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吉林大学报研究生记者 邱欣】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汽车工程学院作为吉林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始终重视顶层设计,坚定红色育人导向,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充分挖掘汽车工程学科独特的育人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积极构建“全过程铸车式”育人模式,切实提升“三全育人”实效,按照“汽车新四化人才”培养标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绘就中国汽车人才培养和汽车工业发展的华美篇章。
铸牢底盘 夯基础
学院始终践行“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积厚成势”理念,从学生入校,就将知识和情感的“底盘”筑牢,将专业理论和心理归属的基础夯实。始终以人才培养为导向,推进以“导师制、国际化、专业化、个性化”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研学生协同发展。
双导合力协同育人是必行之举。对于本科生教育,学院按照“分年级、分层次、分目标、分类别”的模式开展工作,构建由“辅导员+班主任+专业导师”组成的全方位育人梯队。在低年级实行“班主任”工作制度,在高年级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班主任以亦师亦友的身份为低年级学生在学业、心理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教育服务。针对高年级学生,举办“学业导师双选会”,师生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在本专业或跨专业“双向互选”,依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定制式”培养。研究生培养注重优质生源汇聚、精品课程体系构筑、卓越导师队伍建设等行动计划,着力打造“重创新、强能力、高规格”的研究生教育品牌。
学生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提升了科研素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实践能力,实现科研与育人的融通对接,为培育新型工科人才筑牢理论“底盘”。
思政教育以情育人是应势之需。学院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搭建起“家庭-学校-学生”的联动沟通机制。学院采取“全面关心,重点关注”策略,建立“一人一档”重点关注学生心态,与家庭、学生保持积极沟通,家校联络通畅。开展“朋辈协力,心理成长”系列活动、“心语心愿”主题心理班会、“心理健康月”等活动,辅导员以情感力量为牵引,站在学生的角度,全方位尽职帮扶,线上进行优质内容分享、情感沟通,线下通过实践活动充分与学生接触,做到时时处处关怀。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成长,学院给予充分支持,辅导员定期与经济关注对象谈心,让关怀更个性化、精准化地落到最需要的人身上,打好情感归属的“基础”。
铸好理论的“底盘”,打好情感归属的“基础”,学院真正做到了对学生以理育人,以情化人。
匹配动力 厚能力
以“学思悟践”促“知行合一”。学院为学生积极搭建校内外各类实践平台和基地,与11家车企成立战略联盟、打造以学生车队为代表的实践育人精品项目、扩展各类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能力提升匹配动力。
学院注重加强与企业间的横向联络,成立“汽车工程学会吉林大学学生会员活动中心”,与“一汽”“北汽”“潍柴”等知名车企建立实习实践基地。通过校企联合实施预开发计划,专项培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毕业生具备“上手快、能力强”的特点,社会及用人单位认可度高。
“吉林大学学生车队”是学院标志性赛车实践教育平台。从初期的油车车队到形成“肯赛”“吉速”“吉智”三大平台和五支团队,学生车队已成为吉林大学规模大、影响广的学生科技创新团体之一,覆盖汽车、机械、材料、管理、交通等多个学科,实现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每年有近300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参与,取得显著育人成效。在2018年取得全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总冠军后,“吉林大学学生车队”在2019年代表中国出征德国并取得中国车队突破性成绩,2020年获第12届世界虚拟大学生方程式竞赛燃油和电动双料冠军。车队秉持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理念,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学院依托自身科研优势和特点,实践育人硕果累累,目前车队队员已成功申报各类双创项目30余个,获得国家专利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针对社会实践,学院开辟了“基地项目平台、党团教育平台、学科实践平台、学科竞赛平台、志愿服务平台”5个平台,相继建立20余个多元化社会实践载体,推动实践性校园文化建设稳步发展。组织“燃烧希望,让中国梦激昂”系列活动,依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原则,组建各级重点实践团队;组织日常性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成立“大黄蜂”志愿服务队、开展情系通榆支教活动、承办高校汽车科学营等,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精准控制 辨方向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重中之重,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学院将思政教育有机贯穿于学生的学业发展、班团建设、科研创新、实习实践等发展全过程之中,把握学生成长成才方向,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责任和使命,自信自励,把好思想的“方向盘”。