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师资队伍>法学系>刑法教研室>>新闻列表

黄华生
时间:2017-10-24 09:11:00    来源:博士    编辑:教授、博士生导师    浏览次数:

姓名:黄华生

性别:

籍贯:江西赣州

职称: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历:法学博士

毕业院校:中国政法大学


  教育经历:

 2001年9月至2004年6月在中国政法大学读博士研究生,获法学博士学位;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在西北政法学院读硕士研究生,获法学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4年8月至今在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4年晋升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9年晋升教授,曾应邀前往台湾实践大学任教(2005年下半年),曾担任法学院副院长(2006年至2013年);曾在江西省九江市人民检察院挂职工作(2014年至2015年),担任九江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1999年至2001年在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法律事务部门工作,担任部门负责人;1988年至1996年在江西省宁都县第四中学任教。

主要社会兼职:江西省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江西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江西省公安厅经济犯罪侦查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专家成员,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南昌市仲裁委员会专家成员兼仲裁员,华润博雅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普蕊斯(上海)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江西瀛洪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

   科研成果:

 (一)出版著作

 1.《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法立法研究》,专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刑法总论》,主编教材,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死刑适用的原理与实务》,专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社会服务刑研究》,专著,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3月版

 5.《论刑罚轻缓化》,专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5月版。


 (二)主持课题

 1.“区块链金融新型犯罪及其刑事治理研究”,江西省2021年高校人文社科项目;

 2.“领导干部退居二线的异化与改革研究”,江西省2019年社科规划项目;

 3.“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法立法研究”,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4.“刑事被害人地方立法评析与展望”,中国法学会2014年部级法学研究课题;

 5.“刑事损害赔偿实证分析与制度改革”,江西省2014年社科规划重点项目;

 6.“诉讼诈骗对策研究”,江西省人民检察院2011年委托项目;

 7. “社会服务刑立法研究”,2009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

 8.“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研究”,江西省2006年社科规划项目;

 9.“我国适用社区矫正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2006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


(三)发表论文

 1.《批判与重构:刑事涉案财物的概念界定》,第1作者,载《江西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

2.《扫黑除恶斗争的回顾、发展与前瞻》,独撰,载《刑法论丛》2019年第1卷;

3.《收容教育的合法性审视与未来走向》,独撰,载《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4.《随意殴打型寻衅滋事罪司法认定实证分析》,独撰,载《社会科学家》2015年第6期;

 5.《我国刑事损害赔偿制度的回顾与展望》,第1作者,载《辽宁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6.《论刑事损害赔偿对定罪量刑的影响》,第1作者,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7.《论行贿罪特别从宽处罚制度的正当性》,第1作者,载《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8.《现行行贿罪减免处罚制度应予保留》,第1作者,载《2015年度中国刑法学年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9.《从被害人信条学论吴英集资诈骗案》,独撰,载《中国法学》(英文版)2015年第2期;

 10.《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程序机制的具体构建》,独撰,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5年第1期;

 11.《网络型寻衅滋事罪司法适用问题探析》,第1作者,载《刑法论丛》2015年第1期;

 12.《三元整合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理论基础》,独撰,载《刑事法评论》2015年第1期;

 13.《论驾驶报废机动车性行为的入刑》,第1作者,载《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14.《擅自抱走婚外亲生子该如何定性》,第1作者,载《中国检察官》2014年第6期;

 15.《论网络寻衅滋事言论入罪的正当性》,第1作者,载《2014年度中国刑法学年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6.《贪官自杀现象分析与应对》,第1作者,载《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4年)》,中国检察出版社2014年版;

 17.《被害人国家救济立法的路径探讨》,第2作者,载《人民检察》2014年第1期;

 18.《捏造并散布他人合伙诈骗的行为构成何罪》,第1作者,载《人民检察》2013年第12期;

 19.《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救济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独撰,载《河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20.《诽谤罪条款被滥用的原因与对策》,第1作者,载《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21.《网络诽谤犯罪被害人调查取证的困难与对策》,第1作者,载《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22.《加强民主监督是治理腐败犯罪的根本策略》,第1作者,载《2013年度中国刑法学年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3.《论诽谤罪的滥用及其免责条款的增设》,第1作者,载《刑法论丛》2012年第4期;

 24.《我国惩治诉讼诈骗规范的反思与对策》,第1作者,载《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25.《刘艳峰挑战的是既得利益集团》,独撰,载《大江周刊》2012年11月1日;

 26.《论刑法对就业和教育领域民生保护的强化》,第1作者,载《2012年度中国刑法学年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7.《从民生保护论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罪的强化适用》,第1作者,载《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28.《和谐社会轻罪刑事政策的完善》,第2作者,载《辽宁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29.《我国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立法理由》,第1作者,载《理论月刊》2011年第1期;

