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就业信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招生就业>>就业信息>>正文
202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024年12月30日 17:33  【字体:

 

 

化学化工学院

 

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024届)

二〇二四年十二月


   

第一章  2024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和学历结构

二、本科毕业生生源地分布状况

三、本科毕业生主要特征结构

四、家庭困难毕业生分布状况

第二章  2024届毕业生就业状况

一、毕业生基本就业状况

二、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

三、本科毕业生升学状况

四、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状况

五、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六、未就业毕业生情况分析

第三章 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主要措施

一、夯实以就业育人为根本

二、深化以指导服务为抓手

三、着力以拓展岗位为支撑

四、细化以精准帮扶为兜底

第四章 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状况特点

二、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与反思

第五章 教育教学反馈

一、问卷调查情况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三、教育教学反思


前   言

化学化工学院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全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并深入贯彻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书记、院长统筹部署、抓紧抓实就业工作,历来将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把就业工作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抓实抓细,推进形成全院教师参与、共促就业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践行“一把手工程”,始终保证“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在构建就业教育、管理、指导、服务为一体的校院两级工作模式的同时,建立起富有自身特色的服务平台和指导体系,多措并施、举全院之力扎实推进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长期保持了较高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和就业质量。

2024年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持续推进,在学院党委、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就业创业工作小组及全院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巩固去年就业创业工作取得的成果,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及时解决毕业生的所急所需,圆满完成了2024年的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在就业服务方面,学院为毕业生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对接渠道、真实可靠的岗位信息以及精细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学生工作办公室建立健全落实就业体系制度,形成学院领导——学院学工办——班级、班主任——毕业生级服务指导层级,全年召开10余次就业工作推进会议,开展“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访企拓岗20余家企业,全年举办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生物化学类毕业生专场校园招聘会2024届毕业生动员大会、2024年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职业规划大赛、应届毕业生考研求职经验分享会等各类就业指导活动10余次,从头到尾做好毕业前就业服务和就业后跟踪指导,构建出全流程全周期服务指导体系,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就业信息精准推送。在学院和全体毕业生的不懈努力下,化学化工学院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优异成绩。

本次就业质量报告,一方面对2024年度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另一方面对2024届毕业生的生源分布、就业地区分布、就业单位性质、各专业就业情况等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将分析结果为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学科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数据参考和依据。


第一章  2024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和学历结构

2024届共有毕业生人数268人,其中,本科毕业生人数239人,设有化学、化学(师范)、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四个专业,研究生毕业生人数29人。均为化学专业。

1.12024届毕业生专业人数一览表

学历

专业

人数

本科生

化学(师范)

86

化学

48

化学工程与工艺

58

食品科学与工程

47

硕士生

化学

29

二、本科毕业生生源地分布状况

2024本科毕业生来自23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湖南生源为19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5.78%,其它省市生源分布较为集中的分别是:河南、山东等地区。具体毕业生按生源分布情况如表1.1所示:

1.2:2024届本科毕业生生源分地区一览布表

生源所在地

人数

所占比例(%)

生源所在地

人数

所占比例(%)

湖南省

195

81.59%

河北省

2

0.84%

广西

5

2.09%

河南省

2

0.84%

新疆

4

1.67%

辽宁省

2

0.84%

西藏

3

1.26%

福建省

2

0.84%

吉林省

3

1.26%

广东省

2

0.84%

浙江省

3

1.26%

云南省

1

0.42%

黑龙江省

3

1.26%

宁夏省

1

0.42%

内蒙古

2

0.84%

江苏省

1

0.42%

湖北省

2

0.84%

贵州省

1

0.42%

四川省

2

0.84%

青海省

1

0.42%

安徽省

2

0.84%




三、本科毕业生主要特征结构

2024届共有4个专业239名本科毕业生,其中男生142人,所占比例为59.41%;女生97人,所占比例为40.59%。本届毕业生中共有11个民族,其中汉族有194人,占81.17%;土家族有11人,占比为4.60%,苗族有7人,占比为2.93%。各专业毕业生性别比例情况如表1.2所示:

1.3:各专业毕业生性别、民族结构情况

专业名称

总人数

男生

所占比例(%

女生

所占比例(%

少数民族人数

所占比例(%

化学(师范)

