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旴江医家  旴江医著  建樟药帮  旴医成就  医案荟萃  旴江文化  他山之石  旴江论坛 
旴江医学的精气神
2014-06-26 14:22  

刘晓庄

摘要: 旴江流域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数以百计闻名于世的岐黄翘楚形成了屹立于杏林的医学群体。革故鼎新、仁爱慈助、博雅达观、道德教化的旴江文化固化成旴江医学的精魂,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旴江医家仁爱济世精究医药,博采众长治学严谨,善于运用“循理、循证、循病”的思维方法,使辨证论治理论在临床各科的运用得到进一步拓展,师古不泥,专而不偏,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发明,影响播及海内外。

关键词: 旴江医学; 文化背景; 理论特点; 学术思想

旴江,一个名称早见于经传的地方。1 500 年前的北魏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有如此明白的记载: “旴江即汝水,出于广昌之血木岭,西入赣江,北入鄱阳湖”。旴者,“日始出貌”。旭日初升,霞光满天,万木浴血,层林尽染,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血红翠绿的壮丽景象。

旴江,一条注定要书写历史的长河。它聚合山涧涓涓细流,汇集成汹涌澎湃的浩浩江水,奔腾于赣抚平原,浇灌着江西腹地的硕大粮仓。千百年来,旴江流淌在方圆数百里的辽阔沃野,哺养了两岸一代又一代聪明善良、勤劳勇敢的儿女,演绎出多少气贯长虹的传奇故事。

条条溪水聚拢而来,不择曲折挥洒而去。旴江流域那片钟灵毓秀的神奇土地,自古以来文风鼎盛,名人辈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竞相涌现。栩栩如生的文章如出水莲荷般的清新脱俗,活跃跳动的思想往往将所处的年代搅动得风生水起,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把旴江流域俨然铸就成“文化之邦”、“才子之乡”。

伴随着激烈的文化碰撞,催发出理性的格物致知,旴江流域兼容并蓄,风情荡漾,良医与良相摆在同等地位,习医和求道成为地方时尚。在历史上,旴江流域诞生了数以百计闻名于世的岐黄翘楚,形成了屹立于杏林的医学群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旴江医学以一种傲然的风范和浩然的正气,书写着中华传统医学的辉煌篇章,尽显出它那不朽的精魂、坚定的气质和光彩的神韵。

1  文化元素的精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蜿蜒不息的旴江碧水,滋润了沿江两岸“以诗书求闻达”的文化基因;旴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赋予了旴江医学浓厚的文化色彩。旴江文化固化而成的人文精魂,其生命力、影响力、感召力和穿透力,真实而又形式多样、持续而又深刻隽永。

1.1  革故鼎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革故鼎新、除旧布新,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精神动力。在旴江流域的历史上,总是有那么一些执着而又倔强的文化人物,一方面矢志不移维护正统,另一方面敢做敢为变法革新,被誉为“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王安石认为“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自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世界万物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新故相除”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他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气概,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追求革故鼎新、务实有为,毅然推行了一场包括机构、税赋、军队、科举等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变法运动,虽遭到了百般诋毁,但对于挽救宋朝一时的社会政治危机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际上,在王安石之前,建昌李觏已为变法作了哲学理论上的准备。李觏文章风清骨峻,负有盛名,因科举受挫, 20 岁以后在家办学,开设讲堂,慕名求学者甚众,人们把他尊称为“盱江先生”,授课的场所叫做“盱江书院”,撰写的著作名为《盱江文集》,堪“为盱江一时儒宗”。李觏具有进步的社会历史观,说文立论,大胆创新,在哲学上持“气一元论”观点,认为主观来自客观,事物矛盾普遍存在,反对虚伪道德观念。他在哲学上的观点和政治上的革新思想,不拘一格,独树一帜,留下的诸多“愤吊世故,警宪邦国”政论,“皆从大处起议论”,开创宋代哲学学派之先河,其著作有“医国之书”的美称。

1.2 仁爱慈助  以爱己之心而爱人,因民之疾苦而不安,这是仁慈者的宽广胸怀。勤政爱民的风尚,在旴江的历史长河中淌流不息,踏上这方土地,至今仍能听到许多真挚感人的爱民故事。

南丰曾巩调任洪州,适逢江西瘟疫流行,命令各县镇都要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并分派医生给百姓治病疗伤,表现了情系民生的情操,闪耀着民本、仁政思想的光辉。

无独有偶,王安石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疾苦,提出“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任舒州通判时,遇大旱之年,农民无法耕种,求雨而不可得,他爱民心切,急盼甘霖,写道“行看野气来方涌,卧听秋声落竟悭”,为百姓生产生活而产生的焦急心情溢于言表,给旴江医学的形成与崛起产生了深刻影响。

