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大事记   |  收藏本站
高级检索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吉大人物   >   校友故事   >   正文

一个大写的“新闻人”——访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吉大校友郭奔胜

发布日期:2011-11-08     作者:安心杨      编辑:张雪     点击:

编者按:在新中国第12个记者节来临之际,11月5日,从全国55万新闻工作者中脱颖而出的120位采编人员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吉林大学校友郭奔胜、沈泽宁、胡念飞、张勤获此殊荣。郭奔胜、沈泽宁、胡念飞于近日分别接受了吉大新闻网记者的专访,分享了他们作为“无冕之王”的心路历程。

【人物简介】:郭奔胜,199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现任新华社江苏分社常务副总编辑。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新华社“十佳编辑记者”,新华社优秀党员,江苏省“戈公振新闻奖” ,江苏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获得者。新华社调研型骨干记者。多次参加新华社组织的《沿海社会群体调查》、《新时期社会矛盾调查》、《重大社会动向调查》、《新生代农民工调查》、《群体性事件调查》等重大主题调研,为中央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党的建设和社会矛盾有较深的研究,并与合作者独家提出了“无直接利益冲突”“网上群体性事件”等观察、分析社会矛盾的新见解,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新提法甚至被网络定义为新词条。他的党建报道引起了各级组织部门和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在组织系统有较高的声誉。部分新闻作品主要刊发在瞭望新闻周刊、半月谈等刊物上。

11月7日,新华社迎来建社80周年的光荣历史节点,作为在较短时间内成长为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杰出代表,郭奔胜用自己的行动为这个光荣的新闻国家队增了光,添了彩。

“再苦也不退缩,矢志干出个样子来”

郭奔胜在吉林大学读研期间攻读历史专业,完成了关于中国近代新闻史的毕业论文之后,便对新闻工作产生了兴趣,恰逢新华社招聘,郭奔胜就带着极大的热情加入了新闻战线。那年,他31岁。

面对社里已有10年左右新闻工龄的同龄人,郭奔胜感到了巨大压力。他深知,如此巨大的新闻工龄鸿沟横在眼前,除了争分夺秒地投入到新闻工作中,迎头赶上,别无捷径可选择。从那一天起,他下定了决心,再苦也不退缩,矢志干出个样子来。

2010年,在新华社承担的中央领导点题调研中,郭奔胜作为调研骨干参与其中,他忍着突发肾结石带来的剧痛,坚持完成跨省调研任务,其顽强的工作作风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他一年中有200天以上在南京以外出差,是分社出差最多的记者;9年中,他通过参加总社小分队几乎跑遍了全国所有省份;作为有质量稿件的“高产”记者,他舍得花时间去琢磨稿件,对于重大主题的稿件必须琢磨到让人眼睛一亮才肯放手,经常为了一篇报道,连续熬到深夜,不想明白不罢休……

“腿勤、脑勤,努力做专家型记者”

郭奔胜把思考作为成长的基石,从业9年,他形成了“边调研边思考”的业务特色,努力用比较的、辨证的视角去进行调研思考,每隔一个阶段就有独家观点提出。2006年,他在报道中提出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概念,被国家相关部门正式写入到文件中,2009年初,郭奔胜又在报道中提出了“网上群体性事件”的独家判断,中宣部两度阅评这组报道,这两组稿件都评上了好稿。2010年初,他又发表《寻良策化解风险》稿件,独家提出了“五大不公感滋生社会不满情绪”判断,引起热议,此稿再次被评为好稿。近两年来,郭奔胜每年至少有15篇以上的党建参考报道受到领导批示,成为新华社党建报道的专家型记者。

郭奔胜认为,做新闻要腿勤,这样才能得到最真实最优秀的新闻素材。但更重要的脑勤,要敢于进行思想的艰苦跋涉,做到有思想有见解。这对记者而言更具挑战性。

在郭奔胜看来,新闻事件对所有记者都是公平的,就像一盘菜放在桌子上,每个人都可以去尝,根据酸甜苦辣咸做出自己的评价。

在广东进行调研采访期间,郭奔胜采访了一位社科领域的学者,业界评价这是个很有个性的人,经常要求记者采访不超过10分钟。然而,郭奔胜和这位所长在其家里聊了4个多小时还意犹未尽,那位学者最后说“今天不是你在采访我,而是我在采访你。”他觉得郭奔胜在探讨问题时提出很多新的观点,对他很有启发意义。

郭奔胜认为记者成长有三个阶梯:第一层面是单纯的访员,发生事情采回来就好;第二层面是访员的基础加一点思考;第三个层面就是专家型记者,这样的记者可以和被访者进行同一水平的高质量对话,交流沟通思想,这也是郭奔胜努力追求的目标。

“能为民谏言,为党分忧,记者的职业给我带来很大的精神满足”

“在党和政府明令禁止、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交叉点作舆论监督”,这是新华社党组对每位记者的明确要求,也是郭奔胜在工作中的信条。舆论监督不是泄私愤,不是谩骂和挖苦,而是站在公共利益角度替公众说话,表达公众心声。

百姓情结是当好记者的重要思想基础。郭奔胜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肤感知基层群众冷暖生活,写了大量反映群众面临问题的稿件。《谁在搅动阵地之痛》、《谨防中小城市成房价调控盲区》、《绝不让害群之马扰乱房地产市场》、《彻查周久耕是对民意的尊重》、《领导干部应自觉拒绝变味年礼》等稿件被全国多家媒体采用,广受好评。

喉舌、耳目、智库、信息总汇,是党和国家对新华社履行职责的要求。郭奔胜十分珍惜江苏的报道资源,深入采访挖掘江苏省委省政府以及各地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所取得的珍贵经验,源源不断地反映给中央。2010年初,郭奔胜被总社抽调参加“收入分配与社会阶层”重大主题调研,独立提出了“收入分配改革进入‘窗口期’”“建设分配友好型社会”等新判断,受到了领导高度评价,部分建议被“十二五”规划草案吸取。

郭奔胜在参加“戈公振新闻奖”颁奖时曾说:能为民谏言,能为党分忧,记者的职业给我带来很大的精神满足,所以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

这是一个新闻人的承诺,也是一句不变的誓言。

“希望学弟学妹们有好的发展”

采访的最后,郭奔胜鼓励年轻人做这个时代的专业记者,并给母校的学弟学妹们提出了几点建议,祝愿大家有好的发展。一是不同媒体对记者的要求不同,要根据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成长的地方。二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有人说现在是“全民记者”的时代,人人都可以写,人人都可以拍,新闻更加易碎,做好这个时代的专业记者就要面临更多的挑战,要勤于思考,提升自身能力,做好思想准备。三是当记者要吃得起苦,这不仅仅是一天跑个20公里的问题,而是思考上的艰苦,为一篇稿子夜不能寐是常有的事,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要学会苦中作乐。四是要多读书,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平时多关注主流新闻,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有一定的了解,一个思想富裕的学生,才具备当好一名记者的素质。

郭奔胜说,作为一名母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怎样的业绩,都不能忘了母校的培育之恩和各位老师的教诲,他表示,永做社会这所大学的学生,虚心学习,正直为人,忘我工作,为母校争光,为社会添彩。(吉林大学网络通讯社中心站 安心杨)

我要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推荐文章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E-mail:jluxinmeiti@163.com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