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旴江医家  旴江医著  建樟药帮  旴医成就  医案荟萃  旴江文化  他山之石  旴江论坛 
略论李梴针灸学术思想及其价值
2014-06-26 16:06  

刘 静  傅杰  李芳  周步高

【摘 要】 旴江名医李梴对针灸学术有着独特的见识,其针灸学术思想特点是取穴精简,远取为主;穴分主次,刺有先后;
手法重视补泻;按时选穴,流注开穴和灸养防病等,为后世的针灸学术指导起了更加广泛和重大的意义,对后世影响颇大。
【关键词】 李梴;针灸学术特点;运用价值
   旴江十大名医之一李梴晚年用 4 年的时间编撰写成了 《医学入门》一书,该书除了世人知晓的对医学初学者入门学习方法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外,对针灸学术有着独特的见识,其所著的《杂病穴法歌》和专论刺法补泻的《南丰李氏补泻》被明代著名的针灸学家杨继洲辑入《针灸大成》,并被沿用至今,为后世的针灸学术指导起了较为广泛和重大的意义。课题组通过收集李梴的相关专著及文献,探讨其针灸学术思想特点及其价值,为旴江医学针灸学术思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选穴精简,远取为主
   李梴治病选穴以精为要,认为:“百病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满身针者可恶。”在《杂病穴法歌》所载的 88 则治症取穴中,用 1~2 穴的有 70 余方,3~4 穴仅 10 余方,可见其用方之十分精简。如“一切风寒暑湿之邪,头痛发热外关起”,强调“只此一穴”“尸厥百会一穴美”等。并提出“治病要穴 90穴”,“治病奇穴 17 穴”,并对常用穴的主要作用和主治作了较为详细的述,为后世临床精简选穴,减去患者针刺痛苦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方基良[1]根据其“一针为率原则,独取太冲治疗肝火上逆之头痛目眩;独取承山治疗痔疮”等均取得良好疗效。再综观《杂病穴法歌》载述的 89 个病症,88 则配穴处方,用穴 81 个,其中属头面部胸腹的腧穴仅 7 个,不到1/10[2]。李梴在针灸治疗中主张精简选穴,多用特定穴,如下合穴、五输穴、八脉交会穴等,以四肢部位穴位为主,即按照经络理论充分发挥了腧穴的特定功效,又保障了针刺安全,对初学者更有指导意义。
2  穴分主次,刺有先后
   李梴除了选穴精简外,对选穴和刺穴的顺序也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他认为刺穴有主穴和应穴之分,“不病者为主,病者为应”,主张取穴即取经络之气,以未病部位为主,患病部位为次,采用“先下主针,后下应针,主针气已行,而针应针”的针刺方法。其旨在于先针健侧以激发经气,后刺患侧,以达行气血,通阴阳以荣于全身之效。如李滋平等[3]治疗急性痛症以疏散之法,远端穴位为主,局部疼痛部位为次,先刺远端主穴,行气活血,以气至病所,疼痛缓解后再刺局部穴位,临床效果良好。
3 手法丰富,开创先河
   针刺手法直接关系着针灸的疗效结果,李梴十分注重针刺手法。所用的针刺补泻手法,是结合迎随、捻转、呼吸等法组成的,其操作分男女、早晚、及阴阳经。故其针刺手法的特点主要为以下几方面:①重视阴阳、左右、上下、呼吸,开创多元迎随补泻法,注重“迎随”、“开阖”、“呼吸补泻”;②多用九阳、六阴之数,阐发九六数补泻;③重视押手的应用,运用“切、爪、弹、扪、动、推、通、摇”辅助手法加强针刺疗效;④重视“飞经走气,提倡龙、虎、龟、凤之法”,接通经气。⑤首创针灸汗吐下三法,其言“汗吐下法非有他,合谷内关阴交柞,并且详述了其具体的针刺手法,以及止汗、止吐、止泻避免损伤正气之法[4]。李梴的针刺手法内容丰富,运用巧妙,被杨继洲辑入《针灸大成》,并被沿用至今。
4 异穴补泻,上补下泻
   李梴将针刺补泻手法与腧穴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一组处方中的不同穴位,分别施以补或泻的手法,即一穴用补法,另一穴用泻法的“异穴分施补泻法”,使针灸辨证论治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从而也、提高了临床疗效。其在《杂病穴法歌》中总结的“又有一言真秘诀,上补下泻值千金”的心得。如治疗腰腿痛,“补腕骨,泻足三里”、“死胎阴交不可缓”、“大便虚秘补支沟”,泻足三里效可拟、“冷嗽只宜补合谷,三阴交泻即时住”等均体现了上补下泻的针刺特点,可避免患处下针时由于刺激量过重而出现的局部酸困现象。在针灸临床治疗中,上病下取者大多为头痛、齿痛、腹胀腹痛等偏实热病症,故李梴之取下而泻之的“上补下泻”手法是十分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
5  按时选穴,流注开穴
   李梴在《医学入门》中阐述“每日一身周流注六十六穴,每时周流五穴( 除六原穴过经)”的开穴方法。他把生物界与时间的关系看作是与疾病相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条件,认为“缓病心侠开阖”。同时,他通过自己的研究认为,子午流注“按日起时,循经寻穴,时上有穴,穴上有时,分明实落,不必数上衍数”,虽重视开阖,更注重子午流注,主张“宁守子午,而舍尔灵龟也。”以子午流注的开穴方法来取代灵龟、飞腾各法。他将徐凤《针灸大全》所载“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诀”中的一元开穴法,演绎发展为一种六元开穴的方法,其中一个为“主开穴”,其他五个是相合和相生的“客应穴”。
6  灸法捷要,注重补泻及调养
   《医学入门》中“捷要灸法”,即专门转载灸法治疗诸种病证的施灸部位和方法[5],提出灸 17 种“治病奇穴”治疗多种病症,强调灸法要重视调养,须“调护脾胃,并运“炼脐法”治病防病等,为后世灸疗治病提供的有效指导价值。李梴提出:“凡灸,预却热物,服滋肾药;及灸,选其要穴,不可太多,恐气血难当……素火盛者虽单灸气海,亦必灸三里泻火。”故他主张热病可灸,但注重补泻,选穴精简,拓展了灸法的临床应用。如赵氏[6]报道根据《医学入门》中:“热者灸之,可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以火发汗解表,透表泻热。”临床上有用吹灸法或熏灸法于大椎穴治疗风热感冒、预防流感等显效。
7  结 语
   李梴的针灸学术思想其针灸学术思想,源于何若愚及席弘针派,在师承庐陵欧阳氏的经验基础上,对窦默手指补泻的多种针法进行设释和改进,开创多元迎随补泻手法;其灸法是继承孙思邀的理论,结合民间方法而创。无论针法灸法以精简选穴为主,治疗方法及操作手法对后世有颇有影响,其学说如今仍值得我们重视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方基良.“一针为率”医案 3 则[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5):27
[2]徐春娟,陈荣,裴丽,等.明代医学家李梴及其医学入门的现代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 2012,28(6):87
[3]李滋平,张海龙.浅谈针灸治疗痛症等认为治疗急性痛症[J].新中医,2009,41(10):87-88
[4]赵正.汗、吐、下针刺手法剖析与临床应用[J].中医针炙,2005,24(5):301-302
[5]施茵,吴焕淦.针灸大成灸法辑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3):43-45
[6]赵中亭.论热证忌灸与热证可灸的文献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4):109-111

(本文刊于《中医临床研究》2013年24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