 30.《诉讼诈骗之定性分析》,第2作者,载《中国检察官》2010年第12期;

 31.《我国社区矫正执行体制的缺陷及其改革》,第2作者,载《江西科技示范徐学报》2010年第6期;

 32.《论单位犯罪侦查中的几个问题》,第1作者,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3期;

 33.《让“专升硕”应届毕业生参加司考》,独撰,载2009年5月11日《检察日报》;

 34.《刑罚的犯罪预防功能,刑罚政策》,独撰,载宋浩波、靳高风主编《犯罪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5.《浅谈刑事和解》,独撰,载《光明日报》2009年3月2日理论版;

 36.《“宽严相济”与“两极化”之辨析》,独撰,载《法学家》2008年第6期,该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9年第6期全文转载;

 37.《两极化刑事政策之批判》,独撰,载《法律科学》2008年第6期;

 38. 《两人以上暴力致人伤亡案件的刑法适用》,第1作者,载《人民司法》2008年第3期;

 39.《台湾地区反黑刑事“立法”及其启示》,独撰,载《台湾研究集刊》2008年第1期;

 40.《回归宽严相济:我国基本刑事政策的调整》,第1作者,载《犯罪学论丛》2008年第6卷;

 41.《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对洗钱罪的补漏》,独撰,载《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42.《论建立犯罪被害任国家补偿制度》,独撰,载《中国法学》2007年英文版;

 43.《正确理解“宽严相济”的科学内涵》,独撰,载《光明日报》2007年12月24日理论版;

 44. 《司法制度》,独撰,载邓辉主编《法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5.《“象法律人那样去思考”》,独撰,载2007年12月2日《法制日报》;

 46.《协助抓捕致犯罪嫌疑人伤亡应如何处理》,第1作者,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10期;

 47.《台湾地区<组织犯罪防制条例>及其借鉴》,独撰,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48.《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与洗钱罪的关系》,第1作者,载《2007年度中国刑法学年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9.《论控辩平衡》,独撰,载曾明生、周亦峰主编《刑事程序的精神与诉讼文明》,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0.《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解析》,第1作者,载《2006年度中国刑法学年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1. 《刑罚功能的局限性及其刑事政策意义》,独撰,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52.《拨大用户水表数值致使用户多交费的行为如何定性》,第2作者,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7期。

 53.《财经院校法律硕士教育发展之路》,第1作者,载《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

 54.《刑罚轻缓化的思想源流》,独撰,载王牧主编《犯罪学论丛》(第四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55《中国大陆公司法的新发展》,独撰,载[台湾]《最会咨询期刊》2005年第1期;

 56.《犯罪必然性规律及其刑事政策意义》,独撰,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57.《我国“严打”刑事政策的理性调整》,独撰,在《江西检察》2005年第4期;

 58.《刑罚轻缓化的犯罪学根据》,独撰,载王牧主编《犯罪学论丛》(第三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8月版;

 59.《“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与无罪推定的关系》,独撰,载《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3期。

 60.《论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几个问题》,独撰,载《人民检察》2003年第5期;

 61.《论“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正当性》,独撰,载《诉讼法学研究》2003年第4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62.《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若干疑难问题探析》,独撰,载岳平主编《新型犯罪法律适用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63.《侵犯财产犯罪原因分类及其关系论》,独撰,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64.《论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在绑架杀人犯罪中的刑法适用——兼谈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立法根据》,第1作者,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65.《刑事政策概念辨析》,第1作者,载《中国犯罪学研究会2002年会论文集》;

 66.《刑法实务问题的理论剖析》,独撰,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11月20日;

 67.《澳门刑法中的易科刑制度》,第1作者,载《广西法学》1998年第4期;

 68.《关于我国执法现状的思考》,第2作者,载《行政与法》1998年第1期;

 69.《试论公诉转自诉》,第1作者,载《研究生论坛》1998年第1期;

 70.《罪刑法定之得失新论》,第2作者,载《研究生论坛》1997年第1期;

 71.《试论新刑法对私有财产权保护的强化》,第2作者,载《法律科学》1997年增刊;

 72.《新刑法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和体现》,第1作者,载《青海法制报》1997年9月22日;

 73.《论猥亵、侮辱妇女罪》,第1作者,载《江西法学》1997年第5期。


 (四)获得奖励

 1.《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法立法研究》,专著,江西省2015年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2.《“宽严相济”与“两极化”之辨析》,论文,江西省2010年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3.《论刑罚轻缓化》,专著,江西省2008年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4.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度“教学十佳”;

 5.指导研究生多次获得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学术理念:

     法乃善良与公正的艺术,通过法治实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