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郭春园式好医生”王茂泓
自古以来,无德不能言医。为医者可分两类,若仅是以医谋生,此为“医匠”,不足以言大医;若以医济世,无私奉献,则为苍生大医。我校附属医院全国“郭春园式好医生”获得者王茂泓,就是一位热衷于医疗事业、尽心为苍生奉献的一位好医生。
王茂泓,男,1970年生,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中医师。江西省中青年名中医研修项目培养对象,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第三批江西省卫生人才服务团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青年委员。2009年度获江西省卫生系统“医德医风标兵”奖;2010年,在华东地区第二届大学生中医学科竞赛暨全国邀请赛中,指导学生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优秀指导老师”称号;2010年获学校2010年度“十佳青年”称号;2012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百名“郭春园式的好医生”称号。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发表医学科普文章100余篇。
一、精诚为医,热衷钻研医疗事业中医讲“一阴一阳为之道”,其实医道也有阴阳,那就是医术和医德。医术和医德是相辅相成的,作为医生要有舍己为人的情操,才能真正提高医术,最终德艺双馨。
一直以来,王茂泓不断专研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提高自身医疗水平。他总结出的“中医六字诀”和“气化脉象理论”等,将传统中医生活化,使晦涩难懂的中医变得简单。为了更好地提高医疗技术,他基本上推辞了所有的应酬,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放在了医学的钻研上。他感到中医的浩瀚博大,很值得去继承发掘,如果不能宁静淡泊,想学好真正的中医是难以想象的。
有些人认为中医治不了大病重病,但他一有机会,只要病人需要,他就不再顾忌世俗的看法及个人的利益,常常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一次在下乡期间,他遇到一个大量脑出血的病危病人,钻颅引流后半个月仍昏迷不醒,近一周又出现高热,波动在40℃上下。经治医师在使用了各种办法之后,体温不但不退,反而显得更加衰竭。院方只能建议患者家属将其转上级医院治疗,但患者家属拒绝,恐其在半路上就出现危险。正在僵持之际,王茂泓提出使用中药试试,经过详细地诊查之后,他断定患者为虚阳外脱,应使用大剂四逆汤类方以回阳救逆,此言一出,周围的中医师皆大惊失色,因四逆汤皆大热之药,但患者高血压脑出血又是高热,如何用得?经详细地解释之后,决定先试用一剂。当一剂中药从胃管灌入患者体内之后,第二天患者即奇迹般地清醒过来,高热亦退,以后恢复得很快。这件事情对当地的医师震动很大,也极大地增强了当地中医的底气和信心。
为了方便病人的调理治疗,他经常将一些调理、保健的内容或一些普遍适用的治病经验复印出来,发送给适合的人群。尤其是一些治疗的误区,如风寒感冒等,普遍流行着用抗菌素(大多相当于清热解毒中药)或清热解毒药来治疗,以致风寒步步入里直至深入骨髓,从而出现脾胃虚弱、免疫力下降、心肌炎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为了纠正这一误区,他将中药泡茶治外感病症的简便方法复印了许多份,发送给经常感冒的人群。他所在的科室,原来有很多护士的小孩经常感冒,滥用抗菌素后抵抗力更差,成为家长的沉重负担。自从得到这些资料后,按法施治或打电话稍作咨询,不仅感冒、发热很快痊愈,而且身体素质增强,不再成为“老病号”了。
