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梅1,隋华杰2,刘红宁1,刘端勇4
(江西中医药大学1生命科学院,江西南昌,330004;2 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04;4科技学院,江西南昌,330025)
摘要:赣鄱中医文化受江西省所处地理位置、地域环境的影响,其中医文化的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赣鄱中医文化格局逐步形成了“四医两帮一都”的中医药文化及产业格局,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欣欣向荣的赣鄱中医文化。
关键词:赣鄱中医;文化格局;地域特色
江西文化简称为赣文化,又称赣鄱文化,故而江西中医文化又可称为赣鄱中医文化,赣鄱文化古代受楚、越、吴及中原文化的影响而日益繁荣,并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席位,而赣鄱中医文化更是受到赣鄱文化的影响人才辈出,其形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1 赣鄱中医文化的地域环境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南岸,省境周边三面环山,中部丘陵、盆地相间,北临长江,内部回旋余地开阔,东与浙江、福建相邻、西与湖湘接壤、南与广东毗邻、北与湖北安徽相望,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南三角”三个经济区的省份,其沟通内外形成了颇具安全感的区位优势和地理格局[1]。古代江西曾经分属为越、吴、楚,其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地域环境孕育了浓郁地方特色的赣文化,一方面,赣文化受越文化、吴文化、楚文化以及后来中原文化的影响,既扬长避短,又融会贯通,形成了融兼容性、高尚性、务实性、开拓性为一体的赣文化[2]。另一方面,尽管江西水运丰富,但陆路闭塞,自然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物产丰富、少有战祸也造就赣文化的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保守性[3]。从江西地理环境来看,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森林覆
盖率高、气候温和,号称“鱼米之乡”,粮食产业自古到今都是江西省的支柱产业,其古时经济繁荣,人们生活安康,必然催生人们对医学的需求,促进江西中医文化的繁荣。
2 赣鄱中医的地域特色
从古到近代,从江西名医悬壶济世的地理位置及江西中药事业的发展来看,赣鄱中医文化存在明显的地域特色,其大多分布在旴江流域、赣中、鄱阳湖以及婺源等四大地域,形成了“四医两帮一都”的中医药文化及产业格局,即:四医:南康医学、赣中医学、旴江医学、婺源医学;两帮:樟树帮和建昌帮两大中药加工炮制和经营体系;一都:樟树药都。
四医之一的南康医学[4],南康是“江南康衢”的简称,包括今天的星子、永修、都昌等庐山南麓及鄱阳湖畔地区,在此行医的主要名医有:三国“建安三神医”之一的董奉,其病人建“杏林”以传佳话,后世西晋王伯辽、唐至五代十国的庐山法蕴和李云卿、波阳郭常等,宋代名医荟萃有崔嘉言及弟子刘开,徒孙严用和形成一个以脉学为中心的医学流派,以及李观民、洪遵、张松等都是久负医坛盛名的大家。南康医学的代表著作主要有崔嘉言《脉诀》,刘开《刘三点脉诀》、《伤寒直格》、《方脉举要》等,严用和《济生方》和《济生续方》,李观民《集效方》、洪遵《洪氏集验方》等等,这些著作均付梓刊印,影响甚大。观其在赣鄱中医文化中特色,主要是其为江西医学的最早发源,标志着以“杏林”为标志的医德医风形成,其次就是形成了一个以脉学为主的医学流派。
四医之二的旴江医学[4,5],旴江医学主要分布在旴江流域,即现在的抚河流域,包括广昌、黎川、南丰、南城、金溪、资溪、宜黄、崇仁、乐安、临川、进贤等十几个县市。这一医学群体号称“中国医家的荟萃之地”,其代表医家主要有:陈自明、危亦林、龚廷贤、龚居中、李梃、黄宫绣、谢星焕等等数以两百计的中医名家,著作达160余中,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旴江医学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号称“医林状元”的龚廷贤,其著有《种杏仙方》、《万病回春》、《济世全书》、《小儿推拿秘旨》、《鲁府禁方》、《寿世保元》、《本草炮制药性赋定衡》、《医学准绳》、《秘授眼科百效全书》、《复明眼方外科神验全书》、《痘疹辨疑全录》等,著作之多,前所未有,影响之大前所未及。以及席弘著《席横家针灸书》、《席弘赋》经后世创立席派针灸,伤科大家危亦林撰《世医得效良方》创“悬吊复位法”治脊椎脱位及用草乌散行骨科麻醉,热心中医普及和教育的李梃编写《医学入门》为初学者入门必学,善治“肺痨”龚居中著《红炉点雪》,黄宫绣《脉理求真》《本草求真》。旴江医学具有医家众多、著作丰厚,内外妇儿涉及领域广泛,多世代从医等特点,影响巨大,是赣鄱中医文化中一枝奇葩。
