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四个相统一”要求 扎实推进高校师德建设
  •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08-29 10:52:42    阅读:次    字体:【
  •       

    坚持“四个相统一”要求 扎实推进高校师德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四个相统一”要求为高校师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成为高校师德建设的根本遵循。首都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以培养首都基础教育师资为己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教育培训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通过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制度规范和媒体平台,增强了师德建设的掌控力:运行力、约束力和吸引力;通过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文化熏陶和底蕴积淀,增强了师德建设的驱动力:认知驱动、精神驱动和社会驱动;通过不断加强宣传教育、评树典型和社会实践,增强了师德建设的推动力:引领力、牵引力和践行力,使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教学科研活动中,体现在育人育才过程中。其做法和思考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意义,值得借鉴。

    筑牢基本保障面,增强师德建设掌控力

    师德建设是系统工程,增强掌控力,必须注重师德建设的基础和整体设计,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必须使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必须重视媒体平台在价值引领方面的优势和作用。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师德建设运行力。体制机制是师德建设的基本保障,体系完善、运行通畅的体制机制是形成师德建设合力的关键。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师德建设,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党委副书记等相关校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构建了以党委宣传部牵头,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工会、财务处等部门协同配合,院(系)级单位党组织具体实施,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师德建设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宣传部部长担任师德办公室主任,全面统筹师德建设工作,积极落实办公室工作各项职责。特色做法是开展“三个一”活动:一是每学期初召开一次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定本学期师德建设工作计划;二是每学期召开一次师德建设研讨座谈会,多方面收集反映学校师德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三是每学期确立一个师德教育活动主题,为各院系单位开展师德活动提供指针。这样的体制机制重基础、重长效、重合力,明确了党委宣传部牵头抓总的职能要求,融合了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励各个方面,建立了一岗双责的责任追究机制,保证了师德建设的经费投入,大大提升了师德建设的效果。

    二是完善制度规范,增强师德建设约束力。制度规范同样是师德建设的基本保障,依法依规、执行有力的制度规范可以提高师德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师德建设制度性规范,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首都师范大学师德规范》 《首都师范大学“师德一票否决”实施细则 (试行)》《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首都师范大学师德先进评选表彰制度》等。这些制度规范突出了三个“细化”的特点:一是细化入口师德教育关;二是细化师德一票否决;三是细化师德建设指标。学校健全了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师德教育内容成为“规定动作”:每年校领导、宣传部部长、师德专家对新任教师进行系统师德培训,讲好新任教师入校师德第一课;在教师职称评聘、评优表彰中,明确师德方面的要求;明确师德一票否决的负面清单和十条红线,细化师德一票否决的奖惩办法,把师德一票否决制作为全校教师必须严格遵守的道德纪律要求和法律约束;学校还把师德建设各项指标层层分解到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环节,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监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与落实。完善的制度规范,注重细节的顶层设计,有力推动了师德建设规范化、法治化进程。

    三是完善媒体平台,增强师德建设吸引力。师德建设要不断探索新时期的规律特点,善于运用高校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学校把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让媒体平台发挥复合效用,使师德宣传教育有声、有影、有画面,确保师德宣传教育务实管用,进一步增进了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交流与互动,既有“键对键”,又有“面对面”,形成师德建设的立体效果。《首都师大校报》开设了“师德建设大家谈”专栏,制作了《首师大师德先进人物志》短片;在校园网、微博、微信,开设师德教育电子专栏专刊,学校官方微信定期推送首师人物风采等,这些平台成为了连接全校师生和校友的重要情感桥梁和开展师德建设的重要工作抓手,促进师德建设联网上线,增强了时代感和吸引力。

    夯实主体需要面,增强师德建设驱动力

    人在哪里,师德建设工作的重点就在哪里。师德建设需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唤醒教师的内在需要,激发高校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教师自我提高的内在驱动力。学校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文化熏陶、底蕴积淀,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师德建设认知驱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高校教师要坚持“传道”是第一位的。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重视理论学习和教育培训,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学校完善了校院系两级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和“四个一”教职工学习活动日三项学习制度,分层分类开展师德学习研讨。近年来,学校共计组织各级各类学习100余场,涵盖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和北京市关于师德建设的文件精神。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改进,教师提高了对师德重要性的认识,将师德规范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

    二是加强文化熏陶,增强师德建设精神驱动。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学校重视师德历史文化。“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校以六十周年校庆为契机拍摄了《甲子述怀》专题片,以学校老教师口述历史的方式记述了五幢老楼背后为学为师的岁月故事,几代首师人薪火相传,不断诠释着师德精神和文化内涵,成为记载学校发展历史文化故事的宝贵资料,成为学校师德建设的宝贵素材。学校重视师德景观文化。学校发挥美术专业学科优势,倾力打造以弘扬师德精神为主旨的学校系列文化景观,包括《首都师大赋》《百年树人》《校训琮》壁画、主题雕塑等。“梅兰竹菊”“四季亭”景观群彰显了为师者的高雅气质,达到了增添校园美感、美化生活空间以及激发师德文化的良好效果。学校重视师德氛围文化,开展了师德文化氛围的营造工作。学校各个校区悬挂着由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题写的“成行桃李 俱是栋梁”灯杆旗,“春华秋实”展板、易拉宝校园里到处可见,营造了浓厚的师德文化环境和氛围,提升了广大师生爱校、荣校情结和努力提升师德的动力。

