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然 吉瑞 陈谦峰
(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南昌 330004)
[摘要]旴江医学作为我国标志性的地域中医流派之一,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在旴江医学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诸多知名医家,龚廷贤便是其中之一。医德,作为一名医者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从古至今一直被中医学界所重视,而中医医德,在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古籍中便已有所体现。本文通过发掘旴江名医龚廷贤的行医生涯、医学著作,探讨其对《黄帝内经》医德观的传承与创新,发扬旴江医学优秀医德医风。
[关键词]旴江医学;龚廷贤;黄帝内经;医德观
龚廷贤,字子才,号云林山人,明代江西金溪人。早年间因科举考试屡次失败便弃儒从医,继承家学,跟随父亲龚信学习医术。他秉持了“达则为良相,不达则为良医”的理想信念,并立下了“誓不如卢扁诸名家不已”的远大志向。他苦心钻研、
孜孜不倦,并游医四海,寻遍民间秘方。通过他的不懈努力,练就了精湛的医术,治愈了无数的病患,并被尊称为“天下医之魁首”“医林状元”。或许是受到他早年经历和家境的影响,无论对待患者或同行,龚廷贤始终怀着一颗仁爱慈悲之心,并将“天下疲癃残疾,皆吾兄弟”“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一生悬壶济世 70 余载,始终将儒家思想中的优良传统与自身医学事业相结合,诊治患者时,他尽仁尽义、勇挑重担,却有着如临深渊般的严谨细致;面对错误、迂腐的就医行为和风气,他直言不讳,挽回了医者的尊严和权益,也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奠定了基础。
1 承“因人而治”之古,启“博施济众”之新
《灵枢·根结》言:“膏梁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剽悍滑利也。”《黄帝内经》认为面对不同体质、社会地位的患者,要分别进行辨证论治,需要综合、充分地考虑到与患者相关的所有因素,因人而治,以人为本。如果做不到以人为核心,医者不能用仁爱之心对待一切患者,那就更不必提“因人而治”了。《灵枢·师传》指出医者的责任是“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虽然对达官贵人和布衣百姓的治疗方法与手段不尽相同,但无论患者贫富贵贱,医者均应怀揣着一颗仁爱之心,一视同仁,并尽可能达到相同的治疗水准。同时,医者应学会体会患者的痛苦、与其患难与共。
龚廷贤在所著《万病回春》一书中,分别对医者和患者提出了 10 条要求,称为“医家十要”“病家十要”。其中“医家十要”的第一条为:“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将这一条放在首位,其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对于一名医者而言,何为“仁心”?龚廷贤认为,医者应用相同的眼光和态度对待患者,不可因其家境、地位、财富等因素而重视或轻视。“博施济众”的含义就是要给予广大患者群体同样态度、同样水准的医治,不偏袒高官贵人,亦不懈怠底层百姓。《万病回春·云林暇笔》言:“医乃生死所寄,责任匪轻,岂可因其贫富而我有厚薄哉?告我同志者,当以太上好生之德为心,慎勿论贫富。均是活人,是亦阴功也。”龚廷贤认为,患者将自己的生命交托于医者,医者便承担起了非常重要的责任,并且绝不能因贫富原因而有失公正,对待每一位患者,都应该倾其所有,竭力救治,要时刻把“仁”字装在心里,没有仁心仁术作为基础,医者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变得和谐、融洽。《黄帝内经》所提出的“以人为本”和“因人而治”,都反映了一种对待患者的态度,即尊重患者,以仁相待,无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和财富的多少,都要展现出医者本该具备的宽容与仁爱。龚廷贤所指的“博施济众”,就是对这种充满仁爱的医者品质的进一步发扬。与旴江医学其他众多名医一样,“仁爱”始终伴随着龚廷贤的从医生涯,也许正是由于对患者如此的体恤、关爱,对待疾病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才造就了旴江医学流传至今的优良医德医风。放眼当今社会,这样优秀的医德品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2 承“精于医道”之古,启“触类旁通”之新
《素问·方盛衰论》言:“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故诊之视息视意,故不失调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诊断脉象之时,要善于将阴阳脉相结合,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诊治患者之时,亦应四诊合参,望其神情容貌、闻其呼吸气味、问其病史病位、切其阴阳脉象。《黄帝内经》多次提出,医者必须具有精湛的医术、广博的知识,才能对疾病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治疗。《灵枢·根节》言:“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患者的病情可能复杂多变,这就要求医者根据脉象的变化,从望、闻、问、切四方面对其进行整体且细致的诊察。所谓真正的“上工”,必然是医术精湛和学识广博的。
