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新时代,青年正当时!2024年《青年研究》编委会暨青年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年会于11月16日-17日在江西财经大学蛟桥园校区成功举行。
本次学术年会由《青年研究》编辑部主办、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江西财经大学财政与社会治理研究院、江西省现代中国研究会承办。
会议开幕式由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院长蒋国河教授主持。江西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阙善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副所长、《青年研究》主编王春光研究员先后致辞。
阙善栋在致辞中介绍了江西财经大学学科建设和社会学学科发展的情况。他表示,近二十年来,江财社会学学科已具备良好的平台和基础,特别是2024年正式获批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他向长期支持学校学科建设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表示学校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社会学学科建设,并大力支持社会工作专业申报专业学位博士点,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常来江财传经送宝!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青年研究》主编王春光研究员在致辞中介绍了本次学术年会的基本概况和主要目的。他指出,年会旨在聚集全国的研究人员,鼓励他们积极投稿;同时年会特意邀请了众多杰出的编委参与,以便更好地加强文章的指导评议和学术交流。王春光对对江西财经大学承办此次会议表示感谢,并向参加此次会议的青年学者和年轻学人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期盼。
会议第二阶段为主旨演讲环节,该环节由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院长蒋国河主持。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广西师范大学讲席教授风笑天、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刘能教授、江西财经大学财政与社会治理研究院欧阳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汪建华副教授、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梁波教授分别发表主题演讲。
风笑天教授以“从‘淄博烧烤’到‘南阳迷笛’:我们该如何认识青年与研究青年”为题发表演讲。他认为,认识青年首先要回到青年的本质特征,青年具有质朴、单纯、善良又茫然稚嫩的特质,青年的生理规定性、心理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是理解、指引和关爱青年的前提。其次,研究青年应学会从传统的研究主题中发现当代的青年现实,要将“站在外面看”与“进到里面看”相结合,深入青年生活,区分不同时代的青年特征,并始终在社会变迁的框架中理解青年现象。
刘能教授以“青年的政策地位”为题发表线上主题演讲。他指出,青年面临多重社会脆弱性,包括劳动力市场不稳定、城乡不平等和相对于老年世代的不利财务地位。这些脆弱性源于全球资本主义变形、劳动转型、跨文化空间流动中的歧视和制度性排斥等结构性变迁。他认为国家应承担起青年政策的规划设计责任,出台有针对性、整合性的社会政策进行援助,以应对青年世代的社会脆弱性。
欧阳静教授以“中部县域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分析”为题发表演讲。她指出近年中部县域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逐年增多,主要涉及盗窃、打架斗殴和电诈。而治理困境在于法律依据不足和治理主体缺失。她建议,短期内完善法律政策和机制,长远地关注网络时代社会变迁对成人和未成年人的影响。
汪建华副教授以“在弹性积累体制下重构劳动过程理论”为题发表演讲。他讲述了劳动过程理论的发展,并强调生产政体理论为其基石。他认为,生产组织方式转变的动力包括过剩、不稳定及信息技术等因素,推动了弹性积累体制的形成,而该体制对政治与意识形态产生影响。他认为当前研究领域需拓展研究对象、方法及视野,从考察劳动过程到复杂的资本治理体系,从分支研究领域到政治经济学总体视野。
梁波教授以“‘在约束中发现自由’:双重治理结构与会计师事务所青年会计师的劳动”为题发表演讲。他聚焦于青年会计师的劳动过程,研究事务所内部的科层制和项目制。他发现,双重治理结构为会计师带来约束与自由空间,会计师能策略性应对资本控制。青年会计师的劳动实际上是专业技术与体力密集的结合。
下午,会议以平行分论坛的方式进行,本次会议共设有四个平行分论坛,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的16位发言人进行了研究分享。
分论坛一以“青年的婚恋观与婚恋实践”为主题。会议由《社会科学文摘》编辑部主任范风琴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王水雄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赵联飞研究员担任评议人。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董浩发表题为《教育跃迁与婚姻观分化:作为家中第一代大学生有何不同?》的演讲,文章通过Logit回归分析揭示了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婚姻观念的影响。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研究员杜世超师分享了《英年早“离”的她们:关联生活视角下80、90后女性的离婚研究》,探讨了80、90后女性的婚姻稳定性。
评议人王水雄教授对两位发言人的分享进行点评,强调了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的重要性,并从深入挖掘数据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博士研究生杨旭宇和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于皓则分别就宗族文化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住房差异对当代青年初婚缔结的影响进行了发言。
赵联飞教授对两位发言人的分享进行了评议,强调了宗族文化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住房差异对青年初婚缔结的影响,同时建议两位研究者进一步明晰相关作用机制。
分论坛2以“青年的性别意识与家庭关系”为主题开展。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余明翰主持,南开大学社会学院王星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吴小英研究员担任评议人。