明末时期的“临川才子”祝徽一生风仪自励,育才助学,安贫乐道,自珍自爱,步入仕途以后,仍朴实谦恭,平易近人,自奉甚俭,将自己节余俸银八千两悉数交给国库,嘱咐用作济困救灾或佐军需急用。

李穆堂一生清白,效国为民,祸福不动心,生死置度外,雍正四年三月到京就任,适逢大水,民多死亡,他根据州、县要求,果断下令各地打开粮仓,救济灾民,然后上书朝廷,为自己擅自开仓出谷请罪,朝廷对其行为免予处分。

纪慎斋学富五车而甘守清贫,中年赴任四川什邡知县,有人对他说: “什邡县民性强悍,宜示之以威。”他回答: “如果无德可怀,专示以威,于民何益?”为官注重德行,任职十余年,大力立乡规、兴教育、树民风、减徭役、抑恶霸、息争讼等,境内大治,百姓安宁,政绩闻名遐迩。

1.3  博雅达观  “博雅”是一种做人的态度,“达观”是一种处世的方法。博雅达观的基础是品行端正、敦厚诚信,前提是学识渊博、善于思辨。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14 岁参加进士考试,发现试卷是自己刚刚练习过的内容,便请求换题,宋真宗龙颜大悦,赐予“同进士出身”; 任职期间,天下太平,京城官员经常游玩饮宴,他因无钱玩乐,于是整日闭门读书,并如实告诉大家自己出身家境贫寒,赢得真宗和群臣信任,提升他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落雁归,韶华不再,晏殊将人生道德的理性思考融入到一些诗句当中,宣扬生命意识的哲学意义。人的生命是一种时间观念,时光流逝,人生苦短,生老病死已,霞飞夕阳落,世界上的一切都处于周而复始的兴衰变化之中。因此,人们应该培育一种通达玲珑的处世心态和人生观,用笑容去改变世界,而不是让这个世界改变自己的笑容。晏殊的诗句蕴含了人类永恒而无可奈何的悲壮,表现了在平淡中享受人生的特殊韵味。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强而不争,透露出圆融旷达的思想水准和道德境界。

元代崇仁吴澄学术渊源于程朱理学,终生治经,孜孜不倦,年轻时校订“五经”,中年“采拾群言”,“以己意论断”,再“条加记叙”,并努力探索朱熹研究五经“未尽之意”,从不偏执一家,反对持门户之见,直至晚年方才修成《五经纂言》。他“研经籍之微,玩天人之妙”,提倡为学应以尊德性为本,极力畅明道德真旨,在元代理学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1. 4  道德教化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教化的作用,莫过于转化人的心灵,形成健全的人格,懂得做人所必须遵循的道义。名医危亦林的祖先危全讽是个文功武治的帅才,十分注重发展教育事业,唐末时曾任抚州剌史,他设立文庙,兴办儒学,设置文学、助教官职,带动各县承传诗书。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孕育和长期的文化积淀,终于出现了宋代以后旴江流域人文荟萃、名贤不穷的空前盛况。

曾巩“世代为儒”,赞同“仁义礼智信”观点,认为一个人道德修养的终极目的是“修齐治平”,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代表作《墨池记》和《拟岘台记》,以儒家思想为主旨,积极推行道德教化,具有震撼心灵的魅力。

金溪陆九渊提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的哲学命题,“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天理、人理、物理在我心中,只有发现心中的良知良能,才能成为堂堂正正的人。选贤任能,主辅佐使,不以科场得失为目标,而以“义利之辨”为标准,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的“四君子汤”。他的治人、治学和治国的态度,至今不失其积极意义。

汤显祖是一代戏剧大师,有主见,有特识,秉承“天下之生皆当贵重”的人生至理,认识生命的重要性而化其轻生之俗,宣传“君子学道则爱人”的主张,联合创办“贵生书院”,将教民知书识礼的十二要素审问、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分别命名为书院的12 间教室,对当时社会教化起了很大作用。

2  临床理论的气质

飞越“八千里路云和月”,拂净“三十功名尘与土”,回望旴江医学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在旴江地域文化的熏染之下,一个个百折不屈、聪明睿达的医学人物,一部部承载厚重、内容丰富的医学典籍,不仅透射出一束束人文精神的光辉,而且展现出临床理论的磅礴气势和清峻气质。

