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大事记   |  收藏本站
高级检索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主题活动   >   学宪法 讲宪法   >   正文

现行宪法及其五次修改

发布日期:2020-06-26     作者: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      编辑:潘懿     点击:

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基础性地位,及时和系统地发表了以“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为核心要义的依宪治国系列重要论述。依宪治国与依宪执政的理念的提出,是对宪法的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的宣告。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等都必须忠于宪法、遵守宪法、守护宪法。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是保护人民利益的坚实壁垒。作为公民,守护宪法也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公民义务。

既然宪法具有这么高的地位、这么重要的作用,任何人都要遵守宪法、捍卫宪法,那么对宪法的历史沿革及其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就是必要的。

一、《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标志等内容,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至上的法律地位。

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夕,为了巩固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推进革命事业的继续发展,并为即将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确定大政方针,迫切需要一部具有根本法性质的法律文件。同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会议宣布: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9月29日,大会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共同纲领》是我国宪法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宪法文件,在当时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五四宪法。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部宪法,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人民宪法。五四宪法第一次以正式的根本法的形式,记录了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长期革命斗争而取得的胜利成果,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把我国的各项基本制度确认下来。在后来的宪法中,一些最根本的制度,如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等,都是从1954年宪法延续下来的。

二、现行宪法的产生

我国的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也称“八二宪法”。1980年8月30日,中共中央向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提出《关于修改宪法和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的建议》。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宪法和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的决议》,正式成立了由叶剑英、宋庆龄和彭真主持,包含民主党派、社团团体主要负责人和法学家在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

宪法修改委员会在广泛征求和认真研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于1982年4月21日向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宪法修改草案,并建议公布交付全国各族人民讨论。4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同意宪法修改委员会的建议,决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并交付全国各族人民讨论。根据全民讨论提出的意见,宪法修改委员会又作了认真修改,并于11月23日在宪法修改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通过,决定提交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八二宪法”正式诞生。

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在宪法修改过程中,针对宪法修改草案所进行的全民讨论,历时四个月的时间,全国几亿人参与,其规模之大,群众热情之高,是十分感人的。通过全民讨论,发扬民主,使宪法的修改更好地集中了群众的智慧。

三、现行宪法的五次修改

我国《宪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八二宪法迄今为止共经历了五次修改,形成了现在的宪法文本。

修改宪法的过程一般是先由中共中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修宪建议,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接受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宪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全体会议审议,最后由全国人大正式表决。

(一)1988年的第一次修改

现行宪法在1982年公布之后,我国的改革开放迅速发展,客观形势变化很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私营经济逐渐恢复,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到80年代中后期,在全国的工商业总产值中,私营经济的产值所占比重从无到有,呈现增长的势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88年2月28日,中共中央“根据几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的时间”,致函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个别条款的建议”。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提出的宪法修正草案,通过了两条修正案并公布施行,其主要内容是:

(二)1993年的第二次修改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科学地总结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邓小平同志要求抓住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会议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会议作出了确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的重要决策。

根据形势的客观要求,中共中央于1993年2月14日向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接受了中共中央建议,拟定了宪法修正案草案,向全国人大提出修宪议案。1993年3月14日,中共中央又向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出《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补充建议》,由北京市等32个代表团根据中共中央补充建议的内容草拟成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补充修正草案向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提议。

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第二次修正案,该修正案共9条。综合起来,其主要内容是:

(三)1999年的第三次修改

自1993年宪法修正案通过之后,国内各方面又有了很大的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得到了全面的推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1999年1月22日,中共中央向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提出了《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全体委员对中共中央的建议进行了认真讨论,于1月30日通过决定,接受中共中央的建议并草拟了宪法修正案草案。

1999年3月9日,人大常委会向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提出了宪法修正案(草案)。3月9日至11日,全体与会人大代表发扬民主,对草案进行了认真讨论和审议。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以绝对多数的赞成票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于当日公布施行。综合起来,1999年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是:

(四)2004年的第四次修改

二十一世纪伊始,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同写入党章,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新形势新经验,提出修宪建议。以此为基础,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宪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形成宪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共14条。综合来看,其主要内容包括:

(五)2018年的第五次修改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

基于这样一个背景,需要对我国的现行宪法进行适时地修改。于是,全国人大对我国宪法进行了第五次重要修改。第五次宪法修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使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具体来看,2018年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有:

四、现行宪法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宪法由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家标志(包括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五部分组成。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部分规定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选举权、人身自由权等各项基本权利以及公民的基本义务。国家机构部分主要介绍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家主席、国务院、监察委员会以及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等主要的国家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并对人大负责。最后一部分主要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标志,即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消息来源: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

 

我要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推荐文章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E-mail:jluxinmeiti@163.com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