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旴江医家  旴江医著  建樟药帮  旴医成就  医案荟萃  旴江文化  他山之石  旴江论坛 
谢强醍醐灌顶针灸法治疗耳鼻咽喉虚火证案
2014-06-27 15:53  

案例

   例1:患者,男,54岁,干部。初诊时间:2011年8月27日。
  主诉:持续双侧耳鸣1年。
  现病史:于1年前因长期熬夜工作后出现持续双耳蝉鸣,听力无明显下降,1年来求治于多家医院未效。现症:头晕,耳鸣如蝉,持续不断,双目干涩,腰膝酸软,烦热盗汗,失眠多梦,大便稍结,小便尚可,舌质红、少苔,脉细略数。耳鼻喉科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电测听检查示神经性耳鸣。
   中医诊断:耳鸣,辨证为肝肾阴虚,虚火上扰。
   西医诊断:神经性耳鸣(双耳)。
   治法:交通任督、升津降火、清养耳窍。
   处方:采取醍醐灌顶针灸法,针刺廉泉、天突、气海、中脘、百会、大椎、听宫、翳风穴,艾灸涌泉穴。隔日1次。
   2诊(2011年9月9日):诉针灸后耳鸣明显好转,已无持续性耳鸣,头晕、双目干涩、腰膝酸软、烦热盗汗、失眠多梦等症状明显减轻,小便可,大便调,舌淡红、苔薄,脉细。患者病症好转,但肝肾之阴津仍不足,遂继续依上法针灸治疗。
   3诊(2011年9月22日):诉耳鸣大减,偶有耳鸣,双目干涩、腰膝酸软、烦热盗汗、失眠多梦等症状已消失,舌淡红、苔薄,脉细。患者诸症虽除,但肝肾之阴待复,遂拟知柏地黄汤加减以善其后。


   例2:患者,男,43岁,个体户。初诊时间:2011年11月7日。
  现病史:左鼻孔反复出血10余年,近2年来发作频繁,每周发作2~4次,血色鲜红,血量不多。现症:头晕目眩,鼻干痒痛,咽干耳鸣,双目干涩,夜寐不佳,舌质红、苔少,脉细弦。
   前鼻镜检查示:双侧鼻腔黏膜干燥,左侧鼻中隔前下方黏膜糜烂,毛细血管曲张显著。
  中医诊断:鼻衄,证属阴虚火炎,血络受损。
  西医诊断:(1)左鼻出血;(2)干燥性鼻炎。
  治法:交通任督、升津降火、清养鼻窍。
  处方:采取醍醐灌顶针灸法,针刺廉泉、天突、气海、中脘、百会、大椎、迎香、印堂穴,艾灸涌泉穴。隔日1次。嘱其忌辛燥之品。
   2诊(2011年11月21日):鼻出血仅1次,血少,约5min自止。鼻干、咽干、耳鸣、目干等症状明显改善,舌质红润、苔薄,脉细。继以前法治之并配以六味地黄丸巩固疗效。半年后,患者带友人来诊病并告知近半年鼻未再出血。


   例3:患者,女,37岁,营业员。初诊时间:2012年8月16日。
  主诉:咽干痛灼热、异物感2年余。于2年前因感受风热之邪引起咽干咽痛,未曾留意,又食辛辣之品,致咽部症状加重,多方医治未效。
  现症:咽干灼痛,咽部异物感,痰粘不爽,清嗓频频,烦热盗汗,午后颧红,夜寐多梦,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口咽部检查示:咽峡暗红,咽侧索肥厚,咽后壁黏膜干燥,淋巴滤泡增生融合成片。
  中医诊断:虚火喉痹,辨证为阴虚火炎、痰热滞咽。
  西医诊断:慢性肥厚性咽炎。
  治法:交通任督、升津降火、清养咽窍。
  处方:采取醍醐灌顶针灸法,针刺廉泉、天突、气海、中脘、百会、大椎、咽安、上廉泉穴,艾灸涌泉穴。隔日1次。嘱其忌辛辣之品。
   2诊(2012年8月30日):咽干痛基本消除,灼热感、异物感明显减轻,烦热、夜寐盗汗症状改善,舌淡红、苔薄,脉细。检查:咽黏膜淡红润柔。法证相合,继以醍醐灌顶针灸法治之。9月中旬复诊,已无咽干咽痛口燥,咽部灼热感、异物感消失,略感烦热盗汗,改用麦味地黄丸加减以善其后。