    三是加强底蕴积淀,增强师德建设社会驱动。底蕴积淀的价值和作用不容忽视。学校作为培养北京市基础教育合格师资和其他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师教育既是特色,也是优势所在,有着丰富的底蕴积淀,为师德建设提供持续的社会推动力。2014年,学校利用建校六十周年的契机,大力表彰评选出的100名“首都师范大学建校六十周年基础教育优秀校友”,社会影响广泛;学校制作了电视专题片《成行桃李 俱是栋梁》、出版了《首都师范大学建校六十周年基础教育优秀校友事迹集》,共收录了百名优秀校友立德树人的先进事迹。新华社、 《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国科技报》《中国教育报》等十几家媒体给予持续深入报道,引起强烈反响,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了师德正能量,在校内提升了师生荣校、爱校情怀,成为学校开展师德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成为学校脍炙人口的校园故事,夯实了师德建设的社会基础。利用重大活动的契机,可以营造良好浓厚的师德文化氛围,这为加强师德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鲜活经验。

    注重外在影响面,增强师德建设推动力

    师德建设要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高校教师要切实担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神圣使命,履行好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职责要求,做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和引路人,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师德建设引领力。学校重视培育重德养德的良好风尚,系统宣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及相关法律文件有关师德的要求;每年邀请“全国道德模范首都高校座谈巡讲”进校园开展宣传活动,学校师生近距离与全国道德模范许振超、孙东林、李影等心灵触碰;每年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报告团在京的首场报告会,他们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事迹,诠释了师德内涵;承办了话剧《老阿姨》在京高校的首场演出,学校师生直观深入了解了开国元勋甘祖昌将军和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党员龚全珍同志的先进事迹,被他们的精神深深折服;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充分利用优秀校友资源,(“走出去”,即开展基础教育优秀校友寻访活动,每个院系每学期要带领青年师生直接进校寻访广大优秀校友;“请进来”,即邀请基础教育校友来校作报告,每个院系每学期至少邀请三名优秀校友给师生作报告、进行座谈等)。近年来,累计走访校友上千人次,请校友返校作报告上百场。这些宣传教育活动,已经制度化、常态化,营造了浓厚的师德学习氛围,培育了重德养德的良好风尚,汇聚起崇德敬业的正向驱动力,不断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提高师德修养的自觉性。

    二是加强评树典型,增强师德建设牵引力。“德不孤,必有邻。”师德建设需要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将典型效应转化为群体效应。学校注重师德激励和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引导教师提升精神境界。每两年进行师德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师德标兵的评选表彰,将师德先进事迹汇编成册,出版了两辑《师德风采录》,青年教师人手一册;每两年进行“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十佳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评选表彰;每年进行优秀主讲教师评选等。2014年,86岁高龄的欧阳中石先生,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中,精心梳理出60余则深具代表性的中华美德古训,创作成书法作品、汇集成“中华美德古训”。同年9月,“欧阳中石书中华美德古训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17天共接待观众近百万人,作品还在北京高校进行了巡展、在学校大学生活动中心设立永久性开放展厅。与欧阳中石先生用“中华美德古训”浸润人们心田交相辉映,学校中青年教师王珂教授,2014年召集22名师生创作了44幅藏族题材水墨人物画,用义卖所得100万元建立了“王珂工作室公益基金”。学校不仅有令人景仰的大师、教授,更有千万学子用自己的热忱和信念,传递正能量。2014年度“北京榜样”评选活动60名候选人中年纪最小的一名叫袁日涉,是学校本科三年级学生,是一名在6岁时就发起“一张纸”环保活动的“老环保”,在她的召集、带动下,一起参加环保活动和志愿服务的伙伴超过138万人次。学校始终把“立德”当作使命和担当,代代传承。《光明日报》以“三代‘首师’人传递正能量”为题给予深入报道,人民网、新华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以及各地方门户网站等一千余个网站给予转载,影响深远。中宣部把学校确定为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家经验单位,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媒体对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验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这些师德先进的优秀事迹和可贵品质,成为师生学习的典范,他们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和人格魅力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

    三是加强社会实践,增强师德建设践行力。师德建设需要为个体成长搭建实践和交流的良好平台,使之在不断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以家国情怀关注社会现实。学校建立了中国科学院、青海师范大学、井冈山、西柏坡等12个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基地,涵盖科研院所、高校、红色教育基地、基础教育以及街道社区等京内外单位。学校开展师德实践的形式主要有:参观考察、社会实践、义务支教、项目合作等。学校多次组织青年教师赴革命旧址、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西部边远省份进行参观考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如赴井冈山、会宁革命旧址等,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青海、甘肃省的新农村等;学校每年组织青年教师赴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进行师德修养锤炼,活动结合专业、结合实际、注重专长、注重总结,提升了实践效果。学校多次组织青年教师赴青海师范大学、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展义务支教服务,增强教师责任感。学校与京内外单位多次开展项目合作,增强教师奉献社会的使命感。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持续八年到北川中学进行音乐心理治疗,开展音乐教育改革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工作,创建“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实现了高等艺术教育资源与灾区艺术教育平台的有效对接;政法学院组织青年教师,建成了社区矫正与社区发展研究与服务中心、睿博社会工作事务所等机构,已为北京市提供2,000余人次的社区矫正司法助理、监狱干警等专业人才培训工作;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组织青年教师积极服务京郊基础教育,赴首都师大附属红螺寺中学、附属密云中学等单位开展系列师资培训、项目研究等实践活动;学校在平山县、阜平县先后开展骨干教师培训、一线教师置换研修、党性教育基地建设、革命精神传承与红色文化研究等18项合作共建工作。学校发挥学科人才优势,百余名师生赴延庆区开展“秀美乡村 成风化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创作活动等。

     

    http://www.jyb.cn/zcg/xwy/wzxw/201709/t20170929_784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