兰州大学政治与国家关系学院副教授肖涵分享了“个体化2.0与中国式新家庭主义下的生育影响研究”,对中国式新家庭主义下个体化的发展过程及其对生育的影响进行阐述。文章指出中国的个体化与西方个体化存在差异,表现为成家立业年龄延迟、择偶标准变化等,但同时又嵌入到家庭中。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周新成借鉴韩国社会学家张庆燮的理论,分析了“家庭主义”价值观念的多元流变对中国不同世代个体的婚姻家庭实践以及家庭关系形态的影响。
吴小英研究员对两位发言人的研究进行了评议,指出个体价值的概念需要更明确的解释,并建议考虑机制的互动性。
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讲师汪鸿波、田舒彦两位发言人分别就“无性别穿搭与青年群体社会性别意识的表达”和“性别关系转型视角下婚姻推迟的扩散”做主题发言。
王星教授对两位发言人的分享分别进行了评议,指出对于“无性别穿搭”,需要关注到其背后的经济、资本等因素;而对于婚姻推迟问题,在强调个人因素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结构因素对个人选择的影响,建议进一步论证其因果逻辑。
分论坛3以“青年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为主题开展。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与人事学院副教授汪建华主持,由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教授梁波、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熊春文担任此论坛评议人。
在发言环节,浙江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侯臻可以《从“人才下乡”到“人才入乡”:对“乡村CEO”角色形塑的观察与思考》为题,深入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CEO”的相关情况。
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讲师曾建丰以“看见‘她力量’: 农村基层治理转型与女性村支书的崛起”为题,分享了近年来农村基层治理中的村庄权力结构的性别变化。
梁波教授在评议中对两篇论文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对于“乡村CEO”一文,他强调需深入思考“乡村CEO”经营成败的关键机制、角色偏离的深层理论原因,并提升研究方法的说服力。针对“女性村支书”一文,他指出应将经验研究上升到学理高度,加强对女性村支书生命历程与主动性的观察,并提炼出一般性理论问题。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陈绚博士以“时间社会学视角下数字游民群体的多维时间构造研究”为题,指出数字游民在自我时间、互动时间、制度时间和文化时间方面展现出独特的时间组织现象。这些特征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个体与社会的复杂互动,并催生了灵活就业新模式。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冯树磊以“惯习、轨迹与变迁:布迪厄的社会历史观及其对当代青年研究的理论启示”为题,探讨了理解当代青年的理论框架,文章借鉴布迪厄理论,以惯习为核心构建理解框架。
对陈绚一文,评议人熊春文教授提出文章有一个很好地框架,建议运用时间社会学更好地去解释研究现象、而不只是描述,并深入探讨时间的四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对冯树磊一文,熊春文教授指出文章经验部分内容较少,有头重脚轻的感觉,建议选取一个小的切入口入手,兼顾理论性与经验性。
分论坛4以“青年的数字素养与文化参与”为主题开展。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夏传玲主持,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耿曙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郭伟和教授担任评议人。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杨思宇带来题为《青年数字不平等与网络信息焦虑——数字素养与数字依赖的双向作用力》的分享,文章指出,社会变迁中不确定性增加,网络媒介成为青年焦虑生成的“助燃器”。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社会学系讲师王帅之分享了《富而不教?高阶层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特点及原因——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文章发现,家庭背景通过未来期望影响不良行为,且家庭经济只对轻微不良行为有正向影响,对严重不良行为无影响。
评议人耿曙教授分别对两篇文章进行了点评,指出杨思宇一文需要进一步明确城乡差距在研究中的角色,网络素养影响焦虑的机制与网络依赖与生活焦虑关系也需深入探究;王帅之一文格式规范、创新点多,但对阶层、教育方式、家教方式之间的关系需提前在理论上阐述清楚。
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副教授秦安兰以《故事的力量:困境儿童网络慈善项目的叙事文本对募捐成效的影响研究——以轻松公益为例》为题,探讨了网络慈善募捐中叙事文本对募捐成效的影响。文章指出,苦难叙事风格、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个体化叙事方式和叙事图像在成功项目中占比显著高于未成功项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刘艺老师带来了《青年健身行为的内化研究——基于消费社会学视角》的分享。文章指出,青年是健身消费的主要人群,健身行为内化过程分为新手期、平台期和成熟期三个时期,而在不同时期,健身者的消费特征、健身动机及主体性参与均有所不同。
对于两位发言人的分享,郭伟和教授分别做了点评,他建议“轻松公益”一文应进一步明确是叙事分析还是实证分析,并深入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机制,同时增加样本量以提高研究说服力。对于“青年健身行为”一文,他认为理论中习惯与惯习概念需明确区分,并建议考察成功与失败样本以更好说明关键因素与内化历程对结果的影响。
分论坛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青年研究》主编王春光对本次学术年会做了总结发言。
王春光首先再次感谢了参加此次会议的专家学者和评议嘉宾,并特别感谢了为本次会议服务的志愿者们,表示大家的辛劳付出共同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学术交流盛宴。同时,他希望大家未来能够继续关注青年群体,研究青年议题,一起致力于构建青年研究共同体。在参会嘉宾的欢声笑语中,本次学术年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