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是因为在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选择逃避,也或许是因为自身情绪反感而选择躲避。但是还有一种是自己心理并不排斥,甚至是相当喜欢的事, 有时候我们执行起来也会变得不太积极。
收藏夹中下载了很多喜欢的视频,却提不起精神而选择放弃观看;好不容易得到一张自己需要的打折券,却因为时间的原因而慢慢忘记。如果说拖延是不愿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那么为什么自己喜欢的事情也会拖延?
当你在做一件因兴趣而喜欢的事情时,在脑海中预知到难度之后,就会从心中产生莫名的排斥。而系统化地学习任何东西都会经过起步的障碍和层层递进的困难,面对这些困难,一旦心中的无力感和排斥感大于起初的好奇感和想象的成就感,拖延就会产生。再者,这种需要耗费时间与精力才能收获的幸福感受,往往没有及时行乐般的美食、逛街、娱乐的欢乐,来得更加迅速和直观。
当一件本以爱好为目的的事情变成了任务,也会产生拖延。一旦能够由自己随心所欲地选择变成具有明确的期限和要求之后,这种即走即停的快乐收割方式就会被束缚成压力与苦恼。比如,有的人很喜欢中医,喜欢浸泡在中华千年医学文化中,经常会去听外人看来无比枯燥的医学讲座,心血来潮的时候还可以花几小时时间把录音讲座整理出来,但是如果爱好一旦变成了任务,由别人分配给自己,哪怕只是原来的十分之一的难度,也会选择一拖再拖。
加州大学的一位市场营销学教授提出了一个叫作“资源松懈”的心理。 解释为:“因为感觉资源充足,所以习惯性懈怠。”当然资源在这里不仅可以指实体物品,还可以指时间。当你买了一本书之后,你便拥有了无限的时间资源,所以你对它的热情往往还不如借书马上要还的时候,从而就会导致对这件事的拖延。应对“资源松懈”的方式在消费领域应用广泛,同样是一张打折优惠券,一旦因为消费者“资源松懈”的心理,导致拖延而忘记,对于打算促进消费的商家来说就得不偿失了。将这张打折券的期限设置得比人们心理预期稍微短一点,就如同提醒消费者这个视频如果不看就会自动删除。 你就更倾向于当场花费时间将它看完。
基本上,做喜欢的事也会拖延,不单单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还包括这件事情的难易程度。如果只是需要自己单方面地享受,不需要自己去付出什么的时候,就会拿这件事情当作是宣泄压力或者逃避的出口。但是如果在享受快乐之前,告诉你在完成之后会有一些任务,比如,当你看电影或者是电视剧的时候,一旦要求自己写一些观后感,就又会产生拖延。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创作者都有拖延的毛病,但是他们为自己创造了抵抗的方法。写出《巴黎圣母院》的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每天开始写作之前,都会把衣服脱个精光,然后换上一件衣衫破旧而且衣不蔽体的睡袍。所以,当他这样不能外出见人时,就没有办法写到一半就跑出去逛街,只能乖乖待在书房里写作。
美国的作家梅尔维尔也是一个严重的拖延症患者。据说他在完成《白鲸》 的那段日子,接近故事最完美的结束篇时,他还曾经要求他的妻子用一条铁链把他拴在书桌旁,如果没写到进度就不准给他开锁。
所以,想要避免在做事情上拖延,除了强行控制以外,不妨通过想象把以后将要面对的感觉带到现在。比如,就像上学的时候放长假,你想象这时候已经到了开学的前一天晚上,而你的假期作业一个字都没有动,因为拖到了最后一刻的你正在焦急地赶着作业,通宵达旦。
闭上眼睛,如果你用力想象这个场景,自己的心情应该就会跟着紧张起来。想象拖延的后果,感受这个压力。无论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都会马上去完成它。
如果说这种面对自己喜欢的事的拖延和平时拖延有什么不同的话,可能就是它只会让人感到烦恼,而不会令人感到焦虑,因为这么耗着也是挺开心的。但是,当你因为拖延而导致自己忘记或者是超过了最后的期限,那种突如其来的悔恨也会是加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