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万华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南昌 330004)
摘要:《世医得效方》乃元代旴江医家危亦林所著,其中涉及的骨折内治法对于现代骨伤科临床治疗仍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对危氏对于骨折的脉候、组方用药基本特色、预后诊断等进行探讨,总结其特色与优势,以为现代骨伤科之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骨折;内治法
危亦林(1277~1347),元代著名骨伤科医家,字达斋,江西南丰人,承继家学,依按古方,经十载而成《世医得效方》,至正五年刊行于世,全书19卷,其中第18卷“正骨兼金镞科”在系统整理我国元代之前骨伤科成就外,首创“悬吊复位法”以治疗脊柱屈曲骨折,并丰富了伤科方药,见解独特,学术价值高。本研究以《世医得效方》卷第十八的内容为基础,探讨危氏骨折内治法。
1 骨折脉候
脉候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中医骨伤科也需要结合脉候进行诊断。危氏认为“正骨金疮,须看脉候”,脉有虚促、和缓、虚实、去来、疏密,需根据脉候辨证治疗。施治时,需结合患者的伤处与脉候做好施治,患者伤处较浅而命脉皮虚促时,需多加注意;若患者伤处深而命脉和缓,则不必多虑。脉候还分为“关脉”与“别脉”,当患者伤及致死位置时,关脉无而别脉洪大,亦难以医治。根据脉候,可观察转归与预后,并对药方适当加减治疗,当用完两件药后,脉仍无转动,则需停药重新诊治。骨折时的出血也可结合脉候判断病情吉凶。
2 骨折内治法之方药用法
2.1 重视麻醉与止痛用药 危氏还记录了草乌散用于正骨止痛,正骨前须先止痛才可继续施治,且需随患者体力、年龄与出血情况合理调节麻醉方法与麻药用量,结合麻醉情况逐渐加减药师,这与现代骨科的临床治疗程序及麻醉原则有很高的相似性[1]。此外,危氏还记录了3种止痛方药,乳香散可用于止跌打损伤后的疼痛,应痛丸可用于治疗骨折损伤后因血气所侵导致的手足疼痛,寻痛丸可用于止痛清主和行气活血,3种止痛药在伤科中作为外用药物能够发挥良好的止痛效果,其组方用药对于伤科外用止痛药物仍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2 药性偏温苦辛 《世医得效方》药性组合以温辛苦为主,药物归经以脾、心和肝经为主,温辛心、温辛肝、温辛脾、温苦脾与温苦肝五5种药性组合模式中《世医得效方》的骨折内治法用药的核心药性组合模式[2]。辛以发散、行气或润养,用以骨折内治可起到行气行血、活血化瘀之功效。苦以泻火、燥湿、通泄和下降,还可用以改善骨折后的郁而化热所引发的烦闷口渴等各种症状,如要治“消烦”的四圣散中即加入了牛膝、大黄两味苦味药,用以治疗伤重烦闷欲死者。温则可温经通络,能够治疗骨折损伤后导致的血不循经络运行引发的血瘀气滞[3]。
2.3 基本组方 二十五味方与清心药方是危氏记录的正骨金簇科通治方,二十五味方由25种活血化瘀的常用药组成,可用于治疗攧扑损伤、骨碎骨折、筋断刺痛,无论病情轻重,均可发挥功效。自然铜散即由二十五味方化裁而成,通治骨碎骨折。清心药方作为另一个基本方,加减服用,可用于治疗因外伤导致瘀血积于内里而引发的大小便不通、脏腑伤、肚肠伤破、伤浮肿不退、恶血污心不下、气触痛等症状,可起到去瘀血、行气行血之功效。危氏的正骨内治药物体现了很强的内科治疗辨证思想。危氏自创的自然铜散和外用活血散等药物,仍然是现代临床上习用的袪痛、水肿、去恶血、收疮口和止血的有效验方。
2.4 酒的药用 酒在现代临床医学中,仍然是治疗骨折的一种有效辅剂,危氏记载了多种酒在骨折内治中的使用方法,其中用以调服方剂或药丸是其主要用法,所涉及的酒的种类包括姜酒、葱酒、无灰酒、红曲、红酒、酒醋、温酒、热酒、好酒等,用法包括酒调、酒煮、酒煎、酒淬、酒服、酒调服、酒糊药末等,涉及26个方剂,或用以增强行气活血等功效,或用以增加麻醉或止痛效果,危氏将酒在骨折内治中的用法发挥到了很高的水平。
3 预后诊断
危氏提出在用药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功能康复情况、内治效果、外敷效果,从整体上观察患者的康复情况,以便于更为全面地对患者预后做出判
断,并用以指导组方用法。此外,危氏还首次提出“十不治症”,开创了骨伤科创伤预后诊断的先河,至今仍然是临床骨伤科预后诊断的有效启发[7]。
4 结语
危氏骨折内治与骨折外治、功能康复共同构成了危氏骨伤科治疗的系统方法,提出了早治疗、辨证治疗、结合并发症施治、结合转归预后改变组方用法等思想,从脉候、患者基本情况、症状及临床表现等情况出发,合理用药,与十不治症相结合,更便于施治时分辨轻重缓急,使可医治之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医治。危氏的这种辨证治疗、系统治疗方法、麻醉止痛的重视度、酒剂与自然铜的灵活使用等内治法,对于现代骨伤科的临床治疗仍然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卫东,温建民.中医骨伤科手术发展史略[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3(11):63-65.
[2]长青.危亦林《世医得效方》[J].江西中医药,1993,9(2):37.
[3]熊延熙,聂斌,黄勇进,等.危亦林骨折内治法的药性组合规律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中医方剂学术年会.2016:3-5.
(本文刊于《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8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