二、厚德为人,把病人当亲人,默默奉献无悔人生其实,王茂泓是一个十分简单而朴素的人。中医是传统的,他的思想也有些“传统”。传统的中医,皆是以德为先,无德不能言医。他认为,任何一个有责任感和爱心的医生,都应该把病人当亲人,这样在技术上也必会精益求精,想尽一切办法解除患者之病苦,最终成为患者所呼唤的医生。正如唐代孙思邈所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为含灵巨贼。”对他而言,他并非想成为什么大医,只是患者太多的病苦与无奈,使他不忍心不伸出援助之手。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片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影片《生死托付》中的这句片首语,也成为了他的座右铭,常常让他扪心自问。正是这种责任感,使得他在许多人心目中成为一个“谜”。有人问他:你有这么好的条件、这么多的选择,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地从医?也有人问:你不图名,不图利,学医到底是为了什么?他那从未被人突破的拒收药品回扣的防线,更使得一些药商心生好奇,想方设法地接近他,要和他探讨人生的目的……有一次,一个在门诊作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病人,因经济拮据,肾性贫血基本未能采取任何治疗措施,以致贫血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血透时经常出现低血压。为了医疗安全,几位前任医师曾多次要求其家属筹款,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或输血来改善贫血,均遭到家属拒绝,成为血透室的一大难题。王茂泓转科到血透室之后,护士把这个病人的情况告诉了他,他当即找到家属聊天询问,病人家属认为尿毒症属不治之症,靠血透维持已属不易,再多花钱输血不划算。王茂泓诚恳地对家属说:“生命是无价的!就是尿毒症病人求生欲望也是很强的,况且尿毒症并非不治之症。而且他又享受医保的待遇,统筹得好,花很少的钱就能维持得下去……”接着他掏出300元钱塞到病人家属手里,“加上这些钱够输一次血了,赶紧去约血吧!”并且详细地指导她怎么花最少的钱去合理地安排病人的生活和医疗。家属被感动了,不仅立即同意了输血,而且对病人的态度明显改善。最终,这个病人在经济非常拮据的情况下,维持性血透达11年之久,远远高于平均5-6年的生存期。
作为一个医生,王茂泓清楚地知道,病人更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些许的资助,而是医生的责任心和医疗技术。他的内心,常常被这样的一幕所震撼:一些贫困的病人出于对医生的信任,每天从口粮中省下几块钱来补充医疗费,以配合医生的治疗。这个时候,本可以使用便宜的药物代替,或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但如果医生不顾病人的经济状况,一律使用有回扣的贵重药物治疗,那病人辛辛苦苦省下的一点钱,远远抵不上医生手里无谓的挥霍。对于这种情况,他感到十分地痛心,所谓“药物回扣”,其实就是病人的救命钱啊!
基于这一认识,他不仅抵御住了无数次的诱惑,完全与“回扣”绝缘,而且在临床中想方设法,运用传统中医子午流注等理论,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如中药泡茶、穴位按摩、艾灸、针刺、食疗等来治疗疾病,一些病人花很少的钱甚至不用花钱都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一次,一个患“梦魇”多年的患者,自述几乎每次睡眠尤其是午睡时必发梦魇,发病时人已清醒全身却不能动弹,曾做检查不明原因,被认为是“怪病”。 王茂泓通过对病人仔细进行中医诊查后,认为不是什么大问题,时值盛夏,只需用少量中药泡茶饮即可。患者拿着每剂不到30克的药,十分怀疑,况且治病的中药能泡来吃吗?患者带着疑问服用了一周,没感觉是在吃药,却发现“梦魇”基本上不再发作,再巩固7天而愈。一个疑难病症的治疗总共花了不到20元钱。
对于病人,他不是简单地开完药就了事。而是在各个方面如饮食、睡眠、运动,都按照中医的医疗保健观并适当结合现代生活方式,把注意事项交代得清清楚楚。有一次,在和一个多年不见的同学相聚时,因病人的咨询电话不断,同学有些不满地说:“你这个医生当得太窝囊了!连病人怎么喝水都要交代。”没有办法!这个病人患习惯性便秘,但又不愿多吃药,只有采取食疗的办法。他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只要病人有需要,他就会负责到底。
王茂泓回顾自己的从医之路,虽然感到有些艰辛,但充满了快乐。因为在付出爱心和技术的同时,收获着病人的健康和微笑。他也希望有更多的医务工作者,沿着大医大爱之路,用慈悲的胸怀,真诚地感受病人之苦,承担苍生大医之责。
本报记者 周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