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键 牛淑平
摘要:区域特色明显的新安医学,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它不仅具有典型的文化表现形式,更是一个处在不断创新发展中的传统知识体系。
关键词:新安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医学流派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得以世代传承的重要载体。唤醒民众的保护意识至关重要。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优秀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民族自信和凝聚力的深远意义。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简称申遗)是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此基础上首先整理出一批最能符合目前世遗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的主要申遗项目,争取申遗的成功率是当前申遗的基础工作。
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的条件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析上述定义可见,特色性、传承性、创新性、认同性等应是构成申遗项目内容的基本要素。结合新安医学的实际内容,总结新安医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有如下几方面:
一、特定的区域认同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扎根、生长、发展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是其作为遗产的整体价值所在。中国区域文化的一个共性是“隔山不隔水”,崇山峻岭的围阻,促成区域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而江水的流动性,又给区域文化带来活力和发展的空间。新安区域文化很具有典型性。它依傍新安江水,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为生活栖息地,以“天下第一山”黄山为依托背景,从东晋(公元280年)一直流传至今。作为一个区域特色明显的医学现象,其形成决不是一种偶然,而是诸多因素催化作用的共同体。
1.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新安地处皖南山区,位于东南一隅。历史上不是战略要地,很少发生战乱。晋宋两次南渡及唐末避黄巢之乱,中原人入迁的文化开发,以及南宋迁都临安,新安成了近畿之地。人民的安居乐业,有利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新安医学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2.强大的徽商经济基础徽商是新安历史全面高度发展的支点,“徽商”的繁荣,为新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新安医学名家多数都在经济活跃的县城附近和鱼米之乡。同时,徽商散布全国各地,对于促进医学交流,吸取众人之长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徽商贾而好儒的价值取向,导致徽商重视对文化的全面投入。许多新安医学著作的出版,更与商人的资助分不开,可以说,新安医学是伴随着经济的兴盛而繁荣。
3.深厚的文化底蕴新安地区自唐宋以来,郡邑普设学校,文学遂兴“,徽墨”“、歙砚”驰名于时,中原地区一些官员和文人学士相继移居新安,对新安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程朱理学”流风所及,使新安学风为之一振。许多文人学士都“耻于深信,笃于深求,长于考据”,因而英才辈出,成为文化之邦,并有“东南邹鲁”之称。尤以明清时代,书院林立,文社成群,受这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新安医家大量涌现。不少文人学士“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因此,在新安医家中,“以儒通医”者占有相当的比例。
4.天然的地理环境黄山脚下的新安地区,山水幽奇,雨量充沛,气候温和,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蕴藏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大宗药材400余种,地道药材和珍稀品种有60余种,成为新安医学发展的有利条件。因而许多新安医家都对药物进行了研究,编撰了54部本草专著。其研究领域涉及药性研究、药物临床应用、药物采集、加工、炮制、本草文献、食物本草、药物配伍、本草简要歌诀等。
因此说,新安是个得天独厚的地方,其不完全由于地理环境,还在于它深厚的文化积淀;地理的优势是得于天,文化的优势是得于人,天人合一形成了独特的徽州区域历史文化。而且徽州文化是多元的,门类齐全,从古到今,一脉相承,显示了历史上的徽州未曾有过的深厚的综合实力。2001年江泽民考察黄山时,曾用5个英文字母对徽文化做了高度的概括“:C、B、M、E、A,徽州五要素。”,即徽州文化的五个特色鲜明的组成部分:徽文化、徽商、新安医学、徽州教育、徽派建筑。
二、突出的文化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包括若干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公约》)依托黄山的地理环境优势以及厚重的徽文化底蕴,新安医学作为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徽学的兴旺发达而有过辉煌的历史,明清时呈鼎盛状态。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新安医学有突出的文化表现形式。
1.家族世医据文献记载,自宋元到清末,新安一带产生的医家达901人,其中在医学史上有影响的医学家668人。明清两代为医学鼎盛时期,其中明代医家153人,清代医家452人,故有中医人才“硅谷”之称。其中大多是以家族世家群体存在,据不完全统计,从北宋以来,世医家传三代以上至十五代乃至三十代的共有52家。如:
北宋歙县名医张扩之首传于弟张挥,再传于侄孙张杲,历经三代,约130年,成为新安第一名医世家。歙县黄孝通于南宋孝宗时(1163-1189)御赐“医博”,传于十四世孙黄鼎铉,十七世孙黄予石,历经二十五世,代不乏人,成为新安医史上世传最久的妇科世家。
西园郑氏喉科、南园郑氏喉科、新安王氏内科、歙县张一贴世医、吴山铺程氏伤科、休宁舟山唐氏内科、默林江氏妇科、蜀口曹氏外科等都以医术世代相传,学验日丰,名声益噪,经久不衰,成为新安中医学术兴旺的一个重要标志。新安医学正是得益于家族世医而传承发展。
2.古典文献据《新安医籍考》记载,产生或成名于新安地区的医家共编撰中医学术著作800余部:医经类107种、伤寒类70种、诊法类40种、本草类54种、针灸类22种、内科类210种、外科类15种、妇科类24种、儿科类84种、五官科类30种、医案医话类77种、养生类15种、丛书类37种。