2.1  仁人、仁心、仁术  斗转星移,医术乃“仁义之术”的道理却是亘古不移。“仁,即天之理、生之源,通物我于无间也。”医生为生命所系,是道义与仁义的守护者。在心灵上以尊重生命为根本,在行动上以救人活命为准则,在道德情怀上以“仁人”、“仁心”、“仁术”为恪守的定律,这是医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崇高追求。

唐代孙思邈曾在“大医精诚”中说: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一心赴救,视病犹亲”。仁者爱人,以人为本,均付诸旴江医家的临床实践之中。他们术德兼修、视病犹亲,“一视同仁,贵义贱利”,仁心仁术、感同身受,把治病救人当作自己人生最大的幸事,因而深受老百姓的爱戴。

明代李梴认为治病救人乃医家本分,不可过取重索,“欺则良知日以蔽塞,而医道终失。不欺则良知日益发扬,而医道日昌”,如病家赤贫,则一毫不取,对屡治屡验之方,须公之于众,使更多的患者受益。龚延贤总结《医家十要》,开宗明义提出医家要“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特别主张“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慈善之举远近闻名。清代谢星焕治病救人,崇尚医德,在南城、金溪一带行医40 余年,对因疾求诊者,不论路途远近、月黑风高,从不推辞,总是捧出一颗充满仁爱的心。他家兼营药铺,店铺后设有制药作坊,每年从端午至重阳都要自制时令成药“金不换正气丸”布施于人,对无钱看病买药的贫苦患者,则一概不计酬金,受益者不计其数。

2. 2  立德、立功、立言  历代旴江医学家们谨记医圣张仲景当年发出的警世之语: “哀乎! 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侚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极为重视在职业品行上立德、立功、立言,诚如清代叶天士所述: “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 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 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

在旴江医学家的身上具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那就是通晓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而后方能视人犹己。他们不恋荣势,只为在医学上建功立业、留言垂名。南宋医家陈自明“留神医药,精究方术”,看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倍受疾病折磨,于是摒弃“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的陈年陋习,甘愿做一名为人们所不屑的“带下医”,救妇人无以计数,终成一代妇科良医。

由于旴江流域崇文尚德尊医的民风,极大地促进了有识之士投身于习医之列,涌现出了许多著名医家及其著作。著名的有《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世医得效方》《古今医鉴》《万病回春》《寿世保元》《医学入门》《红炉点雪》《本草求真》《得心集》《针灸聚英》等,哪一书不是“字字珠玑”、哪一方不是“立起沉疴”、哪一言不是“阐发蕴奥”?

仰望长空,群星璀璨。一长串儿的医学人物、医学著作,数以千计的医学良方、医学案例,无不闪烁着“立德、立功、立言”的光辉。大德所至,如金子闪光; 大功昭然,若冰清玉洁。

2.3  求真、求精、求实  医生责任重大,“性命判于呼吸,祸福决自指端”,如果猜摸尝试,便会贻误生灵,故“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旴江医学家们深知医道的“至真、至精、至深、至微、至实”之难,他们精求医理,博采众长,在临床实践中不断追求“求真、求精、求实”的完美结合,从来不敢浅尝辄止。

陈自明胆大心细,智圆行方,拥有娴熟的医学理论知识和高超的临床诊治技术,对于“妇人阴挺下脱”,他认为“或因胞络损伤,或因子脏虚冷,或因分娩用力所致”,根据“陷者举之”的中医理论,用补中益气汤补气升提,治子宫脱垂每能获效; 他化裁的三“夺命”方,紧扣妇人产后气机逆乱、血行不畅为关键,立法以破血活血为着眼点,剂型、组成、用法、主治不尽相同,曾夺回多少产后妇人濒临死亡的性命,堪称为“求真、求精、求实”的典范。

黄宫绣在医学上一生“求真”,虽身为宫廷御医,但始终不敢懈怠,对宫廷珍藏的各种医学专著以及秘方、验方,无不潜心钻研,凡有“一义未明确,一意未达,无不搜剔靡尽,牵引混杂,概为删除”,断不敢随声附和,“每从实处追求,既不泥古薄今,复不厚今而废古,惟求理与病符,药与病对”,主张诊断必先明脉理,治病必先识药性。他治学严谨,探求真理,根据经典医籍理论,参与历代名医学说,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写成的著作概以“求真”冠名,如《脉理求真》《本草求真》《医案求真》《医学求真》等等。这些“求真”之作刊行于世,一代又一代影响着医界春秋。

2.4 循理、循证、循病  《荀子》的“义者循理”,表达的是世间处事要遵循规律、明白道理。自曾巩阐述“既圣矣,则无思也,其至者,循理而已”之说以后,“循理”便在旴江流域的文化沃土中深深地扎下了根,由此衍生的“循证、循病”中医方法论,也在旴江医学中萌发出新的生机。

