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西中医药大学旴江医学研究会 南昌330006;2 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南昌330006)
摘要:旴江医学,分布于江西旴江流域16个县市,从西汉迄民国有医家1012人、医籍703种,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中有八人出自旴江流域。通过对旴江医学史考证,可知旴江医学因方士修真炼丹而萌芽于先秦时期、因黄老修行施医而起源于秦代、因高道创教传医而兴起于汉晋时期、因高僧创教传医而弘扬于唐代、因崇儒尚医而发展于宋元两代、因政治中心南移而繁盛于明清两代、因战乱诸因而停滞于民国、因当代政府重视而传扬寰宇。从先秦迄汉晋,由于道教的弘法传医,医道相济,旴江流域逐渐形成了以道医为主独具地域特色的旴江医学群体,这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旴江医学穿越数千年余光阴,旴江流域医药繁盛,名医代出,学说纷呈,流传域外,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创新、走向世界,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旴江医学;中国医学史;江西地方医学史;地域医学;先秦;汉晋
旴江医学,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四大地方医学群体(旴江医学、岭南医学、新安医学、孟河医学)中起源较早的医学群体,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据考证,旴江医学,分布于江西旴江(抚河)干支流涉及的广昌、南丰、南城、黎川、资溪、金溪、乐安、宜黄、崇仁、抚州(临川)、东乡、丰城、清江(樟树)、进贤、南昌、新建等16个市县,从西汉迄民国有医家1012人、医籍703种,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中有八人出自旴江流域,名医代出,传承至今。[1~4]
溯源寻流,江西自古以来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大中心,旴江流域是儒释道的主要发源地与传播地之一。儒释道与医学相通,以医传教;中医亦以“儒学为魂、道学为体、释学为用”。正所谓儒医相通、佛医相通、道医相通。如霍韬晦所指出:“一切宗教都是广义的医学。”程雅群、程雅君亦指出:“中医学发展到现在,可以说经历了道医、儒医、术医三个阶段。”然而,在诸多地方医学群体中旴江医学的儒释道文化特色更为浓厚。
旴江流域及其周边,道教、禅宗、儒家的祖庭和书院之多及名家之众,长期居国内之前位。如道教、禅宗的先驱及主要创始人张陵、丁令威、葛玄、董奉、葛洪、马祖、百丈等又是著名道医和佛医,他们长期在旴江流域弘法施医;儒学大家丞相王安石以儒通医,提倡“尊儒重医”“儒人达医”,推行新法,改革太医局和医学教育。由此,儒释道的兴盛促进了旴江医学的兴起和繁盛。在此,笔者以《江西通史》《江西省志》和江西的市县地方志以及《旴江医家医籍及地域分布略考》《旴江医学发展纪年》等文献为主,对旴江医学史略考于下。
1先秦方士修真炼丹而萌芽
先秦之时,旴江流域偏居一隅,安定少战乱,特有幽僻的山水形胜吸引了诸多早期道教的方士(方仙道)们来此隐居修真,追求长生,探寻方术,采药炼丹,施药行善。道医同源,由此旴江医学而萌芽。
1.1伶伦洪崖山修真炼丹早在黄帝时(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轩辕黄帝管理家庙主持祭祀的乐官伶伦(又称洪崖先生),隐居旴江流域洪州(今南昌)洪崖山修真,采药炼丹、为民治病消灾。至今该处尚存洪崖洞、洪崖丹井、洪崖石刻等遗迹。[5~7]
1.2萧史西山修真炼丹东周春秋时期,周朝的史官萧史与秦国国君秦穆公之女弄玉,隐居旴江流域洪州(今南昌)西山紫霞峰顶修真,采药炼丹,为民治病消灾,曾在当地救治瘟疫。后来西山人为了纪念萧史与弄玉,在紫霞峰上建了一座石庙——凤台仙府,并且把山名改名为萧史峰,简称萧峰。[7]
1.3姬子乔青云谱修真炼丹东周末期,周灵王太子姬子乔,隐居旴江流域洪州(今南昌)青云谱修真,采药炼丹3余年,他的隐居处“黍居”二字被清初八大山人朱耷仿效留存至今。[7~9]
方士们在旴江流域的修真,不仅采药炼丹、而且为民治病消灾,留下了千古赞颂,因为纪念洪崖先生伶伦在南昌的修行和为民消灾治病,故南昌又称洪州。如此,来旴江流域修炼者众多,促进了旴江医学的孕育和萌发。
