-1400
[5] 李涵,熊磊,陈柏君,等.刍议芳香醒脾法与小儿厌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6,8(5):489-491.
[6] 盛维忠.陈自明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66-267.
[7] 黄宫绣.本草求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64,286.
[8] 赵继臣,谭玉军,李忠祥.醒脾浅见[J].武警医学,2000,11(2):114-115.
[9] 徐春娟,葛来安,何晓晖.试述旴江医家的脾胃观[J].江西中医药,2016,47(2):8-11.
[10] 何晓晖,葛来安.旴江医家脾胃学术思想述略[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6(5):1-3,10.
[11] 薛博瑜,吴伟.中医内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69,191,198.
[12] 张小萍.张海峰调补脾胃法的应用经验[C]//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7:3.
[13] 于世伟,于庆,王彬,等.张海峰先生谈补脾[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1):200-201.
[14] 孔令彪,苑慧清,王芳.危北海辨治脾虚证经验谈[J].北京中医,1999,18(3):6-7.
[15] 刘汶,李帷,肖旸,等.危北海学术思想探讨——危北海之脏腑理论[C]//第三届岐黄论坛——中医传承与创新论坛论文集 .2015:152-153.
[16] 黄勇,邓棋卫,周玉平,等.运用何晓晖教授“调胃八方”治疗难治性胃病[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12(1):83-85.
[17] 艾瑛.何晓晖治疗脾胃病验方探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3):69-70.
[18] 喻玲,徐立平,罗晓晶.姚奇蔚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江西中医药,2002,33(1):2.
[19] 万兰清.万友生对脾胃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江西中医药,1994,25(6):2-5.
[20] 李世华,王育学.龚延贤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584.
[21] 佚名.黄帝内经素问[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
[22] 陈俊贤,欧阳彦楚,杨军平.旴江医家龚廷贤《寿世保元》水肿诊治特色探析[J].江西中医药,2021,52(3):1-3.

(本文刊于《新中医》2024年第4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