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曲家伟 图片来源:资料】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这一点,在黄大年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从青少年时就立志报国,虽处特殊年代,但一直坚持如饥似渴地刻苦学习。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全国地学领域最好的高校之一——长春地质学院,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并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和科技工作者。他一直在能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大贡献而时刻准备着、奋斗着。
可以说,英雄的成长从来都不是偶然。
“欧阳海式好少年”
1958年8月,黄大年出生于广西南宁的一个教师家庭。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父母被下放到广西地矿局第八地质队,全家辗转生活在桂东南的偏僻山村。虽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受父母的教育和引导,黄大年从小就对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英雄模范的故事更是让他心驰神往,百听不厌。
欧阳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广州军区的一名战士。1963年11月,他所在的部队行军经过一段铁路时,一匹战马受惊脱缰拉着炮车横在了轨道中间,而此时列车正在快速驶来。危急时刻,欧阳海奋不顾身用尽全身力气推开马车,挽救了国家财产和旅客的生命,自己却壮烈牺牲。他的英雄事迹在当时得到了全社会的广为宣传和学习。
少年时期的黄大年
据黄大年的小学同学司志刚回忆,1970年的一天,他和黄大年走在放学的路上,突然发现当地农场的一辆拖拉机抛锚停在了铁路中间。资源匮乏的年代,拖拉机作为稀有的生产机械对整个农场和集体来说是最宝贵的财产。两个孩子赶忙过去帮忙推车,可稚嫩的臂膀根本推不动庞大的车身,不远处的山坳里已经传来了列车的隆隆声响,但由于山势阻隔,司机根本无法发现即将降临的危险。司志刚说,黄大年没有任何犹豫,拼了命似地向火车驶来的方向飞奔过去,边跑边脱下上衣,使劲地摇晃。终于,司机发现了向他示警地孩子,并及时刹车制动。在距离拖拉机只有几十米的地方,列车安全停了下来。几天后,农场给黄大年所在学校赠送来一面锦旗,上写“欧阳海式好少年”。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类似这样的举动,在年仅十几岁的黄大年身上还有很多。同学李忠贵在下河嬉水时不慎滑入了湍急的漩涡,其他孩子都吓得大哭起来,在岸上不知所措,是黄大年不顾危险跳入河中救了玩伴,而他自己却因呛水虚脱,险些被激流冲走。
时空流转,浩气长存。2019年国庆节前,作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黄大年和欧阳海共同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最美奋斗者”名单。
“笨鸟先飞”
中学阶段的黄大年一直寄宿住在学校,甚至半年才能见到父母一次。也是从这时起,他学会了自律和独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团员”,是老师和同学眼中品学兼优的尖子生。
初中时学校的校长曾参加过大庆石油大会战,时常会给孩子们讲述那段气吞山河的激情岁月。高中时,同学中很多都是当地驻军的子弟,而这支部队是曾经参加过辽沈战役的“塔山英雄团”,战斗英模的故事身边小伙伴们都会讲上几段。不论是石油工人的战天斗地,还是战场上的枪林弹雨,都让黄大年心驰神往,这对他崇高品格的塑造和爱党爱国思想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1978年2月,黄大年前往长春地质学院报到途中在北京中转时,到天安门广场留念
在文化知识学习之外,学校组织“学工”“学军”“学农”,白天大家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返回宿舍很多同学早早就休息了,可黄大年每天都坚持上晚自习。实验课上,他从来都要把老师布置的实验内容做到精确甚至完美,只要有一丁点瑕疵他都会一遍又一遍地做下去。课上听老师无意中介绍到沼气是很好的新能源,他就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同学们自己动手挖沼气池,设计密封和导气装置,给学校装上了沼气灶和沼气灯。
“黄大年提出的问题经常都是超前的”。回忆起自己的学生,原广西贵县附城高中朱朝阳等几位退休教师依然记忆尤新。“附近地质队中有几位大学毕业生,黄大年会经常拉着他们问这问那,还把人家的书借来学习”。
当时广西高中化学教材没有关于电子云的内容,可黄大年却会问到这方面的知识。“对黄大年来说,课前进行充分预习、‘笨鸟先飞’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不断扩充新知识的学习态度”,朱朝阳告诉记者。“他虽然在读高中,但是会经常主动了解大学才会学习的知识。让自己一直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这一点在那个特殊年代里非常难能可贵”。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1975年10月,17岁的黄大年考入广西第六地质队工作。
地质队的工作流动性很大,几个月就要换一个工区,搬家是经常的事。对黄大年来说,最重要的家当是书。物探工作需要用到炸药,队里有好多废弃的炸药箱,他就冲洗干净用来装书。每次搬家,打包行李和迁移路上时,那几箱书总是被保护得最好。
黄大年所读的书种类繁多,且常读常新,除了涉及物探专业的书籍外,还有文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他和同事有时租住在农村,有时住工棚,白天背着仪器到野外作业,晚上回到住处还要绘图制表、整理档案。但无论多累,他都坚持在煤油灯下学习到深夜。他的话语中有时会突然跳出“拉普拉斯方程”“傅里叶级数”等数学名词,自己动手测试岩石磁化率与岩石温度的关系,尝试发现地质目标。孜孜以求的学习和工作态度,令身边所有同事都为这个青年人感到吃惊。
大学时期的黄大年
1977年11月21日,19岁的黄大年走进了决定他人生命运的庄严考场。高考成绩公布后,从出山采购的同事那里,他得知自己获得了当地考生的第一名。这个时候,为祖国寻找矿产和能源,已经成为地质队员黄大年最崇高的职业理想,虽然成绩超出了当时很多更好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志愿书上填报了“长春地质学院金属及非金属地球物理探矿专业”,圆梦地质宫。
紧张充实的大学四年里,黄大年一如既往地惜时如金,每天最晚下自习的永远是他,路灯下、走廊里,经常会看到黄大年读书的身影。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多次获得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毕业分别时,他在给同学毛翔南的留言簿上写下了自己践行一生的誓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1982年,黄大年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作为青年教师,他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想方设法给学生上好每一堂课。他甚至利用去北京出差的机会到北京大学的本科生课堂去旁听。工作人员很快就发现了他。当他说明来意之后,对方被他的精神所打动,破例允许他在教室听课,使黄大年可以近距离体会顶尖高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在此期间,黄大年还出色地完成了一系列教学科研任务,以第一获奖人获得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一天,他将打算出国读博的想法告诉了自己的硕士导师穆石敏教授并得到了支持。一直以来,国家在重磁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研究与开发、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让黄大年经常夜不能眠,他下决心要为相关技术跟上西方而竭尽全力。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一定要走出去!
出国学习,对黄大年来说最大的障碍是语言。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记词汇、读原文,一本《英语基本单词速成记忆法》被他每天随时捧在手上,每一页都标注得花花绿绿,同事们都说他学习英语已经入了魔。就是经过这样的不懈努力,1992年,黄大年获“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的全额资助,被选送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成为当时全国30个公派出国留学生中地学领域唯一的一个。
从北京出发前,黄大年去看望当时从学校岗位调任地矿部教育司的孟宪来老师。在老师的办公室里,他郑重地说:“请祖国放心,我一定会回来的!”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这,正是青年黄大年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不断自我加压、不断锐意进取、不断追求进步的真实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