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巧稚:怀着非凡的爱去做平凡的事
  • 信息来源:组工处   发布时间:2022-05-30 09:26:56    阅读:次    字体:【
  •       


      林巧稚(1901.12.231983.4.22),福建厦门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1929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获应届毕业生“文海奖学金”,之后任职于协和医院妇产科。1932年,林巧稚赴英国曼彻斯特医学院和伦敦大学医学院进修。1939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进行妇产科学研究。1940年,林巧稚被美国聘为“自然科学荣誉学会会员”,同年回国。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9年,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在风景秀丽的鼓浪屿,坐落着一处安静的园林,名为毓园,是为纪念卓越的人民医学家、著名的妇产科医生林巧稚而建。林巧稚一生亲手接生了五万多名婴儿,每一个她负责接生的婴儿身上都挂有一个她亲手写着“Lin Qiao Zhi's Baby”的牌子。每次都会因为新生命的到来而欣喜的她却终身没有婚育,将自己的一生都完完全全地奉献给了我国的妇婴事业。曾接受林巧稚医治并与其结下深厚友谊的邓颖超亲手在毓园种下南洋杉,以此寓意林巧稚秀逸高洁的品格。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190112月,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父亲林良英早年留学海外,在其影响下,林巧稚从小就在新式学堂读书,习得了一口流利的英语。1919年,林巧稚以优异成绩从厦门女子师范学院毕业并留校从事教学工作。1921年,林巧稚考入北京协和医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并于1929年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林巧稚选择留在协和医院较为冷门的妇产科,自此与我国妇婴健康事业紧紧连接在一起。

      工作中的林巧稚,是忘我的、完全投入的,这背后有着多方面原因。她的母亲在她5岁时因宫颈癌不幸去世,成为她一生的遗憾,她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医生。她深深铭记着父亲对她的教诲:“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旧中国落后的医疗水平和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加深了中国女性的苦难,也激发了林巧稚的济世情怀。妇产科的医生,常常要面对一些突发状况,处理时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需要随机应变的勇气和胆识。林巧稚主持的第一例手术,就是在十分紧急的状况下完成的。时值深夜,一名孕妇突发腹部剧痛,被送至产科病房。正在值班的林巧稚迅速做出诊断,立刻组织手术。此时的她,满脑子想的都是病人的状况和手术的步骤以及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却唯独没有想过万一手术失败自己将承担的责任。最终,病人摆脱了危险,林巧稚主刀的第一例手术完满成功。在以后的岁月里,林巧稚从未失去这样的决断与勇气,每到紧急时刻,她都仍像第一次手术时那样,为了病人挺身担当。

      通常,医学科学分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两个领域,二者相辅相成,林巧稚的工作也是从这两个方向展开。1932年,林巧稚被派往英国曼彻斯特医学院和伦敦大学医学院进修。在英期间的林巧稚潜心学习,在实验室进行了“小儿宫内呼吸”的研究。在英进修结束后,林巧稚按计划赴维也纳综合医院考察,这时,协和医学院询问林巧稚是否考虑转向公共卫生领域,被她果断拒绝。在她看来,在妇产科行医是她终身的使命,她从未因为担子过重而想要放弃,妇产科需要她,被病痛折磨的同胞妇女们更需要她,想到这些,林巧稚这位自称“一辈子的值班医生”更是加倍努力学习和工作。

     

    我是个医生,是个中国大夫 

    1939年,协和医院派林巧稚赴美国学习,在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她继续着胎儿生理领域的研究。在美期间,林巧稚成为美国“自然科学荣誉学会会员”,获得该协会颁发的证书和金钥匙。而同时期的中国,正深陷战争带来的苦难之中。当时美国向林巧稚提供了更加先进的科研条件和更加优厚的待遇,然而面对美方的挽留,林巧稚却断然拒绝,她表示:我来这里进修的理想和目的,就是为了回去能办好妇产科,能更好地为我们中国的妇女和孩子们治病……战争征服不了中国!