人与自然及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发生变化导致的结果,内因外因、局部整体,互为关联,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中医的这种朴素的认识富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北宋时期“明道先生”程颢开创理学,创建“明道书院”,陈自明在此任职时达数年,由于潜移默化,深受理学熏陶。他按照“循理”之说,对于外科疮疡、痈疽等一类体表局部性疾病,不局限于“外”,而是依循中医的整体观念,根据“辨证施治”原理,追根溯源,辨证辨病相结合,进行合乎脏腑系统的“整体疗法”,主张通方活用,对于“世人常用有效”的通方,“亦不可刻舟求剑,按图索骥”。由“循理”而至“循证、循病”,以“外内之道”提出“外病内治”的理论见解,这是陈自明对外科治疗学说的一大突破。

李梴常以儒理释医理,医易相通,他说: “学者不深入‘易’,则于死生之故不达,利济人物,终无把握”,故用歌赋形式,由浅入深,证病相合,将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针灸大师席弘善于“审穴”,通过望穴位的形态变化,问穴位的异常感觉,切穴位的酸胀麻痛,而迎随病症逆顺或补或泻等等。旴江医学家善于运用“循理、循证、循病”的思维方法,使辨证论治理论在临床各科的运用得到进一步拓展,为促进中医学科的不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3  学术思想的神韵

在旴江流域,多少年来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暮春三月,李觏与曾巩等门生同舟共游旴江,两岸风光旖旎,李觏提议以行船为题对联,得到大家响应。李觏手指船橹说了上联: “两橹并摇,好似双刀分绿水”。曾巩躬身施礼,从容回答下联: “孤桅独立,犹如一笔扫青天。”好一个“双刀分绿水,一笔扫青天”! 那雄伟的气魄和神韵,正是旴江医学学术成就的生动写照。

3. 1 “总把新桃换旧符”  师古不泥,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发明创造,这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也是旴江文化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在旴江医学的典籍中,每言每句,字里行间,既保留了老祖宗的东西,又几乎都能有新的发现。不固步自封,不随波逐流,为拯救黎民疾苦,在实践中汲取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坚持学术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这是旴江医学难能可贵的治学品格。

王安石不是职业医生,却“某自诸子百家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他通晓医学,对医学教育采取了系列的改革措施,以“上中下三舍法”改革太医局,规定脉科、针科、疡科每科学生必须学习其它相关的学科知识,令医学生轮流为太学、律学、武学的学生和各营将士治病,记录治疗经过和结果,到年终对实际医疗技术训练情况进行考评。竞争筛选、临床操练、奖优罚劣,这项严格的医学教育改革措施,促进了中国医学的发展。

陈自明的“催生丹”,用兔脑髓辅以芳香之药行气止痛、通经催生,直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医药学家才发现动物脑髓中所含的脑神经垂体催产素具有催生的功用。催生丹,它不仅催生了人的新生命,也催生了医学科学的新成果。危亦林发明“草乌散”,运用曼陀罗花进行骨伤科手术前全身性麻醉,比日本外科医生华冈青州用曼陀罗花作为手术麻醉药早了整整460 年,达到了同一时代世界医学的巅峰; 他首创的“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也比英国医生达维斯早了600 多年,代表了当时中国伤外科的世界水平。

3.2 “姹紫嫣红春满园”  旴江医学作为一个地方医学流派,既有一家之言,对某一专科类疾病的证、理、法、方进行深入研究,又能全面阐述,涉猎的内容几乎包括临床各科及其疑难杂病。许多医家以其杰出的学科特长和专科著作驰名中外,因为对多学科领域的独到见解和学术建树而光照千秋。内外妇儿、无科不备,专才通才、无才没有,百花盛开、百舸争流,蔚然形成旴江医学的一大景致。

让我们以快速的镜头,摄取旴江医学绚丽多彩、气象万千的三两个画面片段而观全貌: 旴江流域南城境内“建昌帮”,具有精湛的传统炮制技术,擅长饮片制作,炮制方法考究,以“形、色、气、味”俱全为特征,是中国南方古药帮和中药炮制的重要流派之一,为旴江医学扬名中外奠定了治疗基础。痨瘵( 肺结核) 为古代难治之症,龚居中在《红炉点雪》紧扣肺肾阴亏、心肝火炽的病因病机,以滋肾清肺、柔肝降火为主治原则医治痨瘵,恰“如红炉点雪,乐不可言”,疗效立时显现。李梴从医学的角度,把心分成解剖意义和功能意义的心,“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 命门为相火之脏,寄于右肾又与左肾相配,上至于心,下至于膀胱、子宫,主持人体的元气、藏精和生殖,为当时的中医脏腑实体解剖学说赋予了全新的内容。

