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萍1 陈晓凡2 徐春娟2
(1 江西中医药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 南昌330004;2 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330004)
摘要:《福寿丹书》七卷,为明代龚居中所著养生学专著,主要是从食疗、食养、住行、导引、气功、炼丹、房中等方面介绍养生的方法。该书最重要的特色就是重视脾胃,处处顾护后天。本文主要从五脏辨证、首重脾胃,内养为本、顾护后天,节饮食、调五味和延年益寿、食疗为辅四方面探析其脾胃思想。
关键词:《福寿丹书》;龚居中;脾胃思想;旴江医学
龚居中(?~1646),字应圆,号如虚子,自号寿世主人,江西金溪人,旴江医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龚氏一生著述颇丰,著有《红炉点雪》《福寿丹书》《外科百效全书》《女科百效全书》《小儿痘诊医镜》《幼科百效全书》等,其中以《痰火点雪》《福寿丹书》最出名。《福寿丹书》从一福《安养篇》、二福《延龄篇》、三福《服食篇》、四福《采补篇》、五福《玄修篇》、六寿《清乐篇》《脏腑篇》等七个方面阐述了养生之要诀,其临证经验丰富,最重要特色之一就是重视脾胃。本文主要对“安养篇”“福延龄篇”“服食篇”“脏腑篇”中的脾胃思想进行探析。
1 脏腑辨证,首重脾胃
《福寿丹书·动功六字延寿诀》[1]48中指出 :“脾为食廪之官,又为血之用,故饮食不调,则不生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运化功能下降,则气血生成不足,不足于濡养四肢。四肢不动脾胃的健运功能减慢,胃纳也相应的减少,若晚餐摄入过多则易堆积宿食。元·李杲认为“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也”,指出疾病的发生均为脾胃虚弱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饮食入胃, 脾为之输布水谷精微。脾气不健,气血亏虚,人体易病。故龚氏认为在临证中要特别注重脾胃功能,如《脏腑篇》中明确提到脾胃的生理特性以及脾胃虚实临床用药。
1.1 脾胃虚 龚氏在《脏腑篇》[1]184-185中曰:“脾者,仓凛之官,五味出焉。”又指出:“胃者,亦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与《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指出:“脾胃者,脾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如出一辙。龚氏认为脾虚者宜服甘温、甘辛之品,如人参、酸枣仁、大枣肉、白芍药、炙甘草、莲子肉、白茯苓、白扁豆和芡实等药;佐以行气之品如砂仁、橘红、白豆蔻等药。忌苦寒、破气和干燥、大苦大寒之品,因其易伤脾胃,故临床忌用大黄、山栀、知母等药。胃虚忌下、破气、苦寒、燥热之品。如泻下药中的大黄、芒硝、巴豆、牵牛、玄明粉,理气药中的青皮、枳壳、枳实,清热药中山栀、黄芩、黄连、黄柏等等都应该忌用。胃喜润恶燥,宜益气,甘淡、甘平之品,用如人参、白茯苓、白扁豆等药。
1.2 脾胃实 龚氏认为脾实证在临床上多用除湿清热、利便、辛散、风燥、苦寒之品,如川黄连、制苍术、山栀仁、猪苓、泽泻、白滑石、车前子、赤茯苓、枳实、白豆蔻、防风肉、干葛粉、玄明粉和豆豉等。脾喜燥恶湿,在临床应用的时候忌用湿润、滞腻之品,如当归、苁蓉、天冬、面糟、酒等应该忌用。胃实忌补敛、辛温、燥热之品。如升麻、柴胡、防风、人参、黄芪、白术、苍术、南面、糟、酒、犬、羊、猪、鹅等。实证亦宜用下法,如邪未结宜清热发散,用苦寒、辛寒、甘寒。邪已结用川大黄 、枳实、鲜知母、白石膏、麦门冬、淡竹叶、干葛根、连翘等。脾胃实证的宜忌均由脾胃的生理特性决定的,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在临证上,龚氏处处都顾护脾胃。
2 内养为本,顾护后天
导引并结合药物是该书内养为本、顾护后天常法。导引是一种炼气、运气的功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历史源远流长,殷商时期就已有导引、吐纳之术。导引法强调的是身、息、心三者的统一,使人处于放松的状态。在《福寿丹书》延龄篇中谈到48式治疗疾病的导引法,详细记载各导引法的功效、操作方法及配合服用的方药[2]。如“治肚腹虚饱。坐定用两手搬两肩,以目左视,运气十一口,再转目右视,呼吸同前。”[1]26操作图为徐神翁存气开关法图,服药用保和丸。“治脾胃虚弱五谷不消。以身仰卧,右脚架左脚上,直舒两手搬肩,肚腹往来行功运气六口。” [1]29操作图为尹清和睡法图,服药用健脾丸。《延龄篇》[1]43曰:“凡有因食而积