值得提出的是:宋代张杲《医说》是我国最早的医史研究专著;明代吴昆《医方考》是第一部医方注释专著;明代江瓘《名医类案》是第一部医案专著;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首倡“错简论”,开创伤寒流派之先河;清代郑梅涧《重楼玉钥》是医学史上最有影响的喉科学专著;明代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清代程杏轩《医述》等著作均成为医学史上最有影响的医学全书之一。新安医学的文化价值正是体现在它实用的、不断创新的、至今仍在造福于人类的知识体系中,新安古典医学文献则是这些知识体系的载体。
3.经营模式新安医学随着徽商的崛起,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其医家几乎遍及全国各地。这些商人子弟的医家在全国各地行医兼办药店。已知最早经营中药的药店是宋“陆氏保和堂”。明代较著名药店有徐春圃家族“徐保元堂”、汪一龙“正田药店”、洪基“胞与堂”,以及“叶开泰”药店等,这时期新安药店处在初期发展阶段,药店多为医家开设,重视名方秘方收集,为以后中药走向企业化以及清代徽商经营药店提供了先例。清代最著名的是“胡庆余堂”药店,清末胡光墉在杭州创设,是历史上新安最大的药店,它的产生标志新安人经营中药达到了鼎盛,对后世新安药店发展起到一定影响。至民国虽然徽商退出历史舞台,但徽商经营的药店相当一部分延续下来。如屯溪“同德仁”药店建于同治二年(1863),至民国元年职工由原来12人发展到百余人,至今存在。历史上新安药店是集医疗、药材加工、成药制作与药品经营一体的行业,这些药店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不断扩大规模,其生产经营药品的经验非常有价值。
三、不断创新的传统知识体系
“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新安医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地域医学,涉及经典考据、伤寒学说、温病学说、方剂学、本草学、针灸推拿、临床特色专科、医学教育等中医传统理论体系,而新安地区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又赋于了新安医学特殊的内涵,如表现在地理上的山区医学特性、文化上的家族链医学特性、学术上的地方流派特征等不同于其他区域医学的地方性特色。
所有的非物质文化形式都是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联系在一起的,构成文化综合体,并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迁而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发展。新安医学体系的发展正是如此,如:
方有执与“伤寒流派”方有执为明代新安名医。歙县人,著《伤寒论条辨》影响深远。在其“错简重订”说的影响下,江南地区掀起了百花齐放的学术争鸣,形成以方有执等“错简重订”派、张志聪等的“维护旧论”派及柯琴等的“辨证论治”派三足鼎立之势。
汪机与“培元固本派”汪机为明代新安名医。系温补培元派核心人物,新安休宁人,再传弟子孙一奎也是新安名医。以二人为核心的一大批新安医家群体成为温补培元派的中坚力量,发展成新安“固本培元派”。其“营卫论”“参芪说”等学说思想对后来浙东的张景岳和江苏的李中梓有着很大的影响。
江瓘与“名医类案”江瓘为明代新安名医。歙县人,明嘉靖秀才,曾得呕血证,于是专攻医学,广搜博采古今名医证治验案,反复批阅,择著录之,凡二十余年,撰成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清代浙江杭州名医魏之琇,继其事业,编《续名医类案》,对明以后的医案资料进行了补充,使其内容更加丰富。
戴震与“经典校诂派”戴震为清代新安名人。皖派朴学核心代表人物,戴震是江永的学生。乾嘉时期皖派朴学鼎盛,考据对象从儒家经书扩展到医学、农学、历算等科技典籍。向医学文献的渗透,很自然地形成了一条皖派朴学影响下医学考证流派学术链,代表人物段玉裁、王念孙、胡澍、江有诰、俞樾、许承尧、俞正燮、汪宗沂、于鬯、章太炎等皆为江南名人。
王仲奇与“新安王氏医学”王仲奇为近代江南四大名医之一,为新安王氏家族世医第四代传人。“王氏医学”创始人程有功是清嘉庆、道光年间歙县人,王履中受业于程有功,传术于子王士恕,传孙王谟,世居歙县王家宅行医,王谟后迁居歙县富堨,登门求医者甚多。王谟次子王金杰(字仲奇)年轻时即以擅治感症和蛊胀等大疾而名噪乡里,1923年由徽州迁杭州,同年秋复迁上海,名扬徽州、上海一带,他的名字被收入《海上名人传》,是新安医家的杰出代表。
程门雪与“中医教育”程门雪是我国著名近现代中医临床家和教育家,上海中医学院首任院长。徽州婺源人,早年师承于新安名医汪莲石,后从师名医丁甘仁,师古不泥,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和风格。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注重的是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是活的重要文化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根据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传统知识的定义是“:传统知识是基于传统创造、发展与应用的知识,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连续性等特征,是已经形成的智力成果。”中医药知识体系完全具备这些特征。
也就是说,当前文化传统中最值得保护的应该是那些具有知识性、创新性且仍在造福于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安医学文化的存在具有突出的时代意义。就安徽省来说,经过二十多年的酝酿和发展,新安医学研究已初步形成了一支队伍,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推出了一批成果。进入新世纪,中药产业现代化已成为重点的战略目标。新安医学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可开发的领域,研究与开发新安医学正适逢其时,应该成为中医药事业和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可以相信,新安医学的研究与发展,一定会对安徽乃至全国的中医药事业和医药产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整理、发掘新安医学的精粹,可以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服务医药产业。
另一方面,从文化学角度看,新安医学可以使“徽州文化”这一传统优秀文化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并在新世纪不断展示这些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就全国范围来说“,徽学”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新安医学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优秀代表。新安医学不断被人们所认识,将进一步丰富人们对“徽州文化”、对“新安医学”内涵的理解,从而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健康事业,发展医药产业起积极影响。
从世界范围来看,与“徽学”一样,新安医学也将会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走出国门,不断地使世界各国学者认识到,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宝库中,还包含着新安医学这一瑰宝。
来源:安徽中医药大学新安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