86

34

39.53%

52

60.47%

20

23.26%

化学工程与工艺

58

39

67.24%

19

32.76%

9

15.52%

食品科学与工程

47

30

63.83%

17

36.17%

8

17.02%

化学

48

39

81.25%

9

18.75%

8

16.67%

总计

239

142

59.41%

97

40.59%

45

18.83%

 

四、家庭困难毕业生分布状况

2024届毕业生中共有25个家庭困难毕业生,占总人数的9.33%。其中,湖南省困难毕业生人数为21人,占湖南生源总人数的9.95%。具体分布如表1.3所示:

1.4:家庭困难毕业生分布情况

专业

总人数(人)

湖南省人数(人)

所占比例

外省人数(人)

所占比例

化学(师范)

9

9

100.00%

0

0.00%

化学工程与工艺

6

4

66.67%

2

33.33%

食品科学与工程

5

3

60.00%

2

40.00%

化学

5

5

100.00%

0

0.00%

合计

25

21

84.00%

4

16.00%


第二章  2024届毕业生就业状况

一、毕业生基本就业状况

1.整体毕业生就业状况。

2024届共有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毕业生268人,其中本科毕业生239人,研究生毕业生29人。截至12月26日,共计239名本科毕业生顺利就业,最终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5.52%,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100%。

2.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

2024届共有本科毕业生239人,截至12月28日,本科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4.98%,本科毕业生升学所占比例为34.31%,自由职业3.35%。详情如表2.1所示:

2.1202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一览表


毕业总人数

总就业人数

升学

聘用(灵活就业)

自由

自主创业

国家、地方项目

待就业

人数

职业

就业人数

239

227

82

135

8

0

2

12

毕业去向落实率

/

94.98%

34.31%

56.49%

3.35%

0.00%

0.84%

5.02%

二、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

 

1.就业地区分布状况。

2024239名本科毕业生中已就业的227名进行追踪分析,其中在湖南工作的有141人,占就业人数的62.11%,其他就业地区较为集中的有广东、福建、湖北、北京、广西等地,详情如表2.2所示:

 

2.2202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一览表

就业地区

就业人数

所占比例(%

就业地区

就业人数

所占比例(%

湖南省

141

62.11%

江苏省

3

1.32%

广东省

13

5.72%

黑龙江省

2

0.88%

浙江省

13

5.72%

海南省

2

0.88%

福建省

10

4.40%

西藏

2

0.88%

江西省

7

3.08%

香港特别行政区

2

0.88%

湖北省

5

2.2%

安徽省

2

0.88%

北京市

4

1.76%

重庆省

1

0.44%

广西

4

1.76%

内蒙古

1

0.44%

辽宁省

4

1.76%

宁夏

1

0.44%

上海

4

1.76%

天津市

1

0.44%

贵州

3

1.32%

河南省

1

0.44%

江苏省

3

1.32%

甘肃省

1

0.44%

  1. 就业单位性质分布状况。

    2024届已就业227毕业生中105名选择了到其他企业工作,占就业总人数的46.25%;82名选择了考研深造,占就业总人数的34.31%;9名选择到中初教育单位工作,占就业总人数的3.96%;7名毕业生选择了国有企业,占就业总人数的3.08%。具体情况如表2.3所示:

2.32024届本科毕业生按单位性质就业分布一览表

 

单位性质

就业人数

占本科就业总人数比例

国有企业

7

3.08%

三资企业

7

3.08%

其他企业

105

46.25%

其他事业单位

1

0.04%

初教育单位

9

2.60%

地方基层项目

2

3.96%

自主创业

0

0.00%

机关

1

0.04%

自由职业

8

3.52%

升学

82

34.31%

部队

2

0.88%

  1. 职位类别分布状况。

    2024届中已就业的227名毕业生中主要担任的职位类别有(仅列排行前七位的种类):工程技术人员57人,占比25.11%;教学人员25人,占比11.01%;其他人员23人,占比10.1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3人,占比5.72%;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5人,占比6.6%;科学研究人员2人,占比0.88%;军人2人,占比0.88%;商业和服务业人员2人,占比0.88%。

三、本科毕业生升学状况

2024届239名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总人数82人,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34.31%,其中,考取985/211高校29人,占考取研究生总人数的35.37%,各专业考取研究生详情如表2.4所示::

2.42024届本科毕业生分专业考研情况统计表

专业名称

总人数

考上人数

211院校人数

985院校人数

考研率

化学工程与工艺

58

14

6

2

24.14%

化学(师范)