2 秦代黄老修行施医而起源
秦时,旴江流域已是道教先驱方士和黄老道们
的重要修行场所,他们纷聚于此采药炼丹、祛病延年,施医济众,修行之风浓郁。医道相助,由此旴江医学而起源。
2.1华子期麻姑山修行炼丹秦时,华子期隐居旴江流域南城(建昌)麻姑山华子岗修道,采药炼丹,为民消灾除病,至今该处尚存华子期藏书石室遗迹。[5,10]
2.2秦宫廷武士南昌修行炼丹秦时,秦宫廷十三武士,辞官往南方寻觅长生术,其中三人驻庐山十人隐居南昌修行,采药炼丹,为民祛病。[5]
2.3 麻姑女麻姑山修行炼丹秦时,著名寿仙麻姑女在家乡旴江流域南城(建昌)麻姑山修行,采药治病,消灾济众,得道成仙。传说她至汉时还活着,后世称其为寿仙。西晋葛洪将麻姑在麻姑山炼丹修行事迹载入《神仙传》,留芳后世[7];唐朝颜真卿为追忆麻姑,特撰有“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为后世敬仰[5,10]。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亦记载麻姑隐居麻姑山修行,功德圆满,后世企慕追寻者众[6]。至今麻姑山尚有麻姑栖息修行的“丹霞洞”遗迹存留。
由此,黄老道在旴江流域逐渐兴盛,方兴未艾,促进了旴江医学群体的诞生。
3 汉晋高道创教传医而兴起
汉晋时期,旴江流域已是道教的兴盛之地,道教在旴江流域创立,方士和黄老道们在旴江流域创立了道教,如天师道(正一道)、葛家道(灵宝派)、净明道等,道家以医弘道。道医同源,医道相通。道教以长生和助人为最大成功,中医以“道学为体”。道士把行医济世作为传道的一种有效工具,遵循“简、便、廉”的治疗原则,疗疾度人。术士道家纷聚于此,创教传医、采药炼丹、治病救众。医道相济,由此旴江医学而兴起。
3.1高道创教传医,开旴江医学之先河西汉昭帝时有浮丘公携其王、郭二弟子以及梅福,东汉有张陵、丁令威、张衡、张鲁、张盛、葛玄、董奉等著名道医术士隐居旴江流域的洪都西山、建昌麻姑山、樟树阁皂山以及金溪周边的龙虎山修行创教,炼丹制药,传医治病。至今麻姑山尚有浮丘公“浮丘公丹井”、阁皂山尚有丁令威“丁仙峰”“真人坛”、张陵“天师坛”、葛玄“洗药池”等遗址存留。由于诸多道教先驱们在旴江流域及周边修行兴盛,中国的首个道教组织“天师道”由张陵在江西创建,因此公认中国道教始于张陵,张陵在江西布道传医长达30年,“天师道”后来称“正一道”,俗称五斗米道;继后葛玄在阁皂山创阁皂宗灵宝派,俗称葛家道,葛玄在江西布道传医长达42年。张陵所撰《神仙得道灵药经》、葛玄所撰《葛氏杂方》《广陵吴普杂方》等为我国早期本草、方剂专著,促进了我国本草学和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更为可贵的是,葛玄及其侄孙葛洪在南城麻姑山和樟树阁皂山创建葛家道和葛家医,布道传医及传中药炮制法,开旴江流域医药学之先河,受其影响,业医药者纷起,由此旴江医学兴起。[11~17]
3.2二葛创葛家道葛家医,奠基旴江药帮传千年葛玄、葛洪前赴后继,在旴江流域阁皂山创立葛家道和葛家医。葛玄,自汉末迄晋在旴江流域创教传医42年,“筑坛立坛,修炼金丹,摆摊授技,悬壶应诊”,终老于阁皂山,临终嘱弟子郑隐将其一生所学悉传家门弟子,世世箓传;葛玄侄孙葛洪承其衣钵,亦在旴江流域及其周边创教行医10年之久。阁皂山,成为葛家道和葛家医的祖山圣地。受之影响,从汉迄清有丁义、吴猛、许逊、王朔、葛巢甫、张道龄、陶弘景、孙思邈、崔隐士、张氲、施肩吾、胡慧超、万振、蔺天师、邓思瓘、邓延康、程信然、孙智谅、曾昭莹、谢仲初、葛长庚、杨介如、杜行正、何真公、刘玉、黄元吉、徐慧、赵宜真、刘渊然、饶洞天、全自明、骆时中、邓有功、廖守真、雷时中、欧阳明性等数十位著名道士隐居旴江流域布道传医,治病救众,仁德仁术,传扬四方。据《江西省卫生志》记载“葛玄、葛洪、李时珍等先后到过阁皂山、三清山、麻姑山、庐山等处行医采药,考证品种及分布情况,并著书讲学,传技行医,称赞江西药材有众多佳品。”《江西省科学技术志》记载:“张陵、丁令威、葛玄、葛洪在江西采药炼丹,开江西药业之先河。”“张道龄著《辨灵药经》一书,对《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理论就行了详尽的阐述和发挥,成为江西最早载于史册的医经研究专著。”《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记载:“南朝粱时的陶弘景……与葛玄、葛洪同乡。因慕二葛之名,前来樟树阁皂山采药、行医、布道,强调药材采集季节……药材真伪鉴别……开创了樟树药材鉴别之先河。”“孙思邈曾到樟树阁皂山采药,对阁皂山的药源进行了调查、分类,后到樟树定居行医,收集民间验方、秘方进行整理。……开创了樟树药源普查和方剂整理的先河。”由此旴江流域采药、制药、贩药、传医、行医者纷聚,促进了旴江医学及建昌、樟树两大药帮的形成。樟树药帮,始终遵张陵为第一代药王、葛玄为第二代药王、葛洪为第三代药王、陶弘景为第四代药王,最后一位药王为孙思邈,供奉至今,香火不断。[11~17]
