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悬敌后的浙东革命斗争史诗 ——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
  • 信息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4-06-29 09:14:27    阅读:次    字体:【
  •       

     

      四明山位于浙江省东部的宁绍地区,平均海拔700米左右,主峰金钟山海拔1018米。因其大俞山峰顶有个“四窗岩”,日月星光可透过四个石窗洞照射进去,故称“四明山”。在余姚市梁弄镇西侧有座狮子山,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就坐落在这里。纪念碑高18.5米,用花岗石垒砌,雄伟挺拔,碑正面为郭沫若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碑背后刻有余姚市委市政府敬题的“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浙东地区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烈士永垂不朽”。碑基四周有两层平台,广场面积3600平方米。从山脚停车场到纪念碑,共有七层319级台阶。进入陵园正大门,两侧有大方柱两根,柱上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对联。从下往上第三层台阶前,立有红色旗状石碑,上刻毛泽东语录:“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再往上经过四层台阶,就进入了纪念碑广场。

     

          创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14月前后,侵华日军发动宁绍战役,国民党守军节节败退,绍兴、镇海、宁波、余姚等地相继沦陷。

     

      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共中央调整新四军在华中作战的战略部署。194121日,党中央和毛泽东鉴于浙东沦陷在即,对新四军作了新的部署:关于浙东方面,即沪杭甬三角地区,我们力量素来薄弱,总指挥部应增辟这一战略基地,经过上海党在该区域创立游击根据地(以松江等处原有少数武装作基础),中原局应注意指导上海党。430日,毛泽东、朱德在给刘少奇、陈毅等同志的电报中,明确指示要开辟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有单独成立战略单位之必要。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指派谭启龙领导路南特委和浦东工委,并由浦东转浙东主持工作。

     

      浙东抗日根据地由三方面力量合力创建:

     

      一是浙东地方党组织领导的爱国力量。在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的同时,地方党组织在定海、镇海、慈溪、余姚、绍兴建立多支抗日武装。各支地方党领导的武装为浙东根据地的开辟作了必要的准备。

     

      二是党领导的浦东武装力量。从19415月开始,中共领导的浦东部队900余人分多批南渡杭州湾抵达“三北”(指余姚、慈溪、镇海北部地区),成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建制的基础。

     

      三是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派来的指战员。19426月,谭启龙同100多名指战员到达“三北”。到19444月为止,派来浙东的党、军、政、财、文、卫、军工等干部300多人。

     

    19427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成立由谭启龙任书记的浙东区党委,指挥浙江敌后的武装。当年8月在慈北鸣鹤场成立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何克希为司令、谭启龙为政委,统一领导浙东抗日部队,采用分散机动战术,经过大小29次战斗,击退了日伪军向浙东区的多次进攻。1943423日,经过16小时攻坚战斗,拔除了梁弄镇狮子山伪军据点,梁弄获得解放。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先后进驻梁弄和横坎头村,四明山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从此,梁弄成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浙东延安”。

     

      根据地建立4年间,浙东部队以四明山为依托,以梁弄为指挥中心,与日、伪、顽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部队从900余人发展壮大到15000余人,经历大小战斗643次,攻克县城2座,攻克敌伪据点110多个,解放同胞400万人,为抗日战争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成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

     

      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姊妹

     

      皖南事变后,蒋介石置新四军于死地之心一直未死。眼看着中共领导的浙东部队不断发展壮大,蒋介石于1943年连续电令部属要求限期消灭浙东我军和浙东抗日根据地。10月,国民党在天台设立前进指挥部,调集2万余兵力,勾结日、伪疯狂向根据地进攻。

     

      针对敌人的进攻,中共领导的浙东部队开展了英勇还击,坚守浙东阵地。同时针对国民党的阴谋,194312月,经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批准,浙东部队在梁弄公开树起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1944115日,在四明山茭湖村成立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最高行政机关——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颁布《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施政纲领(草案)》,标志着浙东抗日根据地开始各方面有计划地建设,根据地发展到4个行政区、16个县级政权。19451月,召开浙东临时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正式选举产生浙东行政委员会,成立浙东行政公署,任命四明、三北、金萧、淞沪四个地区的行政首长和各县县长,在根据地先后建立起了各级抗日民主政权。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本该共享胜利的喜悦,但国民党反动派急于攫取胜利果实,不仅加紧派兵进驻浙东地区,还在敌人尚未缴下武器之时就叫嚣要对浙东游击纵队“肃奸”“剿匪”。为避免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正面冲突、阻止内战,力求和平建国的新时期早日到来,党中央与新四军军部毅然决定作最大的忍耐与让步,命令浙东新四军与抗日民主政府于19459月底全部退出浙东,只留极少数骨干坚持斗争。

     

    1945101日,中共浙东区委机关报《新浙东报》刊登了《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姊妹书》后,率队北撤。新四军北撤后,留下坚持在四明山区党的武装不到100人。在华中局指示下,浙东工委和四明山工委领导四明山地区革命武装和群众与敌人开展了100余次大小战斗,逐步恢复了根据地,并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浙东第二游击纵队。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发展成为“南方七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蒋介石老巢坚持斗争,成为蒋介石心头的一把利剑,牵制了部分国民党军队力量,为全国的解放战争胜利立下功劳。

     

      浙东地区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新四军浙东纵队在梁弄的革命经历,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迹,至今还完整保留着根据地党、政、军、经、文、卫等各类元素,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系统保留各类遗址遗迹的抗日根据地,其主体包括中共浙东区党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浙东鲁迅学院旧址、浙东韬奋书店旧址、新浙东报社旧址、浙东银行旧址、谭启龙旧居、浙东敌后各界人民临时代表会议旧址等多处遗迹。更重要的是,它留下了四明山革命精神和奋斗传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建设美好家园。

     

      在四明山地区,建成了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馆和军史馆,成为党史教育和廉政教育基地。在梁弄成立浙江四明山干部学院并挂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四明山分校、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四明山分院牌子,成为干部培养培训的摇篮。为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余姚市还将把梁弄镇中心小学更名为浙江省四明山红军小学,以此推动四明山精神代代相传。

     

      (作者系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