86

39

14

6

45.35%

食品科学与工程

47

13

4

1

27.66%

化学

48

16

5

2

33.33%

总计

239

82

29

11

34.31%

 

四、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状况

2024届共有25名家庭困难毕业生(含家庭经济困难、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脱贫家庭(原建档立卡)等情况),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0.46%。已就业的家庭困难毕业生人数是24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6%;其中升学的有5人,占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人数的20%。主要就业的地区为:湖南、浙江、安徽;就业单位性质主要为:其他企业、升学、其他教学单位以及其他事业单位;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教育、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担任的职位类别主要有:教学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2.52024届各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一览表

 

专业名称

毕业总人数

总就业人数及比例

升学人数及比例

自由职业人数及比例

自主创业人数及比例

国家、基层项目人数及比例

待就业人数及比例

化学(师范)

86

84

97.67%)

39

45.34%)

2

(2.32%)

0

0

2

化学工程与工艺

58

55

94.83%)

14

(24.14%)

1

(1.72%)

0

1

(1.72%)

3

(5.17%)

食品科学与工程

47

44

93.62%)

13

(27.66%)

4

(8.51%)

0

0

3

(6.38%)

化学

48

44

91.66%)

16

(36.36%)

2

(2.08%)

0

0

4

(8.33%)

总计

239

227(94.98%)

82

(34.31%)

8

(3.35%)

0

2

(0.84%)

12

(5.02%)

六、未就业毕业生情况分析

2024届毕业生中,12名毕业生尚未就业,其中4名选择不就业拟升学,3名同学选择拟参加公招考试。上述未就业毕业生中,家庭困难毕业生人数为1,占8.3%;湖南省生源的毕业生9人,75.00%;男生8人,女生4人。可见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看中学历的提升和工作稳定性,湖南省内的毕业生就业观念较为落后,就业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


第三章  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主要措施

在上级各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以及在招生就业处的深切关怀和大力帮助下,我院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圆满地完成了既定的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具体举措如下:

一、夯实以就业育人为根本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将就业导向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主动对接行业动态、社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扎实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培养良好职业素养和重视就业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创新思维和就业能力。从大一到大四,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找准未来航向,强化就业育人实效。

一是就业创业支持体系构建,学院首先从顶层设计上明确就业育人的重要地位,将其纳入学院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全院上下共识。建立并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及时发布招聘信息,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就业信息服务。提供创业培训指导,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机制,定期收集用人单位反馈,分析毕业生就业质量,及时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就业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优化,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湖南湘泉酒业有限公司、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进行实习实训、项目合作、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定期调研市场需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

三是职业规划教育分阶段开展,学院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设计了分层次、分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将职业规划、创业基础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体系,同时举办职业规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大学生职业礼仪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和实践能力。大一新生侧重于职业认知启蒙,通过讲座、见习、课程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职业世界,激发职业兴趣;大二、大三学生则侧重于职业定位与能力提升,通过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大四学生则重点进行求职技巧培训和就业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到职场。

四是校企合作深化拓宽就业渠道,深入开展“访企拓岗”行动,用好校友资源优势,密切联系合作企业,足质足量开拓就业岗位,拓展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通过实习实训,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积极推进万企进校园,搭建就业平台,了解企业需求,建立校友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内推机会。

二、深化以指导服务为抓手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工作是学院的“一把手工程”。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成立了就业创业工作小组,由书记、院长担任组长,党委成员、教研室主任、辅导员、班主任等作为成员;颁发了《化学化工学院关于促进就业工作奖励办法(暂行)》,对就业工作效果好的专业和班级,给予相关老师相应奖励,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保障有力。年级辅导员和就业专干负责全院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发布、学生就业情况统计等日常管理;班主任负责班级学生就业的具体指导与帮扶;教研室主任负责专业毕业生的实习、签约与指导;院领导负责资源整合以及就业工作的统筹管理。10月下旬,学院大力开展就业动员大会,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11月中旬,举办职业规划大赛,专门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分段帮扶,有效推进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关注自身,找准职业定位与奋斗目标。同月,学院精心对接邀请企业,促成专场招聘会的举办,拓展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同时对毕业生开展了求职简历一对一指导活动,帮助他们提升简历质量,为我院毕业生提供更全面的就业支持和指导。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就业服务工作策略。