3.3葛家医觅药寻方,著书传世惠后人《江西省科学技术志》记载:“葛玄及其侄孙葛洪先后踏足江西南城的麻姑山和樟树的阁皂山,致力于炼丹、采药,传医治病”。葛洪,本葛玄之学,传承葛氏道门及医门,在旴江流域10年修行炼丹、寻药觅方、整理道教理论及医药方术,所以旴江流域是他撰写《神仙传》《肘后备急方》《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服食方》《太清神仙服食经》《玉函煎方》《金匮要方》等著作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从其所撰《神仙传》收入了旴江南城麻姑山麻姑女事迹以及麻姑山和阁皂山存留的 “葛洪丹井”“葛洪炼丹室”“葛仙祠”等活动遗迹可以为证。正如《南城县志》记载:“境内的麻姑山……葛洪又来此山设炉炼丹,并整理、阐述道术与理论,将麻姑写入《神仙传》遗留后世。”葛氏医门在旴江流域的布道传医、采药制药、整理医药方术,不仅促进了旴江医学的发展,亦对我国医药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葛洪所撰《肘后备急方》中“治疟病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启发了我国药学家屠呦呦等创制出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高效抗疟新药,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由此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1~14]
3.4道医仁德,弘扬中医千百年道家们均以仁义为怀,广济民众。葛氏道门医门倡导“积善成功”视其为修行的关键所在,后世道家的内丹修炼将“积善成功”衍化成道教的“修德通真论”,提倡施医济困、广施仁德。东汉道医董奉,更是仁义天下,他在豫章、庐山仁德施医,“杏林”医风传千年。据《江西省宗教志》记载:董奉“赴豫章(今南昌)行医,久之,到庐山卜居……宣演道教,并时时为人治病,药到病除,极为见效。”董氏施医,不收诊费,种杏即可,竟得10万余株,郁然成林,遗留“杏林”佳话。受之影响,旴江仁医辈出,施医救众,千古流芳。可见,道医仁义道风医风影响中医药千百年。譬如,晋代南昌道医许逊,曾在旴江流域丰城河西施药济民及在四川旌阳以秘方救治瘟疫,活人甚众。唐代豫章道医崔隐士,以一丸药愈宪宗奇疾。宋代抚州招仙观道医全自明,以医传道,医术高超,拯民疾苦,为此丞相王安石特撰有《抚州招仙观记》赞颂其德艺双馨“因医兴观”。宋代临川席氏医门(席弘、席灵阳、席玄虚、席洞玄等)和明代南城名医余绍宁奉道行善,撰《金丹密旨》,制“万病无忧丸”“万应丸”布施于贫民。明代席氏医门(席肖轩、陈会、刘瑾等)以及金溪龚氏医门(龚信、龚廷贤、龚廷器、龚守国、龚守宁、龚懋升、龚懋官、龚安国、龚定国、龚秉赤等)皆以道教思想为特色,医术精湛,拯疾救困。龚廷贤曾在大梁治大疫,救人垂死,被尚书荐为太医院吏目,又治愈鲁王张妃臌胀被鲁王赞为“天下医之魁首”并赠以“医林状元”匾额。清代南城谢氏医门(谢士骏、谢职夫、谢星焕、谢甘澍等)更有董奉医德之遗风,每年自制时令成药“金不换正气丸”从端午至重阳布施于贫民,对无钱看病的贫苦患者一概不收酬金。可见,他们为后世敬仰的医德楷模,仁善门风代代相传。[6,18~20]
鉴于上述,旴江医学因方士修真炼丹而萌芽于先秦时期、因黄老修行施医而起源于秦代、因高道创教传医而兴起于汉晋。可见,旴江流域的医药起源较早,汉晋时期医疗活动已日臻发展。从2015年南昌新建区西汉崇尚道家的海昏侯墓出土了一盒保存比较完好之冬虫夏草,则可知旴江流域在西汉时期即开始使用名贵药材,医药应用甚为兴盛。[21]迄今,旴江流域仍沿袭西汉道医养生之习,如江中集团研制的由冬虫夏草为主之名贵中药保健制剂——参灵草口服液,因为能很好地缓解体力疲劳、增强免疫力而受到世人的青睐。医道相济,由于道教的弘法传医,旴江流域逐渐形成了以道医为主独具地域特色的旴江医学群体。正如盖建民指出:汉末至隋唐五代“这一时期道教医学得到蓬勃发展,道医队伍日益壮大,业已成为一支推动传统医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22]
