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锋1 陈宝国 2*
(1 江西中医药大学2018 级硕士研究生 南昌330004;2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330006)
摘要:通过对易氏牙痛医案的详细解读,分析牙痛常见病因病机,探求易思兰诊治牙痛与他医不同之处,并挖掘其诊治疾病过程中的思路及特色。
关键词:旴江医家;易思兰;牙痛;火郁发之
易思兰,旴江医家,字大艮(1510-1590),明代临川县人。易氏学术造诣深,治病经验丰富,治病以据脉求因,层层设问以剖析病因、病情、病理变化及处方用药为特点。著作仅流传有《易氏医按》,载医案 18 则。医案大多为内科、妇科疾病,所录医案均为前医误治或治疗无效的疑难病。病案采用问答形式编写,详细展示了疾病的诊治经过,抽丝剥茧,正确探求病机,对症施药,生动形象的再现当时的诊治景象。书中牙痛案辨治独具一格,对现代临床颇有借鉴意义,现叙述于下。
1 病案简介
一中年牙痛患者,每于房劳时候出现,热汤凉水均难以咽下,每次生气恼怒时,也会出现牙痛,反反复复十余年。十年后病情加重,每次牙痛 持续三到五天,曾服用补肾丸、清胃饮,均没有效果。此次牙痛再次发作,请易氏诊治,首先诊脉,左右寸、关脉象正常,只有两尺脉洪数有力。易氏考虑为“肾经火邪太盛”,用滋肾饮(黄柏、青盐、升麻)治疗,两碗药服下后,“随觉丹田热气升上,自咽而出,复进二盏,其痛顿止”[1]。
2 一般牙痛辨证论治
牙痛为临床常见疾病,西医认为与牙周炎、龋齿、牙龈萎缩等有关;或为三叉神经痛牵引牙痛。中医认为与感受风寒风热、嗜食辛辣、情志变化、房事不节、虫蚀疫毒等原因有关。《灵枢·脉度篇》:“脾胃开窍于口,齿龈属胃”;《素问·六节藏象论》:“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牙齿也由肾中精气所充养;《灵枢·经脉》[2]:“胃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大肠手阳明之脉……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故牙痛与脾胃、肝胆、心肾、胃经、大肠经等脏腑经络相关;病机为风火邪毒侵犯,伤及牙体及牙龈,邪聚不散,气血滞留,淤阻脉络而为病。
临床常见分型有胃火牙痛、风火牙痛、风寒牙痛、肝火牙痛、胃热阴虚牙痛等。胃火牙痛为临床最常见证型,治宜清热凉血,方用清胃散加石膏、大黄等;风火牙痛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方用薄荷连翘方[3];风寒牙痛治宜疏风散寒止痛,方用川芎茶调散化裁,或细辛汤;肝火牙痛每于恼怒后发作或加重,主肝火犯胃,循胃经上犯齿龈,治宜清肝泻火,和胃降逆,方用龙胆泻肝汤合左金丸;胃热阴虚牙痛此类多见于老年患者,主阳明火邪未除,兼肾水亏虚,治宜清胃热,滋肾阴,方用玉女煎化裁。此外临床尚有虫蚀、外感疫疠毒邪导致的牙痛,亦可以按上述分型辨证施治,再辅以杀虫、解毒驱疫之品[4]。
3 易氏牙痛诊治特色探析
本则医案中,易氏未从胃火、风寒、风火、肝火,胃热阴虚等病机考虑,而是从肾经火邪论治,易氏通过详细的诊脉,结合病史及症状,探寻出病机真相,据证施药,达到药到病去之妙。
3.1 善于诊脉,据脉求因 易氏脉象分析独到,对左右寸关尺三部的脉体、脉形,用心体会,仔细分析。牙痛医案云:“上二脉俱得本体,惟二尺脉洪数有力。”左右寸关二脉脉象正常,故无胃火,尺脉本该沉濡,今反洪数,乃为肾经有火邪。医案中 18 则医案均分析左右寸关尺脉,根据脉象找出主要病机。其中春元寒热病案云:“诊得六脉惟左尺浮中沉,取之皆洪数有力,余部皆平,予曰:此潮热病也。”三部脉皆有,尺脉本该沉濡,今反洪数有力,为失水太过,阴火妄炽。因平日房事太过,损及阴液,导致肾水亏虚所致。均体现了易氏深厚的诊脉功夫。
3.2 五行生克,熟练运用 本案云:“洪数有力者,心脉也。肾脉不沉濡而洪数,是所不胜者侮其所胜,乃妻入乘夫,肾经中已有火邪矣。如遇房劳,则相火一动,邪火上冲,故齿长而痛也。又肾者肝之母,肝者肾之子,肝主怒,怒气一发,则子益母气,木来生火,加重火邪,而火愈炽矣,齿岂不长而痛乎!” 肾主水,肾火又名相火,为水中之火,心在五行属火为君火[5]。正常情况下,君相相安,心火下行以