综观旴江医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遍青山啼红了杜鹃”。各家学说交相辉映,专而不偏全而不滥; 特色鲜明精彩组合,万紫千红争奇斗艳。这,大概就是旴江医学之所以能够长久绽放在杏林园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3.3 “也学松筠耐岁寒”  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旴江医学家们一直保持着文化士人的正直品格,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坚韧不拔,冲寒而发,虚心而不盲从,恭让而不媚俗,正如李觏笔下所描绘的“雪中梅花”:“宁知姑射冰肌侣,也学松筠耐岁寒”。那种彰显人格力量的风骨和气质渗透在他们的医学实践之中。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旴江医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许多医家先习举子业,饱读诗书,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此后抛却功名利禄,献身医学事业,终生悬壶济世。由于先儒后医,通晓各家,擅长博采众长,能够深究医理,推陈出新,加上长期的临床实践磨练,使得他们的医学理论和医疗经验,经得起岁月风雨的侵蚀以及临床实践的检验。龚廷贤早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救人无数,“良医济世,功与良相等”,因治愈鲁王妃重病,获得“医林状元”称号,被誉为“回春国手”、“天下医之魁首”,成为我国唯一获得如此殊荣的临床医生,其著书立说,流传后世,医名长年不衰。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综观旴江著名医家,大都是天资颖慧、幼诵经典、家学渊源、世代业医。如南城谢星焕,三世为医,治崇李东垣、喻嘉言之学,施治数十年,他以“下笔虽完宜复想,用心已到莫多疑”为座右铭,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对危重病不惧,对疑难病不惑。道光十一年,南城饥荒致时疫大作,诸医专事发表攻里,病人久治不愈,而他认为“荒年肠胃气虚,何堪攻伐,宜于温补托邪。”当机立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对虚人采用“温补托邪”治疗大法,于“寒凉攻邪”之外另辟了一条蹊径。

3.4 “笑将风月上扁舟”  旴江医学伴随着旴江文化,气势雄浑而又不温不火,以开阔的胸怀、开放的目光,豪迈地走出赣鄱大地,在广袤的世界传播思想、开创业绩,犹如那一江春水,跌宕起伏,汹涌向前,在朵朵浪花的追逐中,“笑将风月上扁舟”,奔流和汇融于无际的大海。

陈自明发现历代医书对于妇产科的记载,“纲领散漫而无统,节目详略而未备”,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成了《妇人大全良方》一书,使妇科临证“经、带、胎、产、杂”的论述自成体系; 他针砭时弊,一改传统习俗,主张晚婚晚育,提出“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如此方能“孕而育,育而子坚壮强寿”,大力阐扬优生优育思想; 在外科方面,他对体虚不能受攻的背疽患者采用针刺放血治疗,“肿痛顿退,背重顿去”,获得显效。在当时来说,这都是一些非常了不起的认识。

旴江医学独具灵性,还在于它能使历史积淀下来的中医文化,跨越地域,超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同。《世医得效方》因其“载古方甚多,皆可以资考据”,数百年来一直被医家推崇,在国外也有相当影响,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元刻本一部,朝鲜也有重刊本行于世; 《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从理论上分析病理、症状和治法,并附有方剂及药性歌诀, 17 世纪中叶,著作流传日本,当作教科用书; 《医学入门》“论其要,括其词,发其隐而类编之”,内容全面,简明实用,为中医入门者所推崇,传至越南等地,成为习医者的必读之书。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在巍峨璀璨的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殿堂中,“文化”的精灵总是轻轻地而来、轻轻地而去,轻轻地叩击着人们的心灵。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始终与中华文明的脚步如影随行,以芬芳的药物清香和精巧的针推手法,恪尽职守地服务于人类的身体健康。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为传统的中医药驾上现代的翅膀、从故土飞往世界增添了一股强劲的动力。旴江医学曾经创造了历史的辉煌,而历史昭示着现实,在伟大的改革时代,我们应该有理由比祖辈们做得更好,飞得更高更远,翱翔在蔚蓝的天空,迎接新一轮太阳。

曾巩无限深情地吟诗赞美春风春雨后的大自然生机: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看今天,充满着岐黄精华、飞扬着凌云气魄、洋溢着仁爱神采的旴江医学,正沐浴着春天的阳光雨露,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婀娜多姿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并将继续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

(本文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