者,久加脾胃受伤,医药难治。”饮食不节易形成食积,食积日久脾胃受损,若平时饮食节制,心情舒畅,食积不易进一步发展成积聚。食积龚氏主张用鼓呵消积滞法,曰:“升身闭息,往来鼓腹,候其气满,缓缓呵出,怡然运五七次,即时通快。”以上导引法,或配合药物,主要针对的是脾胃虚弱以及腹部胀满病证,均取得一定的疗效。龚氏认为通过导引的方法可以调理身体,达到阴阳平衡,从而顾护后天。
3 节饮食,调五味
《安养篇》[1]1对在饮食养生方面概述曰:“夫日用饮食之中,道之留存也。就日用饮食之中,适其宜,慎其动,节其用,以求合于至人之修,即为道之所榷也。”“饮食劳倦则伤脾,实则梦欢歌快乐,虚则梦饮食相争。”过度饮食加重脾胃的消化负担,影响脾胃功能。《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龚氏的饮食有节思想继承了《黄帝内经》的思想,强调饮食有节,注重节饮食和调五味。
3.1 节饮食 《安养篇》[1]6中指出:“太饿伤脾,太饱伤气,盖脾藉于谷,饥则水谷自运而虚脾,气转于脾,饱则脾以食充而塞气。”饮食过饥过饱,或饥饱无常,均可影响健康,导致脾胃疾病的发生。《安养篇》[1]13又曰:“饱食即卧,乃生百病,成积聚。饱食仰卧,成气痞作头风,触寒来者寒未解。”过饱即睡,容易生百病,日久造成积聚。《抱朴子》曰:“凡饮食宜节,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饥饱有度,饮食有节,对临床脾胃患者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2 调五味 《安养篇》[1]185中指出:“多食酸则肉胝䏽而唇揭。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脾苦湿,急食咸以燥之。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甘走肉,肉病母多食甘。”又说到:“五味不欲偏多,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肾,凡伤久,即损寿。”龚氏认为饮食偏嗜容易损伤脏腑,饮食五味偏嗜久甚至容易造成短寿[3]。
4 延年益寿,食疗为辅
食疗是在中医理法方药食理论指导下,以食物性味功能理论为依据,以辨证论治为法则,选用适合食饮者体质的食物或食药调配成食疗配方,然后选用合适的烹调方法加工烹制成药膳,并在食疗食法食忌理论指导下饮用食用的一种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方法。《服食篇》[1]70用猪肚羹,肥猪肚(一具,洗如食法)、人参(五两)、椒(一两)、干姜(一两半)、粳米(半升,煮)、葱白(七两,细切)上六味下筛,合和相得,内猪肚中,缝合勿泄气。以水一斗半,微火煎令烂熟,空腹食之,兼少与饭,一顿令尽。可服四五剂极良,能补虚乏气力,脾胃不足。篇中一方单用童便煮猪肚常吃,胜似服药。方中人参、粳米、花椒、葱白均是国家卫计委发布(2018)版药食同源的中药。现代药食同源的中药共有110味,而《福寿丹书·服食篇》中药食同源的中药就有35味中药,占了三分之一的比重,足以见得食疗在当时还是特别的盛行。
5 小结
中医脾胃学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旴江医学作为一种地方学术流派,特别注重脾胃思想,为脾胃思想的发展奉献了力量。龚居中是旴江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福寿丹书》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参考书,初刊于明天启4年(1624年),又称《万寿丹书》,全称《新镌五福万寿丹书》;后于崇祯3年(1630年)作了增删,取名《万寿丹书》。现共有明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金陵书林周如泉刻本、明崇祯三年庚午(1630年)福建桂绍龙刻本2(残)、清刻本、1922年济南慈悲坛石印本、节抄本等版本在国内有馆藏[4]610。书中对脾胃思想具有独到的见解,强调脏腑辨证、首重脾胃,内养为本、顾护后天,节饮食、调五味和延年益寿、食疗为辅进行治疗调养,为旴江医家脾胃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明·龚居中· 福寿丹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5,6,13,26,29,43,46,48,70,184-185
[2]李丛,罗侨,齐国闵.旴江名医龚居中的道医风范[J].环球中医药,2018,11(8):1276-1278.
[3]王河宝,黄小英,薛小虎,等.《福寿丹书》饮食养生思想探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6):762-764.
[4]薜清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610
(本文刊于《江西中医药》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