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学院依托老一辈汽车人的资源优势,既是“经师”又是“人师”,不仅授业解惑更传道、传薪,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更好地做到“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学院深入挖掘专业“思政因子”,通过讲述中国汽车之父饶斌、中国汽车产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功勋人物郭孔辉等老一辈汽车科研工作者的奋斗历程、民族汽车工业发展史,弘扬红旗精神,激励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引领学生辨明方向,树立正确价值观。
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扩宽思政教育新口径。学院聘任一汽集团全国劳模为校外“思政导师”,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及“大学生走进劳模工作室”等思政教育活动,传播工匠精神,发挥全国劳模示范引领作用,树立学生爱党报国之志。
选树优秀学生典型,打造思政榜样力量。学院积极培育、深入挖掘大学生先进典型,展现学生风貌,以“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身边事带动身边人”的方式,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创新工作模式,打造样板党支部。学院打破支部建设传统模式,本科生依托大学生车队这一实践育人的创新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支部建在连上”,成立了吉林大学第一个学生专业实践平台上的学生党支部。由专业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聘请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石瑛教授做指导教师,指导开展各项工作。创新研究生党支部管理模式,将研究生党支部由“按年级划分”转化为“按导师团队划分”,把支部活动与课业实验活动融合。扎实的学生党建工作成为学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一大亮点。
打造特色项目,深入推进“红色引擎工程”。从党支部立项到每名党员、团员“微立项”,围绕理论学习、实践教育、参访交流、四史宣讲等方面开展立项,充分调动各支部以及每名党员、团员的积极性,推动党建工作内涵式发展。通过线上教育活动,使思政教育工作“不断线”。重点建设学院学生工作微信公众号——“汽派”,主动发声、正面引导、构建细致入“微”、“大思政”的新型育人格局,目前累计发布新闻宣传、学业指导、典型引领、成果展示等推送500余篇。
启动引擎 强马力
就业是大学生学业生涯与社会空间交接之门的钥匙,汽车工程学院功夫下在理论教学“第一课堂”和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上。学生经过求学路程前期一系列“铸底盘”“强动力”“辨方向”的准备工作,整车的装配工作完成,育人实效充分显现。在社会“软着陆”的最后阶段,学院为学生的就业、深造开启引擎助力,合上“如铸车般育人”的完美逻辑闭环。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升学深造工作,积极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汽车工程专业人才,坚持把提升考研率作为加强学风建设、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致力打造考研提升品牌工程,全力做好学生考研服务工作。通过考研“阶段性模块”建设,以大一职业规划和启蒙引导,大二学业导师和经验交流,大三复习指导和报考动员,大四模拟练习和备考保障等抓手,以考促学,有效提升考研升学率。
学院凭借杰出校友、杰出教师学者的优势资源,为学生积极深入开展“一师一岗”“一友一岗”就业岗位征集活动,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入校开展专题讲座和系列报告会,促进校企的合作深入。积极加强与合作企业和优秀校友联络,调动专业教师积极性,利用产学研合作中的横向联动,挖掘就业资源,提供高质量工作岗位,充分促进育人成效落地,优化就业工作的“自身造血”功能。
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产业的结构性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给汽车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冲击,学院通过举办“就业指导服务月”活动,邀请汽车工程学会和学院的专家、教授讲解汽车类行业发展报告会、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就业技能专项培训。助力学生开足马力,启动引擎,一路向前。
汽车工程学院因势而新、因时而进、因事而化,从理论出发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做到始终与时代要求同向、与国家发展同步、与立德树人需求同在。从实践出发锻炼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从思政教育出发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念,从就业出发助力学生在新的人生征程上扬帆启航,从而形成独具汽车专业特色和充满学科优势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模式。下一阶段,学院将继续推动整体工作高质量发展,明确合力育人方向,统一育人目标,完善“三全育人”工作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