防肾水太寒,肾水上济心火,以防心火亢盛。本案尺脉洪数,为心火入肾宫,非肾本身自生之火邪,按五行相克关系,水克火,今心反辱肾,故称之为妻入乘夫;且每于房劳之后,尺即俱长,乃是房事致相火妄动,即肾火偏盛之意;另外,每于恼怒之后,亦发齿痛,肝为木,肾为水,水生木,木为水之子,怒则肝盛,木盛则生火,此为子气犯母。
3.3 总结误治,精准辨证 本案肾火,为心火入于肾宫、房劳引动相火、恼怒木盛生火,子病犯母。三者共奏肾经火邪之证,非胃火和肾阴虚所致。《易氏医按》云:“用清胃饮者,以牙龈属阳明胃也,此惟胃脉洪数者为宜,今胃脉平和,是胃无恙,用清胃饮何益也?非惟无益,且寒凉伤胃,反饮食不进矣。”此火久伏于齿龈根深之地,不同于胃热所致的牙周炎,决非单纯清热药所能治之,故前医用清胃饮无效[6],且清胃饮中寒凉药物伤胃,会出现不思饮食症状。《易氏医按》云:“又肾主骨,齿乃骨余,肾经火盛,致令齿长,复用补阴丸治之,中有干姜等热药,以火济火,其痛愈甚。”前医认为是肾阴虚导致的相火亢盛,然患者阴虚不甚严重,主要为心火入肾宫,且补阴丸中加了干姜等热药,故患者未愈反加重。
3.4 用药精炼,直指病机 易氏辨证施药,用以滋肾饮,方中黄柏,能深入骨中泄热,即入肾泄火;青盐,乃大青盐,为氯化物类石盐族矿物石盐的结晶体。《圣济总录》载: “戎盐汤,治肾虚齿痛(戎盐一分,地骨皮一两,细辛半两,生地黄半两)。”青盐乃清火之品,能入血分清热,并引药入肾经;《药性论》称升麻“能治口齿风蛪肿痛,牙根浮烂恶臭”;张元素《医学启源》中明确指出,“升麻有发散、升提之性”,并从归经角度,明确指出升麻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引经药[7]。方中升麻入胃经清热解毒,尚能从血分中提热外出,有火郁发之之义。三药既有分工,又有协同,配伍精妙,直指病机。如治妇浑身倦怠案,易氏认为乃肺火病也。用栀子汤(山栀仁、人参、麦冬、乌梅),山栀去三焦之火,人参、麦冬收肺中不足之金,乌梅酸以收之,火势既降,金体自坚,气畅血和而自愈。均体现了易氏用药精炼,直指病机的用药处方特点。
4 结语
牙痛虽为临床简单疾病,但却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由于牙痛患者存在年龄、体质各异、生活居处环境的不同、各种情志对脏腑的影响等因素,所涉及的脏腑广,再加之大多数经过多次治疗,故临床病机也多繁杂,临床证型每多兼夹,寒热夹杂,虚实夹杂亦多常见,如不仔细认真辨证,易出现失治误治。对于中医治牙痛,四诊和参,准确辨证至关重要,易氏言:“识病之妙,贵在认得脉体、形证 、用药之妙”,乃易氏诊病之宝贵经验。牙痛常医一般从胃火、肾虚论治,易氏未固守常规,师古而不泥古,根据脉象辨为肾经火邪之证,运用五行生克关系,联系脏腑之间生克关系,精准辨证,准确用药,直指病机,此他医所不能及,乃易氏高明之处。为应对临床牙痛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另外,易氏诊病的特色也值得我们医者学习。
参考文献
[1]易大艮. 易氏医按[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8-9.
[2]朱进忠. 牙痛的辨证施治[J]. 山西医药杂志,1975(1):55-56.
[3]张晓亮,尚学瑞. 辨证治疗牙痛[J]. 山西中医,2003(6):31.
[4]柳兰城. 牙痛的辨证施治[J]. 四川中医,1991(6):50.
[5]谢平金,温俊茂,廖璐 . 君相二火之探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 21(3):238-240.
[6]李克绍. 肾火齿痛案[J]. 中医药研究,1992(5):47.
[7]张胜,秦竹,熊洪艳. 从“非升”与“升”谈升麻的功效历史演变 [J].中医文献杂志,2012,30(1):15.
(本文刊于《江西中医药》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