龚廷贤与其父龚信共著《古今医鉴》一书中,提出了明医与庸医之分,这两类医者分别在行医目的、学识水平、医术能力、行医作风、医治效果上差距悬殊。在学识水平方面,明医博览群书,精通道艺,苦心钻研医学,且博采众医家之所长,并通晓阴阳运气,熟知药性温凉,明辨脉象表里;而反观庸医,既没有领悟医学的真谛,也“不学经书,不通字义”,在知识储备上十分匮乏。在医术能力方面,明医明辨虚实,补泻得当,对症下药,灵活用方;庸医则不审病情疾缓,错辨表里虚实,往往使得患者病情更加危笃。在《万病回春》中,龚廷贤对医家的医术能力提出明确要求:通儒道、精脉理、识病原、知气运、明经络、识药性、会炮制。其认为明医不仅要能精确地把握脉象,分得清浮沉表里、滑数缓急,也要知悉病因病机和疾病的来龙去脉,不能糊里糊涂、乱治误治。明医也要通晓五运六气,遵循“天人合一”原则,将人与自然统一看待,随着季节晨昏的变化,对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灵活变动。明医既要懂中药的药性,熟知辛甘发散、酸苦涌泄,又要学会亲自炮制,因为中药的炮制对其功效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自幼习儒的龚廷贤,也推崇以“王道”行医,这与儒家的“王道”治国是一脉相承的,即通儒道、明大义、存仁心。由此看来,龚廷贤是一位注重全面精修的大医,不仅医术精湛,才多识广,也心怀仁义,博爱天下。《素问·示从容论》言:“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了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医者在治病的过程中,不能只拘泥于诊脉开方,对于疾病的发病因素、机理,对于各类药物的药性以及其炮制、煎制方法,都需要下大功夫去琢磨。在此基础上,还要博览群书,收集、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并加以思考和分析,还要善于观察天地自然,从人与自然的联系中寻找提高医术的契机[1]。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积累,医者的知识水平才能逐步提高,医术水平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3 承“高下不慕”之古,启“不谋名利”之新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了“高下不相慕”之说,即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少,都不去互相羡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保持恬淡虚无的心态,这虽是古人修身养性的方式,但也表达了一种不盲目追逐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同样适用于对医者医德的要求。《素问·征四失论》中所谓“谬言为道,更名为功”的医者,他们好大喜功,妄图巧设名目来赚取更多的功名与利禄[2]。《黄帝内经》中所提倡的淡泊名利、不骄不躁的医德之风,为后世医家的行为规范树立了标准。
龚廷贤与其父所合著《古今医鉴》一书,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关于明医和庸医的区别。在行医目的方面,明医“心存仁义”“不计其功、不谋其利”;庸医则“希图微利”“炫奇立异”。龚廷贤认为,明医应当心怀仁爱,用自己的医术济于世人,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不刻意追求功名与利禄;而庸医则想尽办法为了微薄的名利故弄玄虚、欺骗世人,甚至会损害患者的健康和利益。在行医作风方面,明医“不炫虚名,惟期博救”,他们一心只为了诊治病患,不图虚名、不贪小利,真正地发扬了淳朴的医德医风;反观庸医,则“自逞明能,百般贡谀”,诊治病患前先衡量其家境贫富与否,为了钱财利益不惜弄虚作假,欺骗患者,贪图一时之名利。从上述两方面的比较足以看出,在龚廷贤的心中,明医与庸医的区别竟如此之大,这充分地说明了他是一个对自己和其他医者在医德作风方面要求颇高的人,正是由于有着如此严格的自我规范和强大的约束能力,才造就了龚廷贤毕生济世救人、心存仁爱的伟大人格,也正是这样的坚持,才铸就了他“医林状元”的美名。“医家十要”言:“九莫嫉妒,因人好恶,天理昭然,速当悔悟;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作为医者,不可嫉妒同行,也不能一味追求利益,应当心怀仁爱之心,无论患者家境财富状况如何,都要给予同等的治疗态度和药物。《万病回春·云林暇笔》中指出:“医道,古称仙道也。原为活人,今世之医,多不知此义。每于富者用心,贫者忽略,此非医者之恒情,殆非仁术也。”龚廷贤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医者的职责是尽力为每一位患者治疗,追求名利从来不是他的理想抱负,悬壶济世才是。 这种“高下不相慕”的思想境界,也许在现今社会是很难达到的,但对于一名医者而言,理应将救死扶伤视为己任,不可陷入追逐名利的泥潭。只有平和自己的心态,理性看待奉献与回报之间的关系,医者才能更好地找到一个心理平衡点。不要做一个平庸的医者,也不要为了一时的名和利去诓骗患者,更不要由于嫉妒之心而去诋毁同行的名声,这不仅损害他人的健康和利益,也败坏了医德医风,是不可取的。
4 承“病本工标”之古,启“医患并重”之新
