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绿色金融体系是指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制度安排。发展绿色金融的主要目的是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和绿色基础设施,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不仅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江西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发展绿色金融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要面对诸多挑战。课题组走访了江西省金融办、赣江新区、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金达莱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晶能(江西)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环境交易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生态金融研究中心等部门和单位。
一、江西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环境与机遇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了建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2016年3月,全国“两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已经上升为国家金融发展战略。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从绿色信贷、证券市场支持绿色投资、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环境权益交易、支持地方发展绿色金融和推动开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鼓七个方面,对如何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提出具体意见。2017年6月1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区)选择部分地方,建设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体制机制上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各地方政府尤其是生态文明试验区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实践,福建省于2017年4月发布了《福建省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建立了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贵州省政府于2016年11月出台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绿色金融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绿色金融交易中心、绿色资源投资公司、绿色硅谷资产管理公司等3家绿色金融平台;《浙江省湖州市、衢州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广东省广州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昌吉州和克拉玛依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等相继出台。
二、江西发展绿色金融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近年来,江西依托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积极落实国家绿色金融相关政策。2017年9月,省政府发布了《江西省“十三五”建设绿色金融体系规划》,提出要构建绿色金融机构体系, 建设绿色金融市场体系, 构建绿色金融创新体系, 建设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全面优化绿色金融发展环境,完善绿色金融产业的投入激励机制;10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江西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全省绿色金融成果初显,但由于起步较晚、创新不足、扶持不强,绿色金融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障碍和挑战。
一是绿色金融产品开发刚起步。具体表现为:第一,绿色信贷规模较小。2016年,江西绿色信贷余额1101亿元,占江西银行业总资产比例仅为3.03%,较中部地区的安徽和西部地区的青海分别低出21.36%和41.45%。目前江西绿色信贷的参与者主要为股份制商业银行,较为活跃的有江西银行和交通银行。第二,绿色债券开始起步。2016年是我国绿色债券的发展元年,但在当年就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目前我省仅有江西银行发行了四期绿色债券,发行金额为80亿元。还没有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第三,绿色基金发展缓慢。通过成立绿色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如云南为推进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设立了全国首支绿色发展基金,安徽为支持新安江保护设立了新安江绿色发展基金,湖南为支持两型城市发展建立了全国第一支两型城市发展基金,从江西来看,目前尚未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第四,绿色保险续保乏力。目前江西推出的环责险保费较高、保险内容不够丰富,加之省内还未实施全面的强制性环责险,导致投保企业数量少,续保积极性不强。截至2015年底,江西61家环责险试点企业只有31家企业投保环责险,投保率为57.4%,平均每家企业投保金额为1212.9万元,远低于周边的广东、湖北等省份。
二是绿色金融发展动力不足。原因有二,第一,绿色金融业务的成本与收益不匹配。目前江西的绿色融资项目主要为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这类项目普遍前期投入较大,而投资回收期较长,加之银行调查评估、贷前审批和贷后管理的成本较高,银行信贷资金难以向这类项目倾斜。第二,省内缺乏推进绿色金融业务的有效激励政策。目前,江西在绿色金融方面仅转发了七部委的绿色金融指导意见,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刚颁布不久,还没有相关的配套措施,规划中所提及的激励机制还没有建立。
三是绿色项目认定标准和市场准则尚未统一。金融机构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业务标准认知不统一,较难客观准确地判定项目的绿色属性,更缺乏官方科学的指导目录和风险评级指标,制约了绿色金融业务开展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如绿色信贷方面,江西仅有交通银行1家制定了《交通银行江西省分行行业绿色信贷管理指引》。
四是信息披露和共享机制不健全。一方面,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程度不高。例如,江西35家上市公司仅有5家披露了详细的环境信息,大部分未上市的企业环境信息更无从查取。另一方面,企业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目前全国范围内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还未实现信息共享,目前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所提供“环保信息”的涉及企业极少,大部分企业环境污染信息还未纳入该系统,这进一步扩大了金融机构与融资需求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五是专业性人才和绿色中介机构缺乏。绿色金融对业务人员的要求较一般金融从业者更高,目前,江西的金融机构在绿色领域的专业人才储备明显不足,比如碳金融业务方面的人才非常稀缺。缺乏市场化的认证机构和核查机构,目前我省专事绿色发展相关业务的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如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环境风险评估机构、数据服务公司等还是空白。
三、江西发展绿色金融的主要对策与建议
为支持江西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江西应主动落实国家绿色金融政策,将转型发展与培养新动能结合起来,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开发模式,构建绿色金融保障体系,将江西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为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一要多措并举限制资金流向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污染性行业和高能耗行业,迫使高污染和高能耗企业退出或升级改造,实现绿色发展。该举措的重要意义在于挤出被污染性行业占用的资本资源,同时催生绿色投资的需求,由此绿色金融发展才能形成真正的内生动力。
二要加强绿色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当务之急是建立强制性绿色信息披露机制和绿色信息共享机制。强制要求上市公司、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定期发布企业环境报告,并主动公布污染排放、环境治理和环保投入相关信息。政府部门之间打破信息孤岛,以环保部门为主建设企业绿色信息数据库,绘制江西绿色地图,采集、统计和发布全省企业排污费、绿化费、环境罚款、环保投资、环责险费用以及污染物排放等环境信息,为绿色金融业务开展提供环境信息支持。
三要抓紧制定绿色项目清单,包括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产业项目库。在赣江新区设立绿色产业示范园区,园区依托绿色项目,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金融真正支持绿色产业。对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以绿色发展基金或绿色PPP基金为主要融资模式。
四是抓住绿色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关键环节,创新机制,消除障碍。对于绿色信贷,可以在赣江新区辖区内对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推行“赤道原则”;对于绿色债券,制定绿色债券的地方管理办法,强化绿色债券发行与资金使用的信息披露,鼓励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对于绿色保险,强制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鼓励大型保险公司结合江西生态和产业实际,开发森林保险、湿地林地、生态保护区等特色绿色险种;对于绿色基金,区分绿色产业项目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分别筹资建立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和PPP绿色发展基金,对于跨流域或跨区域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尝试绿色区域PPP基金。
五是加强绿色金融研究和人才培养,抓紧培育与碳交易有关的第三方机构。依托省内高校,建立高校、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深度合作的绿色金融研究机构,以该研究机构为平台培养绿色金融人才,目前尤其要抓紧与碳交易相关的绿色金融人才培养。在碳资产的形成和交易过程中,涉及到第三方的认证机构、核查机构、资产管理机构和投资机构,江西省在这些机构建设方面非常薄弱,机会没有话语权,亟待加强,急需高端绿色金融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