四医之三的赣中医学[4],即赣中流域,包括吉安、万安、清江等江西中部,代表医家主要有被文天祥赞为“儒医两全”的永丰邓仲霄著有《金匮歌》,宋元之大理评事李迅《集验背疽方》,而翰林杜本撰《敖氏伤寒金镜录》为我国最早的舌诊专著,庐陵赵铨著《春风堂集》、《石亭医案》《岐黄奥旨》、《太素脉诀》、《诸家医断》等书,县令聂尚恒撰有《活幼心法》、《奇效医述》、《医学汇函》、《痘科慈航》、《八十一难经图解》、《医学源流》。县令邓苑编写的《一草亭目科全书》为我国眼科名著,以及为袁世凯针愈头痛的黄石屏著有《针灸铨书》,这些医家往往都是先以儒为士,后成名医,说明其深受赣文化的影响。当然还有很多著作较少的名医,比如刘完素后人刘允中、吉水刘惠卿、龙泉蔡宗玉以及御赐“功并良相”的泰和钟朝佐都是一代名医。
四医之四的婺源医学[4],即婺源地区,该地区与安徽、浙江接壤,婺源医学受安徽“新安”医学的影响较大,婺源号称“诗书之乡”,名医甚多,自宋以来,著名医家百余位,论著上百余中,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如元明时期的程洛清、马肃、江志洪、吴文献、朱日晖等,清代张明征、王萌陵、江考卿、詹应城等都颇具盛名,后世影响较大者如程门雪、查龙父等均为婺源的骄傲。
“两帮一都”即“建昌帮”和“樟树帮”,是指两个主要从事中药材生产加工炮制和药材经销的两个地区性药帮。樟树帮的历史[6]可以追溯至东汉葛玄在樟树采药、制药、炼丹,其对药物药性疗效识别、鉴定、加工炮制等积累了经验,是樟树中药材加工炮制的创始人。其后大量学医悟道之人来此采药、学药、炼丹、制药,甚至种药,在宋代甚至专门设立官办药局出售药材,私人药铺药店大量出现,经樟树周转的药物越来越多,商家云集,药市繁荣,樟树遂发展成为药市,又称之为“药墟”、“药码头”,由于樟树药材选料上乘,品种齐全、炮制精良,有“药不过樟树不灵,药不到樟树不齐”之美称。为了提高竞争力樟树药商形成了以行、号、店、庄的独特经营方式、管理严密、人数众多的帮派,即樟树帮,其辐射范围广,影响力之大,适应力之强,几乎垄断东南各省药市,故而樟树号称“药都”,樟树帮位列中国三大药帮之一。而建昌帮其发源地在江西南城,起于有“我国中药化学制药创始人”之称的东晋时期葛洪,其在南城麻姑山制药炼丹,其著《肘后救卒方》详细记载了多种制剂的制作方法和药物解毒之法。宋代袁變编撰的《建昌军药局记》详细记载了建昌药业情况,说明宋代南城便设立官方药局,元代旴江医学兴起与建昌帮的发展相得益彰,互为补充。著名的医类方书《瑞竹堂经验方》显著地反映元代建昌药业的用药、制药的状况。明清时期建昌药业发展到鼎盛阶段,建昌药材加工讲究“工具、辅料、工艺独具本帮的传统风格,药材讲求形、色、气、味,毒性低,疗效高,作风讲究技术高、制药严,接人待物和气,经营以药店、药行、药栈为主体从事批发兼零售,且建昌地区药材丰富,近至南丰、黎川、广昌等,远至福建、汉口、上海、广州等,辐射港澳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乾隆年间形成正式的建昌帮[7]。
赣鄱中医,医,名医名家名著众多,并形成四大医学群;药,药材齐全加工炮制有特色,亦形成两大药帮和一药都,造就了集医学理论、临床实践、中药炮制、药材集散营销均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赣鄱中医文化。
参考文献:
[1] 方志远,孙莉莉. 地域文化与江西传统商业盛衰论[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40(1):52~61.
[2]莫明浩, 叶滢. 江西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8(6):554~557.。
[3] 王琦珍. 赣文化特点漫议. 赣文化[ 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7. 80-85.
[4] 刘晓庄, 秦小珑. 略述江西四大医学群体[J].江西中医药,1995; 26(3):2~4.
[5] 何晓晖, 傅淑清. 旴江医学形成因素的探讨[J].中华医史杂志,1998; 28(2):100~103.
[6] 龚千锋, 祝婧, 周道根. 樟树药帮的历史与特色[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19(4):27-28.
[7] 曹萍, 梅开丰, 褚小兰, 等. 江西建昌药帮的历史考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14(2):7-10.
(本文刊于《中医研究》201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