三、着力以拓展岗位为支撑

为助力学院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广泛开展访企拓岗活动,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先后赴湖北、浙江、福建、上海、湖南等20多家企事业单位走访对接,加强校企合作交流,全年邀请50余家企业到校开展校园招聘会,为毕业生积极开拓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不断丰富毕业生就业选择渠道,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年共进行了20余家的访企拓岗行动调查和举办上下学期的学院专场招聘会,完成年初目标任务。

2024年4月,与衢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巨化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政校企业合作交流。5月我院领导出席学校与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建“吉首大学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吉首大学酿酒工程专业教学科研基地”。 6月,学院就业专干随学校招生就业处带队赴湖北省宜都市、枝江市11家企业开展访企拓岗活动。7月,化学化工学院师生随兄弟学院共39名师生组团赴浙江省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与人才交流活动。10月,学院与湖南湘泉酒业有限公司共建“吉首大学酒业实习实践基地”等合作协议,同月学院教师赴福州参加了福建闽江人才服务中心组织的“访企拓岗暨校政企深度融合共建毕业生高品质就业基地战略合作伙伴2024年度高峰论坛”活动,参观调研福州左海学校、福清玉融学校;11月,学院与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代表开展了用人单位座谈交流会。

学院全年积极组织开展企业对接洽谈会和招聘宣讲会。根据各专业和就业需求,联系50余家企业开展对接洽谈会和举办线上线下招聘宣讲会,为学生提供大量优质工作岗位供学生选择。邀请了巨化集团、兴发集团、湖南帝京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中化蓝天集团郴州基地、华鑫教育集团等近10多家企业参加宣讲会,全年提供了100多个相关专业就业岗位。确保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四、细化以精准帮扶为兜底

学院进一步推进落实领导包揽全院、教师包揽专业学习、辅导员统筹班级管理责任、学生党员联系学习援助,形成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优秀学生党员联系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帮扶制度体系,逐级分解任务,层层明确目标,营造良好的全员抓就业工作氛围。学院对于不同类型的就业困难学生,制定并开展相应的就业帮扶计划。开展重点群体精准帮扶,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按照“一人一档”实施“一对一”重点帮扶的就业援助服务。对于毕业困难的学业后进生,依托党支部,从低年级便开始进行学业清理,安排优秀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手牵手成长”帮扶计划,定期帮助学业困难的学生。对于经济困难生,建立“一对一”托底帮扶机制,由校领导、院领导等一对一具体帮扶,12月,在学院全体教职工会议上,对困难毕业情况进行了逐一分析并现场分配困难生一对一的帮扶老师,进而讨论具体帮扶计划。

对于考研、考公的毕业生,成立工作小组进行精准指导。学院提供专门的考研教室,并在考试前安排考研培训和指导;初试成绩出来后,及时安排复试指导,尤其是对于分数不理想的毕业生,动员全院老师进行调剂帮扶(具体由各教研室主任负责)

第四章 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状况特点

1. 从毕业生就业地区来看。

主要集中在湖南地区,就业毕业生数为153人,占到总就业人数的60%,较往年相比有所上升。其次为广东就业15人,占比5.88%,浙江就业16人,占比6.27%,福建就业均为12人,占比4.7%,江西就业7人,占比2.74%,其中,湖南省生源的毕业生就业人数为153人,在湖南就业的人数为142人,生源地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2.81%。由此可见,大部分毕业生倾向于生源地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1. 从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看。

    其他企业就业人数119人,占总就业人数比46.66%;升学人数88人,占比34.5%;自由职业11人,占比4.31%;中初教学单位就业11人,占比4.31%。国有企业7人,占比2.74%,国家基层项目2人,占比0.78%。由此可见,国有大中型企业单位所占比例依然不高,需要在就业市场开拓上,继续与大中型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国家项目就业的比例依然较低,应加强对国家就业政策的大力宣传,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去西部、去基层、去参军入伍;同时,其他企业人数上升,说明学生逐步改善就业观念,就业形式的选择多样化。

  2. 从毕业生升学率来看。

    2024届考取研究生人数共为88人,总升学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2.84%,其中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82人,升学率为34.31%,硕士毕业生考取博士研究生6人,升学率为20.69%,其中考取985和211高校的38人,占考取总人数的43.18%,较往年相比有所下降。

     