   例4:患者,女,47岁,教师。初诊时间:2010年9月27日。
  主诉:反复声音嘶哑2年余。
  现病史:近半月来声音嘶哑加重,并伴咽痛、喉干、瘙痒感,咳嗽痰粘难咯出,夜寐梦多,大便稍结,舌质红、少苔,脉细略数。
  检查:喉黏膜肥厚,双侧声带充血,边缘增厚,声门闭合欠佳。
  中医诊断:慢喉喑,辨证为肺肾阴虚、虚火上扰。
  西医诊断:慢性喉炎。
  治法:交通任督、升津降火、清养喉窍。
  处方:采取醍醐灌顶针灸法,针刺廉泉、天突、气海、中脘、百会、大椎、上廉泉、开音1号、开音2号穴,艾灸涌泉穴。隔日1次。嘱其少言、忌辛辣之品。
   2诊(2010年10月11日):诉针灸后声音嘶哑明显好转,咽痛消失,喉部不适明显减轻,夜寐好转,小便可,大便调,舌红有津、苔薄,脉细。检查:喉黏膜声带增厚改善,声门闭合可。继以前法治之,并用养阴清肺汤加减以善其后。

  讨论

   谢师认为耳鼻咽喉诸窍,通过经络与脏腑连结成整体,关系密切。耳鼻咽喉得五脏精血之濡养,方能发挥其听、平衡、嗅、呼吸、发音、吞咽之功能。耳鼻咽喉虚火证多因经络失调、脏腑虚损、燥热上灼、虚火上炎、热盛伤阴,致津液不足、清窍失和而为病。虚火的本质是经脉脏腑之阴阳失衡,阴液不足,则阳有余而为火。任脉为“阴脉之海”,统领诸阴;督脉为“阳脉之海”,统领诸阳,两经脉具有蕴蓄和灌溉气血津液的作用,与诸经络脏腑之阴阳关系密切。因此,任督循环能调节和灌溉诸脉及脏腑的气血津液。谢师认为津液气血是五官清窍发挥正常功能的物质基础,脏腑化生的气血津液之精微有赖于任督协调诸经脉输送至五官清窍而发挥濡养之功能。可见,人体经脉脏腑通过任督二脉的交通连贯加强了与五官清窍的密切联系。因此,任督二脉的功能异常必对五官清窍的功能产生影响,如任督失于交通,任阴不能上承,督阳之火上犯清窍,则可致耳鼻咽喉清窍虚火之证。
   醍醐灌顶针灸法,以取廉泉、天突、气海、中脘等任脉腧穴为主,百会、大椎等督脉腧穴为辅,以“从阴引阳”交通任督。廉泉位处任脉高位,针之可引任脉精气流动,通过患者吸气时舌抵上腭搭鹊桥,任督相接,与百会相应,阴阳感应而致任督经气交通;天突穴宣利肺气,肺主宣发,利于任脉阴液上承;气海穴能培补元气,以助阴液上承;气海与天突上下相配,共助廉泉通达任脉、上承津液;中脘为胃募穴,能健脾和胃,脾旺则气血足、津液充,经脉中气血津液自然源源不断得以上承供养清窍;大椎穴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穴,刺之能清泻脉中郁滞之虚火,防燥伤津,以使任督清宁通畅,阴液得以正常运行。
   谢师认为耳鼻咽喉清窍疾病的诊治,不仅要调脏腑,更需调经络,针刺治疗尤为重要。提倡应用醍醐灌顶针灸法以交通任督,宁督阳而养任阴,促进经脉运行,调整气血津液的分布,平衡脏腑阴阳,升津降火、生津润燥、灌溉和润养耳鼻咽喉清窍,达到治疗耳鼻咽喉虚火的目的。

(来源《中国针灸》2014年1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