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多种剂型,匠心炮制 在以芳香醒脾法临证治疗各种疾病时,旴江医家们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酌情选择合适的剂型进行治疗,如膏剂、丸剂、散剂、酒剂等。明代医家李梴用苍术酒为食治法祛湿,取其芳香燥湿健脾之用,能除万病,润皮肤,是一种具有保健作用的药膳。将三十斤苍术洗净后捣碎,用东流水三石渍二十日,去渣后以汁浸曲酿酒,待酒熟后即可饮用。同样,清代医家喻嘉言取白术强脾胃、生津液之性,以白术酒治骨节疼痛。这种独具特色的酿酒治病法值得我们学习传承。元代危亦林 《世医得效方》 中将饮食积滞分为酒积、面积、茶积和糍糕伤积等,并针对病证分别用不同的丸剂进行治疗,以加味青木香丸治疗糍糕伤积。以健脾消食的青木香丸三百粒,配伍温中止痛的白丁香十粒,以及二钱酒曲和三粒巴豆荡涤积滞,为末调匀,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服量二十丸起渐增,用生姜、橘皮汤服下,循序渐进。龚廷贤独创丸、散、膏、丹等剂型的炮制方式。其所创回生养胃丹治疗反胃气虚有寒。用燥湿醒脾之苍术四两,以米泔水先浸三日晒干后再浸三日才能利用;南星用姜汁浸泡一宿后与伏龙肝同炒;橘红与灶心土同炒;厚朴用姜汁炒;并配合沉香、木香、砂仁、白豆蔻等稀面糊为丸。龚廷贤创制的调中健脾丸,草豆蔻用酒炒,陈皮用盐水炒香,沉香另研。万密斋 《保命歌括》 中的加味保和丸将香附用酒浸泡,以姜汁炒厚朴,黄连、黄芩用酒炒,枳实麸炒,此类方子数不胜数。经笔者统计,在旴江医家运用芳香醒脾法的相关方中,运用丹、丸、散、膏、饼剂等服药方法的方接近五成,体现了旴江医家应用芳香醒脾法治病时在药材炮制方面的独具匠心。
5.3 药食同疗,个性治疗 旴江医家多注重药食结合,秉承 《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畜为益”的思想[21] ,顾护人体气血和阴阳的平衡。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一书中记载有治脏寒泄泻的猪肚丸。方中以芳香温中醒脾之肉豆蔻、丁香配合附子、干姜、川乌、良姜、桂心、荜茇以助散寒止泻;厚朴、砂仁用以燥湿,并伍禹余粮涩肠止泻。将上药研末,和川椒、茴香、大曲一起放进猪肚内,用酒醋煮至烂熟,取丸以空心米饮服下。小儿生理特性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因此,旴江医家针对这一特性论治小儿疾病时多体现因人制宜的观念。如龚廷贤 《济世全书》 中用药性缓和的饼剂香橘饼子和木香饼子治疗小儿伤食泄泻。两方均用大量芳香醒脾药物,如陈皮、木香、砂仁、厚朴等,化湿理气,使脾胃健运功能得复。并炼蜜为丸,捏做饼子(如芡实大),用养胃的米汤送服,使小儿更容易服用和消化;再如龚廷贤 《种杏仙方》 中记载有一种治疗小儿吐泻的方法:用芳香燥湿的砂仁和温中行气的肉豆蔻(用面包,火煨后去面),二者为细末,后入白面和匀,烙饼食之。这样不仅利于小儿服用,又保证了服药口感,一举两得。由此可见,旴江医家熟练运用芳香醒脾法,且因人制宜,药食同用,传承了中医对个体的个性诊疗特点,充实了以治病、养生为主的具有中医思维特色的内容[22] 。
6 小结
旴江医学作为我国医学长河中独具特色的流派之一,对李杲的脾胃学术思想进一步推动和发展,格外注重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他们广泛将“芳香醒脾”法运用于脾胃病(泄泻、呕吐、痢疾等病)以及疟疾、积聚、水肿等病,取芳香醒脾药物温中燥湿行气之功,并酌情配伍其他类型药物进行治病,达到祛邪扶正并恢复气机升降的目的。治疗常配合食疗和多种中药剂型(如膏剂、丸剂、饼剂、丹剂等),在炮制方式上独具匠心(米泔水浸药、酒炒、盐炒、姜汁炒药等),因人制宜地提供个性化治疗,以达到最佳的疗效。旴江医家对“芳香醒脾”法的应用,反映了旴江医家辨证和治疗思路的多样化,对临证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和影响,并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参考文献]
[1] 谢强.旴江医学的区域属性及地域分布研究[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6(1):7-11.
[2] 谢强.源远流长的旴江医学——旴江医学发展探寻[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6(2):1-4.
[3] 部环宇,王秀莲.芳香性中药与脏腑关系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1):1530-1533.
[4] 袁成业.醒脾探幽[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399-1400
[5] 李涵,熊磊,陈柏君,等.刍议芳香醒脾法与小儿厌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6,8(5):489-491.
[6] 盛维忠.陈自明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66-267.
[7] 黄宫绣.本草求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64,286.
[8] 赵继臣,谭玉军,李忠祥.醒脾浅见[J].武警医学,2000,11(2):114-115.
[9] 徐春娟,葛来安,何晓晖.试述旴江医家的脾胃观[J].江西中医药,2016,47(2):8-11.
[10] 何晓晖,葛来安.旴江医家脾胃学术思想述略[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6(5):1-3,10.
[11] 薛博瑜,吴伟.中医内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69,191,198.
[12] 张小萍.张海峰调补脾胃法的应用经验[C]//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7:3.
[13] 于世伟,于庆,王彬,等.张海峰先生谈补脾[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1):200-201.
[14] 孔令彪,苑慧清,王芳.危北海辨治脾虚证经验谈[J].北京中医,1999,18(3):6-7.
[15] 刘汶,李帷,肖旸,等.危北海学术思想探讨——危北海之脏腑理论[C]//第三届岐黄论坛——中医传承与创新论坛论文集 .2015:152-153.
[16] 黄勇,邓棋卫,周玉平,等.运用何晓晖教授“调胃八方”治疗难治性胃病[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12(1):83-85.
[17] 艾瑛.何晓晖治疗脾胃病验方探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3):69-70.
[18] 喻玲,徐立平,罗晓晶.姚奇蔚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江西中医药,2002,33(1):2.
[19] 万兰清.万友生对脾胃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江西中医药,1994,25(6):2-5.
[20] 李世华,王育学.龚延贤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584.
[21] 佚名.黄帝内经素问[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
[22] 陈俊贤,欧阳彦楚,杨军平.旴江医家龚廷贤《寿世保元》水肿诊治特色探析[J].江西中医药,2021,5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