二、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与反思

1.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就业竞争意识有待加强。

就业作为重点工作,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经济下行压力下,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增大,但是仍然有较多的毕业生不急于毕业后马上就业,在就业状况不乐观的状态下,毕业生们更倾向于选择考研、考公、考编等相对稳定的出路,希望通过这些途径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虽然这些选择本身并无不妥,但过度集中的选择倾向却反映出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的保守和缺乏竞争意识。不少学生宁愿在家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也不愿意去到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就业,“缓就业”现象愈发明显。一方面,考研、考公、考编等路径的竞争日益激烈,成功率逐年下降。许多毕业生在备考过程中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最终却未能如愿以偿,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时光,还可能错失其他就业机会,盲目追求所谓的“铁饭碗”。这不仅导致了人才资源的浪费,也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学院要在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意识上面下功夫

2.毕业生就业信息欠缺,就业便捷需求有待畅通。

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欠缺已成为制约其顺利就业的一大瓶颈。许多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只依赖学校的招聘会、传统的招聘网站或是亲朋好友的推荐来获取就业信息。这些渠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供就业机会,但其覆盖面有限,难以满足毕业生多元化的就业需求,因此学生不仅要依托学校资源,还可以充分发挥实习实践的机会,扩展自己的就业选择途径,以及加强就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的实习实践经历,除了要具备专业能力外,其他的实践就业能力也需要提升。作为学院积极为毕业生实习就业提供便利性,同时拓展与企业单位的联络与合作,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模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3.毕业生就业规划模糊,就业能力培养持续深化。

部分学生有强烈的就业意愿,但是在求职过程中对职业方向不明确、对就业市场了解不足以及缺乏长期职业规划等方面,导致在求职过程中,盲目地投递简历,对于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领域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规划。这种模糊性不仅导致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还使得他们在进入职场后难以快速适应和成长,尤其是毕业生在沟通能力、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创新思维等软技能方面表现各异,部分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为此,学院在学生培养方面继续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将职业规划教育前置化,提早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职业目标,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其次,鼓励毕业生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关注当前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和企业,勇于尝试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提供有效的求职技巧和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竞争力。


第五章 教育教学反馈

一、问卷调查情况

1. 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2024届本科毕业生共有239人,20245月到10月,学院通过线上线下等形式将调查问卷发放给所有学生,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37份,调查率达99.16%

据统计,参与调查的2372024届毕业生2372023届毕业生在机关/事业单位,教育或医疗机构工作有9人,在国有企业工作的有7人,在上市企业工作的有21人,在中小微企业有19人,参加基层项目的有2人,在其他工作岗位上工作有9人,还有在外资、合资企业有3人。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作的有2人,其中,27.14%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完全对口,25.71%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35.71 %的学生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有点联系,11.42%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目前月薪3000元以下为1人,占总人数的0.14%,月薪3001-40007人,占总人数10. %,月薪4001-600038人,占总人数54.28%,月薪6001-800022人,占总人数31.42%,月薪8000元以上1人,占总人数1.42%

此外,有60%的学生通过校园招聘活动获得工作机会,20%的学生通过专业招聘网站获得工作机会,5.71%的学生通过别人推荐的方式获得工作机会,4.28%的学生各地区人才市场网站,0.85 %的学生通过参加各类招聘会获得工作,还有部分比例是其他渠道获得工作。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最关注的是岗位发展前景、薪酬水平、工作稳定度这三项;个人综合素质、学历、专业背景与能力是多数毕业生认为自身所具备的竞争能力,而专业知识和技能、沟通协调能力社会关系、承受压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职业技能认证是多数毕业生认为自身相对欠缺的方面。

针对2024届毕业生对于现在工作各方面的满意程度,我们调查发现77.15%的人对目前的就业总体状况表示满意,22.85%的人表示不满意。目前为止,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表示满意的人约占99.36%,对母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表示满意的人约占94.92%,对学校的课程设置表示满意的人占87.62%

40.25%的学生最希望从学校获得求职技巧培训、就业政策讲解与指导,20.28%学生希望学校增加职位信息发布,10%学生希望学校提供岗位推荐。另有一部分学生希望学校能进行职业选择咨询与辅导。

2. 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为了全面了解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发现就业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院发放用人单位调查问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24份。抽样调查的用人单位中等、初等教育单位4家、国有企业1家、民营企业9家、私营企业8家、其他1家,主要分布在湖南、广东、贵州、浙江、江苏等省市,其中企业单位覆盖了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物科学、环境工程、生物与药学、物理学、生态学、资源与环境等多个行业。

2024年用人单位调查结果统计

单位性质

(家)

