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大事记   |  收藏本站
高级检索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吉大人物   >   吉大学人   >   正文

校长张希:关于师德与学风建设的一点思考

发布日期:2020-06-23     作者:校长 张希      点击:

师德学风建设是学校今年的重点工作。何为师德?何为学风?如何加强师德和学风建设?在此,分享我的一点思考。

师德是为师者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既涉及教师如何开展自身建设,也涉及如何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系统而合理的准则和规范使人们可以和谐共处,使学校可以有效运转,这是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必然要求。师德的内涵,有些亘古不变,有些与时俱进,需要教师共同体和全社会普遍的认可和共识。师德的约束力,有些是刚性的法律法规,有些需要共同体内部的相互约束,有些属于老师的自我修养。师德是可以通过教育习得的,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美德即知识”。

教育有别于其他行业,它的工作对象是人,工作目的是育人———育和谐之人,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人。“教”和“学”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字的两个读音,意思是“上施而下效”。教育中很大一部分工作是示范与模仿。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明智,也要明德,更要修身,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为学生做出示范。我们都曾为学生,心中总会崇拜这位老师学富五车,那位老师谈吐文雅,向往成为如某位老师一样的人。无论是修养学识,还是仪表风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常常是潜移默化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立德树人,先要立德为师。这里的德,概括起来就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所谓明大德就是要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系列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追问。教师要有“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所谓守公德就是指教师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用自己的学识、阅历和人格魅力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所谓严私德就是指教师要用比平常人更高的道德准则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身言行。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贤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一些高校中发生了一些师德失范的事例,其中一些触及了法律法规的红线,但更多存在于道德的灰色地带。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相关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没有与时俱进,不符合涵养师德的需要,也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例如异化的学术评价机制。另一方面,少数教师对于自身职业身份的认同感不够强烈,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没有形成凝聚道德共识和内部约束力的共同体。针对这些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师德相关文件,明确了新时代师德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首先要从交流和讨论做起,让大家认知和认可师德的内容,形成内部道德约束力,明晰立德对于为师的重要意义和基础地位。

对于高校,教学和科研常常紧密交织,因此,科技伦理和学术道德必然是高校教师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是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摧毁世界。严格遵守伦理道德开展学术研究,才能保障科技始终向善。令人遗憾的是,国内高校普遍地缺乏科技伦理教育,这是所有老师和学生都需要补足的一课。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只有建起良好的师德风范,才能引领学校形成良好的学风。我想,一所大学的学风,应是全校师生在求学、教学、治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风尚,是其精神内核的外在表达。我在吉林大学学习过十年,又工作过十年,对前辈先师和同学同事所表现出的优良学风传统感触颇深。

其一是“孜孜以求,皓首穷经”的求学之风。我们常说教学相长,说明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但究其本初的动力,我想应是人类求知的本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吉林大学的学习氛围十分浓厚,学生们非常珍惜安心学习的时光,有读遍图书馆藏书的劲头。当要借的书全部借空时,图书管理员会登记下来,待有人还书,会及时通知排在前面的预约者。那时没有手机,远不如现在联系方便,图书管理员会打电话到学生宿舍,宿舍管理员再通知到学生。一旦拿到书,同学们都会充分利用一个月的借阅期,如饥似渴,手不释卷。

那时候,还有借阅卡,可以看到这本书有哪些人借阅过。一次,管理员通知我,要借的《量子化学导论》一书还回来了,让我去取。填写借阅卡时,看到借阅卡上写着我们时任校长唐敖庆老师的名字,这让我兴奋不已。唐老师常对学生说:“要站着读书,而不是躺着读书”。我想,唐老师说的 “站着”既是倡导主动学习,也是在鼓励独立思辨。

其二是“厚基础,重实践,严要求”的教学之风。改革开放以来,25位吉大校友获得院士称号。学长们能否当选院士,与他们选择的工作领域、学术道路密切相关;但院士这一称号所代表的深厚理论基础和卓越实践能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吉林大学对教育过程的严格要求。我们都知道,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教育,同时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些培养目标必须通过多方面的严格要求才能得以实现。

一是对任课教师的严格要求。我刚参加工作时,青年老师要从助教做起,需要与学生们一起听课和记笔记,在资深教师的指导下集体备课。青年教师想要完全胜任一门主干课教学,至少需要十年的磨炼。二是对教学内容的严格要求。在获取信息相对困难的时期,老师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得到当时国际上最前沿的教材,并融入教学内容,使之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此外,老师们还会结合具体情况,主动编纂新教材,以适应国内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三是对学生学业的严格要求。一门课要取得优秀的成绩,只听老师的讲授,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远远不够的。当时流行一个词,叫“开卷不易”。意味着即使是开卷考试,通过率也不一定很高,因为那会更注重考查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性运用。我们常常是同时阅读老师推荐的几本专业书,有的内容这本书阐述得更清楚,有的内容那本书诠释得有特色。通过比较、甄别、补充,把这些读书心得整理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书中推演过程常有省略,为了了解哪些地方有模型简化,哪些地方有假设,以及理论的具体适用条件和范围,很多同学会将书从头推导一遍。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灵巧的人会认为这是笨功夫,但我想,所谓 “厚基础”,总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下些笨功夫。

其三是 “四不四贵”的治学之风。“四不”———不自欺欺人,不枉己徇人,不立异,不炫博;“四贵”———贵创,贵精,贵平实,贵客观。这是吉林大学历史系奠基人金景芳老师早年为自己定下的治学戒条。关于“四不四贵”的具体含义,金景芳老师自己有明确的诠释,不在此赘述。有人说,“不立异”不利于创新,也不够包容,这是曲解金景芳老师的原意了。实际上,“不立异”并非不要创新,而是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要哗众取宠。金景芳老师的训诫常让我们思考,我们选择治学,是将其作为谋生的职业,还是毕生的事业。如是职业,那么我们要做敬业的工作者;如是事业,那么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治学立身。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拓宽人类认知的边界,解决重要的问题,这是治学的初衷。坚持科学精神,坚守科技伦理等基本原则,是立身之本。敢于坚持真理,追求学术真谛,创造有科技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成果,才能赢得学界的尊重。如果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或一味追逐热点,心浮气躁,那就会如朱自清先生所言“热闹都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师生人格上的平等是良好师德与学风的一种具体表现。教师可以满腹经纶,著作等身,但随着年龄增长,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可能不如青年学生那么快。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潜力巨大,虽缺少经验但也不会为经验所累。学生向老师学习,老师也向学生学习,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平等交流和讨论的氛围中,师生共同进步。

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善待每一位学生。学生有个体差异,天资不同,性格不同,喜好不同。教师应一视同仁,欣赏学生的多样性,包容他们的差异性,注重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志趣,激励发挥他们的潜力。包容是一种境界,善待是一种美德。

今天,我们再次讨论师德与学风,既是要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更是要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对一些关乎学校发展的普遍性问题达成共识,调整制定一系列适合校情、行之有效的准则和规范。希望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建设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营造百花齐放的学术生态,形成既有学术体共性、又有吉大特色的师德与学风。以此促进学校的 “双一流”建设,并以良好的师德学风,引领社会文明风尚。

(消息来源:吉林大学报 )

我要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推荐文章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E-mail:jluxinmeiti@163.com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