    1940年,林巧稚回国。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院被迫关闭。林巧稚并未放下医生的职责,她在胡同里开办妇科诊所,继续为战乱中的中国妇女服务。怀着医者的仁心,林巧稚将诊疗费用降至平均水平以下,对待穷苦的病人,她不仅免去诊疗费,还出钱对病人施以援助。她开办的诊所在战乱中坚持了6年,共留下8887份病历档案。

      林巧稚十分善良,但她的善良是有韧性的,这让她在广施善行的同时,亦有着自己的立场与坚持。1948年,协和医院复院,林巧稚回到协和医院,主导重建了经过战争洗劫只剩下几张病床的妇产科。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对复杂的时局,她果断拒绝了家人向她提出的前往美国的建议,并表示:我是中国大夫,科学家不能没有祖国。我和我的事业将与祖国共存!

    1949101日,新中国成立了,赋予每一位公民以平等的生命健康权,这一点亦如此鲜明地体现在妇女群体上。林巧稚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平民女性可以走进医院寻求医疗帮助,这激励着林巧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新中国的妇产科建设中。

      林巧稚出色的工作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同时她也被赋予了更多职责,但是她始终不忘的,是自己身为医生治病救人的使命,她做任何事仍旧是从维护妇婴健康的立场出发。1958年,她组织医护力量,对北京近8万名适龄妇女进行了妇科普查。她带领自己的团队走门串户逐人检查,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使子宫颈癌的死亡率大大降低。林巧稚领导的妇科普查工作在全国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很快,上海、广州等地也积极响应,开始了妇科普查工作。

      不仅在临床和科研领域深耕,林巧稚还有着优秀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为我国培养了众多妇产科人才,组建起专业的医疗团队。1962年,林巧稚接收了一个特殊病例,该孕妇已有三个孩子死于新生儿溶血症,这种病当时在国内尚无治愈的先例。面对这样棘手的状况,林巧稚和她的团队一边安抚孕妇,一边谨慎地制定手术方案,最终决定用脐静脉换血法。手术的原理看似简单,但是抽血和输血的速度、数量、次数等都极有讲究,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这名孕妇诞下的婴儿出生两个多小时便出现了黄疸的症状。换血开始,林巧稚先把听诊器在手心捂热,再轻轻贴到婴儿胸前,同时用手示意,控制抽血、输血速度。第一次换血后,黄疸的症状复发,医生们又对患儿进行了第二次换血。三天后,第三次换血。之后,婴儿身上的黄疸症状逐渐消失,这个婴儿成为有记录以来中国首例成功的新生儿溶血症手术患者,而此时林巧稚已经整整七天没有离开这个孩子。

     

    像春蚕一样,把最后一根丝贡献给国家 

      林巧稚一边攻克行业顶尖难题,一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基层群众送去关怀。1965年,林巧稚参加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巡回医疗小分队,为湖南湘阴县的女性提供先进的医疗援助,这段时间的工作让林巧稚看到了针对妇女的医疗资源供应存在巨大缺口,也让她意识到妇女健康工作应当长期地、系统性地进行。因此,巡回医疗小分队在行医期间帮助当地办起农村卫生员、助产员培训班,使得当地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同年,林巧稚主持了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妇产科学术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会上意味深长地向大家说道:我们要像春蚕一样,把最后一根丝都吐出来贡献给国家……周总理的这句话,在林巧稚的心里扎了根,不断勉励她为祖国多奉献一些、再奉献一些,林巧稚也不断用行动响应着周总理的殷殷嘱托。

    1978年,林巧稚在担任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副团长出访西欧四国的途中突发中风、偏瘫。归国后,即使在病情反复的时间里,她也尽力行使着自己医者的职责,其间她主持编写了《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百科全书》《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等书,并完成了《林巧稚妇科肿瘤学》的书稿。

    1983422日,林巧稚病逝于北京,享年82岁。她在去世前嘱咐将其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将奉献一词诠释到了极致。林巧稚秉承着博爱的理念拯救了万千母婴,亦将其毕生所学尽数传授给后辈以造福后世。她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文,能够书写中英双语的病历,钟爱喝咖啡,但西方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却始终没有改变她那颗赤诚的中国心,数次留在西方工作、生活的机会也从未打动她。林巧稚的一生,始终坚持年少求学时最纯粹的信念:“怀着非凡的爱去做平凡的事。”而这非凡的爱,既是她对祖国的爱,也是对妇婴同胞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