1.机关(0) 2.科研设计单位(0)  3.高等教育单位(0)  4.中等、初等教育单位(4) 5.医疗卫生单位(0)  6.其他事业单位(0)  7.金融单位(0)  8.国有企业(1) 9. 三资企业(1) 10.民营企业(9) 11.私营企业(8) 12.部队(0) 13.其他(1)

对我校毕业生进行评价

评价项目

满意(家)

比较满意(家)

一般(家)

不满意(家)

敬业精神

19

4

1

0

专业技能

15

6

2

0

工作能力

23

1

0

0

文化素养

13

9

1

0

职业操守

16

8

0

0

沟通能力

14

8

1

0

团队协作

13

11

0

0

抗压能力

10

12

1

0

身心健康

18

6

0

0

综合评价

1. 优秀(14)  2.称职(10)  3.基本称职(0)  4.不称职(0)


对我校工作的评价


满意(家)

比较满意(家)

一般(家)

不满意(家)

人才培养质量

21

3

0

0

就业工作服务合作

20

2

0

0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在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工作服务的满意度均为100%;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满意度为100%,与去年相比,满意度均有所提升。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发现,2024毕业生们对于目前工作的总体满意程度数值较去年相比有所上涨,但就业市场的竞争仍然激烈,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而高质量就业岗位的增长却未能与之匹配,导致许多毕业生只能接受与预期不符或发展空间有限的职位。这种就业压力不仅影响了毕业生的职业起点,从2024届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来看,也可以看出随着国家对就业政策的不断优化和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加强,毕业生们在求职过程中获得了更为全面和精准的信息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匹配到符合自身期望和能力的岗位。

大部分毕业生对学院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表示满意,认为学院提供了丰富的就业信息和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和岗位要求。但也有部分毕业生反映,学院的就业指导服务在个性化、精准化方面还有待提升,对学院的就业创业服务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和期待,期望学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送更为精准的岗位信息、传递更多有效的求职技巧等。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最关注的薪酬水平、工作稳定度、社会保障,以及毕业生认为相对欠缺的求职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认证、协调沟通能力,对个人未来的职业规划思考不足等都是就业创业工作今后努力的方向。

由以上数据可知,对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传递更细化的求职技巧、更精准的岗位推送、强化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方面我院将会继续努力,不断改进就业创业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服务。

对于用人单位的调查数据来看,可以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满意度排行最高的分别是工作能力、敬业精神、职业操守、身心健康、专业技能。在职场上相对重要的核心能力如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团队协作满意度排在了最后,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并为我们今后的毕业生培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努力方向。在当前快速变化的职场环境中,虽然传统意义上的“硬技能”如工作能力、专业技能依然是用人单位极为看重的,但“软技能”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不容忽视。沟通能力、抗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软技能,是毕业生在职场上持续成长、有效合作与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的毕业生培养工作应当做出相应调整,以更加全面和前瞻的视角来构建教育体系。

三、教育教学反思

首先,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教育,加大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与培养,确保课程内容既涵盖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外加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强化软技能的培养。

其次,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训机会,让他们在实际工作环境中体验并锻炼软技能。在加强第一课堂专业教育的同时,应加大第二课堂职业教育和第三课堂企业教育。通过加大校企深度合作力度,让企业的高层次人才走进校园参与教学,提升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再者,建立导师制度,邀请具有丰富职场经验的行业专家作为校外导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指导。校外导师不仅能分享职场心得,还能根据个人特点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软技能提升建议,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文化,建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

最后,定期评估与反馈机制同样重要。学校应定期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反馈,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确保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同时,鼓励学生自我反思,通过设立职业规划课程,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优势及市场需求,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持续提升自我。


结  束  语

本次撰写的2024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对学院202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统计,以便了解和掌握毕业生岗位适配性、就业质量与专业所匹配职业的发展情况,之后我们将统计结果用于指导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的安排等,实现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联动性。在今后的就业创业工作中,将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做实做细就业指导帮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合理设定职业目标。继续推荐校企合作,拓展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实习实训、项目合作、联合培养等方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充分挖掘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就业潜力。创新挖掘基层就业空间,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投身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充分认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严峻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有力的措施,坚持学生为本,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竞争力,实现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鼓励更多毕业生“早就业、稳就业”。

 

下一条:访企拓岗促就业,用人单位进校园

关闭

Copyright@2019 All Right Reserved. 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地址:湖南吉首市人民南路120号 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办公电话:0743-8563911 传真:0743-856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