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好高等教育的“新时代三问”
  • 信息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2-09-02 14:49:42    阅读:次    字体:【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高校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再次开宗明义地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为高等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身处“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回答好这一教育的“新时代三问”,是高校担负的重要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是关乎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的重大课题。

    答好“为谁培养人”,把好教育的政治方向。“为谁培养人”是关系教育举旗定向的根本性问题,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随着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社会特点、战略目标的发展变化,党的教育目标和方针也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与丰富,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但在对于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的回答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任务则是一以贯之,从未改变。

    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表明,党的领导是办好社会主义教育最根本保证。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高校面临更为艰巨的风险挑战。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教育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偏航,才能保证高校这个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阵地、思想文化阵地、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才能在“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上交出合格的答卷。

    答好“培养什么人”,把准人才的政治品格。“培养什么人”回答的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抗日战争时期,陕北公学以培养抗日先锋分子为己任,以“三分政治、七分军事”的培养体系、“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校训,在炮火纷飞、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培养了6000多名优秀学员,其中有3000多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些学员一毕业就直接奔赴各个战场,很多人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了“陕公”学员的政治品格,书写了陕北公学“培养什么人”的完美答案。如今,当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不会再直面战场上的血与火洗礼,但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的参与者、生力军,迎来的是一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面临的将是前所未有的巨大风险挑战和艰难险阻,更加需要磨砺坚定的政治品格踏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首先要立大志、明大德,要有坚定理想信念、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高校必须把塑造学生优良政治品格放在第一位,培养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体系、方法体系,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思想定力和战略定力;应加强四史教育、红色教育、时事教育,增进学生对历史规律和发展大势的认识,教育引导学生从党的百年发展历史中增进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激发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斗志;应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多种渠道引领学生认识世情国情民情,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厚植家国情怀,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理论认同和道路认同,增强志气、骨气和底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在各种诱惑面前能够守牢底线,在矛盾困难面前能迎难而上,在小我与大我之间能作出正确抉择,把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自觉。

    答好“怎样培养人”,践行人才培养的政治担当。“怎样培养人”回答的是教育目标的实现路径及能否得到有效实现。能否答好这一问题,检验的是学校办学的质量与水平,体现的是高校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和责任担当。

    答好“怎样培养人”,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是关键。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方方面面。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先导。高校应站在学科发展和时代发展的前沿,以前瞻性、战略性眼光对学科专业提前谋篇布局,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优先发展国家急需的基础学科,加快建设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使培养的人才能够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人才储备。

    课程教材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载体。高校应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中国情境、结合中国实际、讲述中国故事的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经验,提升文化自信,增进“四个认同”。

    思政工作是人才培养体系的主线。要紧抓课堂教学主渠道,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金课”建设为抓手,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知识中,紧扣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用学理、事理讲清楚原理、道理,以如盐在水的方式,达到启智润心的效果;要打造全覆盖、多元化的学生课外实践育人体系,让学生在深入社会的亲身经历中进一步认识中国、读懂中国,厚植家国情怀;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把握互联网时代下的学生成长特点,提升工作的亲和力、精准度和实效性。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落实人才培养任务的保障。要完善经师人师相统一的教师培育体系。加强教师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教育引导教师提高政治站位,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责任;完善高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强化师德第一标准,教育引导教师向“大先生”看齐,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完善“破五唯”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潜心、静心搞教学做科研,在解决国家关键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完善教师职业发展支持系统,提升教师研究能力、育人能力,以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保障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