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萍(左一)给患者把脉。 受访者供图
行医,她践行“以患者心为心”的理念,用仁心仁术为患者拂去病痛阴霾。
治学,她提出“升降有度、纳化相因、燥湿相宜、出入有序”的脾胃气化学说,是对中医脾胃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执教,她倾囊相授,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学生,门前桃李成林。
她就是全国名中医、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小萍,一位躬耕在一线的医者,一位匍匐于案前的学者,一位伫立学子心中的师者。
医心:以患者心为心
幼时的张小萍总是懵懂地跟着父亲出诊,沉迟滑数的脉象是她咿呀学语时的呢喃,升降浮沉的中医歌诀是她的儿歌。
张小萍出生于中医世家。祖父张佩宜自幼从江苏扬州名医李宏远习医,后又在扬州小茅山攻读医书,习成赴江西南昌开业行医,对温病学说尤为精通。父亲张海峰为当代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临床医学家,13岁开始随父张佩宜侍诊抄方,考入江西中医专门学校习医,后又拜江西著名医家姚国美、谢双湖为师,善治脾胃。
家庭的熏陶让张小萍对中医充满景仰,但初学中医时,张小萍也有抵触情绪。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医的女性并不多。入学第一周,班上满目寸头,张小萍不禁困惑,“盘古开天地,哪有女郎中。自己能学好中医吗,学好了又能获得认可吗?”
随着学习的深入,她一步步走进了中医殿堂,以前的无奈、困惑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渴望学习的热情逐渐高涨,对中医的热爱也渐渐加深。
1965年7月,21岁的张小萍以优异的成绩从江西中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江西省瑞昌县人民医院工作,在医疗一线锻炼了13年。这13年基层诊疗经历,成为张小萍一生的宝贵财富。
“瑞昌人民给了我极大的信任和支持,我也在基层接触了很多在城里见不到的病例,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回忆起初出茅庐的岁月,张小萍总是心生感慨,基层的人间疾苦,让她深刻认识到为医者的责任重大。
“当时我遇见一位煤矿工人患者,因长期跪着挖煤,膝关节肿大,状如仙鹤之膝。中医辨为痹症,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经济困难,用不起激素治疗。后来,我使用中医化痰通络活血的药物给他治疗,起到了很好的镇痛消肿软坚效果。”张小萍回忆说。
不断地学习和基层临床经历,让当时年轻的张小萍深刻认识到作为医生的责任和使命,体悟到医者本心,也深刻影响了她往后的人生。
如今,患者仍然是张小萍心头放不下的牵挂。年逾80的她仍然坚持每周出诊,“拖班”到中午1点以后是常事。
“当医生,要以患者心为心。尤其不能因为信息差的原因,对患者态度冷淡甚至是不耐烦。”这是张小萍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一直践行的理念。
张小萍十分重视对患者的情绪疏导,她的诊室既是生理疾病的诊室,也是心理疾病的诊室。她常常耐心地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病因、分期、预后,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20年前,曾有一名50余岁的肠上皮化生患者前来就诊,得知这是癌前病变的一种疾病时,患者极其沮丧。张小萍一直宽慰她说,“这就和人老了脸上要长皱纹一样,肠道也会长皱纹,在一些国家,轻度的肠上皮化生被视为正常生理现象,要正视衰老,正视疾病,积极应用中医药的方法延缓病变。”疏解患者的情绪。
学心:继承创新脾胃气化学说
“研究脾胃病,是受我父亲的影响。”在瑞昌工作的那段时间,每每遇到疑惑,张小萍就会将问题抄录下来,带回家中与父亲张海峰探讨。张海峰细细讲解,学术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张小萍。1979年,张海峰所著《脾胃学说临证心得》一书出版,系统阐述了脾胃的生理特点、脾胃病的病因和病理产物、常见症状的证治要点及常用治法和临床运用,也成为张小萍脾胃气化学说的思想源头。同时,在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张小萍也不断总结提升。
“目前对于脾胃气化的研究,多停留在脾胃升降理论阶段,很少涉及脾胃气机的出入。”在张小萍看来,正所谓升降不利,出入亦微;出入无序,升降亦迫,对于脾胃尤是如此。故脾胃的气化不仅仅是升降,还涉及出入,卫外营内是脾胃气化的重要功能。这种卫外营内的功能发挥,有赖于脾胃的化源充足,实属脾胃气化的一部分。
张小萍认为,脾胃一阴一阳,一寒一热,一燥一湿,一升一降,相反相成,协调为用,并构成气机升降之枢纽。因此,脾胃气化学说思想可概括为升降有度、纳化相因、燥湿相宜、出入有序这十六字,全面阐述了脾胃的生理病理,是对中医脾胃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临床中,张小萍善于将经方与时方并用、中医与西医相结合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尤其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对各种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癌前病变、食管炎、急慢性胰腺炎、急慢性肝胆疾病等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并认为“有胃气,病虽重而不殒;无胃气,病虽轻而不佳”。在治疗疑难杂症时善于以脾胃为中心,灵活应用阴阳五行学说,并将以上治疗原则广泛地运用于临床,解决了诸多复杂病证的难题。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善于应用益气活血消痞法而取得良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提出了“脾胃虚弱为本,肺肝气郁为标”的病因病机,并拟定张氏益胃汤这一有效方剂进行治疗而卓有成效;治疗急慢性胃炎时,善用对药,自拟了黄连配白及、蒲公英配浙贝母等行之有效的对药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
师心:因材施教培养杏林学子
师承带教过程中,张小萍力图以脾胃气化学说为纲,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悉心传授给学生。她常对学生说:“不要仅仅满足于掌握临床经验和用药技巧,还要掌握临证思维和学术思想,特别是脾胃气化学说,以后还要靠你们来发扬光大。”
如今,脾胃气化学说的应用也早已走出脾胃专科,成为中医临床的一颗思想火种,为各科室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我的学生在呼吸科、肾内科、心血管科、血液病科运用脾胃气化学说,以脾论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肾病和血液系统等疾病都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张小萍介绍说,一项在研课题已经初步显示出应用脾胃气化学说在治疗肺结核中的独特疗效。两组患者分别使用常规治疗药物、健脾中药与常规治疗药物的组合,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显著帮助指标改善、病程缩短等。
“老师在教学中将基础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着力培养我们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王茂泓是张小萍的得意门生,对老师充满感激。
张小萍治学严谨,学风端正。她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保证带徒临床实践时间和质量;另一方面则用心来培养学生。她强调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传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继承人;用心去为每个学生制定培养目标,指定不同的阅读书籍;用心去引导学生思考,解决临床中的疑难问题。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她不顾年高体弱,除了完成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外,还增加一个半天门诊,由每周五个半天增加到六个半天,并将主要病人安排在其他五个半天,专门将周三下午的主要时间腾出,和学生交流座谈。一方面传授临床经验,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和迷惑,并给予解答。对于学生的跟师笔记、病案、论文等,她都一丝不苟地检查,并提出详细意见。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这是张小萍的人生格言。她说,只要生命不息,为中医药事业的努力就不会停止。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部门审核:徐道富
责任编辑:杨清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