参考文献
[1]谢强,周思平,黄冰林.旴江流域及旴江医学地域分布今考[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24(6):11~14
[2]谢强,黄冰林.旴江医学发展纪年[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25(3):15~23
[3]谢强,周思平.旴江医家医籍及地域分布略考[J].江西中医药,2013,44(3):3~6
[4]谢强,周思平.旴江医家医籍及地域分布略考(续一)[J].江西中医药,2013,44(4):3~8
[5]卢星,许智范,温乐平.江西通史·秦汉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216~224
[6]张国培,何明栋.江西宗教志 [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169,210,391,446
[7]陈中漳,罗长江.南昌市志(7)[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47~56,133~135,146~147
[8]王乔林,王健水.南昌名典(第二卷) [M].南昌:红星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168~171
[9]谢日新.新建县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555,624~626
[10]周春林.洞天福地麻姑山[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8
[11]章添元.南城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19~21,320,~321,337~338,345~349,355~358,370,385~394
[12]柳培元.清江县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7,19~24,186~196,201~205,450~452,497
[13]常世英.江西省科学技术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63,67,689~704,756
[14]周标.江西省卫生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7:5,264~268,273~278,282~285,380~ 405
[15]孙美桓.江西省医药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173,185
[16]孙国如,黄文鸿.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3~25,52,64~66,110,132~133,192,203
[17]孔令宏,韩松涛.江西道教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1:11,34,46~51
[18]徐克成,赵水泉.金溪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387~389,432~436,493~508
[19]抚州市志编篡委员会.抚州市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15,459~462,529~551,
[20]杨佐经.临川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535~538,661~678,689~705
[21]陈艳伟,吴秀娟.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惊世出土·发现:虫草应用史或前推[N].江南都市报,2015-11-07(A2)
[22]盖建民.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J].中国宗教,2002(3):50~52
(本文刊于《江西中医药》201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