《素问·汤液醪醴论》言:“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这句话指出在医患关系当中,患者是根本,医者及其医疗手段是标。倘若医患不能进行良好沟通、配合,患者的病痛就无法得到解除[3]。《素问·移精变气论》言:“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去故就新,乃得真人。”这句话更加体现了医患关系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重要性,如果处于标本不得的状态,医者不但不能治愈患者,反而会使病人的病情加重[4]。《黄帝内经》认为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处于首要地位,如果未遇良医,可以重新选择医者,从而达到标本相服之目的。
由于《黄帝内经》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在医患关系中将患者置于首位。但龚廷贤认为医者在医患关系中应与患者享有同等的地位,在《万病回春》中的“病家十要”便有所体现,“择明医、肯服药、莫信邪、勿惜费”,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者,服从医者正确的医嘱,而不是处处刁难医者。“常见今时之人,每求医治,令患者卧于暗室帷幙之中,并不告以所患,止令切脉。至于妇人,多不见之,岂能察其声色?”一些患者在就医时为了“测验”医者的水平,便使用各种刁钻的方法来为难医者,这样不仅不能让医者清晰地诊察自己的疾病,更是对医者、医术的不尊重。“殊不知古之神医,尚且以望、闻、问、切四者,缺一不可识病。况今之医未必如古之神,安得以一切脉而洞知脏腑也耶?”中医于诊治之时,需四诊合参、综合判断,没有哪个医者可以仅仅凭借脉诊便知悉一切疾病。从龚廷贤提出的这些疑问可以看出,他对于患者一些愚昧的做法表示厌恶和批判,这也是为广大医者同行发声,呼吁医患平等。《素问·五脏别论》言:“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病人不应相信鬼神学说,应与巫术保持距离。对于疾病,如果病人不愿意治疗,医生主动治疗是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的。“吾道中有等无行之徒,专一夸己之长,形人之短。每至病家,不问疾疴,唯毁前医之过,以骇患者。”龚廷贤也在《万病回春》指出行医同行应该互相庇护,而不是互相妒忌、诋毁、扬己抑彼。龚氏劝诫道:“夫医为仁道,况授受相传,原系一体同道……慎勿訾毁,斯不失忠厚之心也。戒之戒之 !”他认为如果医者群体都不能够互相支持,那么平等的医患关系是不可能真正建立的。
医患关系,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为了建立和睦融洽的医患关系,历代诸多医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其对医疗条件的需求也日益攀升,对医者的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在要求医者技能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要更加尊重医者的社会地位,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信任,因为无论是患者还是医者,在处理疾病的过程中,只有相互信任、鼎力合作,医者尽力而治,患者谨遵医嘱,才能达到一个双赢的结局,既有利于患者的健康,也有助于良好医德医风的秉承和发扬。
5 总结
龚廷贤行医一生,以“仁”为先,以“德”为要,对待患者,他始终怀揣一颗仁爱怜悯之心,不论贫富、不计得失;对待同行,他永远施予宽容与庇护,胸怀坦荡、不图名利;对待医术,他毕生勤于治学、以医会友,不断修炼自己的医学技能;对待名利,他不争不抢,视金钱如粪土。龚廷贤也非常赞赏和支持天下医者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这样更加有利于医术知识的传播,每当他有了新的临诊心得或妙方,更是不避外传,故人称“德作天地,道贸古今”[5]。龚廷贤十分明确且较为完善地论述了医患关系中所包含的道德问题,尤其是针对医患双方的种种不良行为,提出了谴责与批评。他将医者与患者双方置于相同的层面来进行分析与审视,这表明了他所提倡的医患平等诉求[6]。博施济众、精通医道、不谋名利、医患平等,龚廷贤的一生,是普济天下的一生,是献身医林的一生,更是名垂竹帛的一生。参考文献
[1]王梅 .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传统医德 [C].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2016:344-346.
[2]温长路 .《黄帝内经》中的医德学思想 [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9, 24(4): 1-4.
[3]王晶晶 , 王洪武 . 从《黄帝内经》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C].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2016: 339-341.
[4]马思田 . 从《黄帝内经》讨论医患关系与沟通 [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 2016(7): 287-288.
[5]张稚鲲 . 龚廷贤医学教育思想评析 [J]. 中医教育 , 2008, 27(4): 69-72.
[6]曹志平 . 明代父子御医龚信与龚廷贤的医学伦理思想 [J]. 职大学报 ,2011(2): 33-36.
(本文刊于《江西中医药》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