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记者 张宏伟】“科技兴农、教育扶智,把新华镇建设成美丽、宜居的新农村,交上一份完美的乡村振兴答卷,这是吉林大学的责任。”11月2-3日,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利锋带队赴通榆县,与通榆县委书记李德明开展“点对点”帮扶新华镇对接活动。14个基层党组织与新华镇14个村进行对接,全面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好局、起好步。
王利锋指出,“点对点”帮扶是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吉林大学定点帮扶工作的一项创新。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创新帮扶方法、丰富帮扶内容,以更有力的举措,推动通榆县实现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和更高质量的发展。未来工作中,吉林大学要立足通榆县发展需要,按照“通榆所需,吉大所能”的原则,将学校的定点帮扶工作与通榆县“十四五”规划融合接洽,总结好经验,梳理好规划,对照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一张好的蓝图绘到底,保持工作连续性、稳定性,全面实施科技兴农计划、教育扶智计划、文化兴村计划、医疗惠民计划、消费扶农计划、资助扶困计划、典型引领计划等七项计划,并力争让好做法产生新成效,让新举措满足新需要。王利锋强调,新增帮扶新华镇14个村的14个基层党组织,要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合作、组团帮扶,努力形成帮扶合力,产生强大动力,帮助新华镇提升内生动力,促进产业发展,使学校的定点帮扶工作更加精准、更有实效;要与当地村级党组织真情牵手、深入合作,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在助力通榆县乡村振兴新征程上,展现吉大新作为、作出吉大新贡献。
李德明代表县委县政府对8年来吉林大学支持帮助通榆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表示感谢,对工作中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介绍了通榆县乡村振兴的主要思路和做法,解读了“一二七六三三”发展战略和保障措施。他表示,要通过“点对点”帮扶,找到吉林大学科技、人才等优势与通榆乡村振兴的最佳切入点和着力点,最终实现以点带面,全面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全面增强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信心和能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新华镇地处通榆县西南部,全镇辖14个行政村,46个自然屯,总面积560平方公里,总人口23000多人,粮食总产量45000吨。经过8年的接续用力,新华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村村舍错落有致,道路纵横通达,花坛星罗棋布。王利锋一行深入新华镇大有村、新丰村、育林村,认真察看村域生态经济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产业发展等工作情况,参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党群服务中心,倾听农民群众意见建议。王利锋强调,要紧密结合村域经济和农业、农村、农民实际,深入实施科技兴农,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调研期间,王利锋看望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正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教授崔金虎,并来到吉林大学重点支持的吉林省五星级扶贫龙头企业、吉林省百强企业通榆县天意农产品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实地调研,慰问派驻通榆县挂职干部田进和驻村第一书记王野。王利锋同大家亲切交流,了解乡村振兴和基层党建工作。他表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离不开扎根基层干实事的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致富。
科技助推农业发展,产业赋能全面振兴。“点对点”帮扶期间,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交通学院、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食品科学工程学院、建设工程学院、新能源与环境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动物医学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和相关负责人分别走进新华镇14个村村委会,与各村支书进行对接,了解相关需求,努力把学院优势转化为帮扶成效,为下一步工作展开奠定基础。
通榆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孙乃涛,吉林大学纪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工会、乡村振兴工作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参加帮扶对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