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林大学数学系的一名大学生,成长为学院的教学科研骨干、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数学学院党委书记、国家天元数学东北中心执行委员会副主任,二十几年来,她怀揣着做一名好老师的信念,不忘初心,默默耕耘,始终坚守在母校,教学生、做科研、搞管理,践行着“踏实、真诚、有担当”的吉大数学精神。
她就是张然,学生们口中的“然姐”。走进她的办公室,扑面而来的是书架上各种文献书籍散发的书香,映入眼帘的是干净简洁的布置,右手边墙上挂着一块黑板,黑板上满是与学生讨论时留下的各种符号和公式。
醉心教学,默默耕耘
2005年以来,张然一直在数学学院讲授本科生基础课《数学分析》。针对初进大学的学生特点,她对传统基础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同时着眼于现代数学前沿,融入微积分相关现代理论、方法和应用,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前沿性、理论与应用间的有机结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努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释各种数学符号和公式后面的数学思想和内涵,她的课程深入浅出、幽默生动,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好评。
张然说,吉大的数学学科从王湘浩院士等老一代数学家开始,就一直非常重视教学,老一辈吉大数学人编写的教材影响了几代中国数学人,而吉大数学培养出的学生在国内外数学界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从1995年到吉大读书至今,她见证着数学学科始终把教学质量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求最好的老师都在本科教学第一线,这也是学科在面临人才不断流失的困境时,仍能保持较强造血功能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学院在培养学生上面做了很多努力,一直在研究并尝试怎样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他们打好基础,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变,培养出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现在我们正在尝试推进本科生学习助力计划,帮助刚入学的新同学设置讨论组,按5-7人一组,提前布置好讨论课题,分头准备,讨论课时现场抽签,抽中的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路和结果,其他同学补充并讨论。这种方式更有助于学生们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沟通表达与团队协调等能力。经过了近3年的实践和积累,已经有了初步效果,未来将更大范围地推广。”
“从教快二十年了,每次站上讲台还是觉得既敬畏又光荣!懂事的学生们也给了自己许许多多感动和快乐。”说这话时,张然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而这也是她一踏上讲台就满腔热情、初心不改的动力和源泉。
潜心科研,精益求精
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园丁,还是指引学生人生方向的导师,而最好的引导莫过于以身作则。
张然记得自己作为一名助教刚刚踏上讲台时,为学生讲授习题课、答疑、批改作业,参与编写教材,学生们喜欢她,愿意听她的劝导,愿意上她的课;她爱自己的职业,也爱每一位认真聆听的学生,以为自己已经是一名“好老师”了。然而,导师的一番话让她猛然意识到,其实距离成为一名“好老师”还很远:“一个全面的大学老师,需要先努力成为一个学术水平高的学者,课程才能讲得更有深度,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出更高水平的人才”。
那么该怎样提升自己的科学研究水平呢?此时,她的导师已经退休,新婚的丈夫正在香港攻读博士学位。摆在面前的主要困难是:没有前沿的研究方向与目标,没有一起研讨、互相促进的团队,她在独自坚持与彷徨中度过了两年。一次偶然,她获得了去香港访学的机会,合作的学者是国际积分方程数值计算领域的著名专家Hermann Brunner教授。在Brunner教授的帮助和引导下,她终于找到了适合的研究方向,开启了自己的科研征程,并渐入佳境。
随着科研工作的推进,张然逐渐体会到了做研究的快乐。近年来,她主要从事非标准有限元方法的数值分析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相关领域的科研论文57篇,其中多项成果发表在计算数学领域的顶级期刊上。她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正在主持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基金委天元数学东北中心项目1项。
以她的主攻方向偏微分方程数值解的研究为基础,近两年,她带领课题组与化学以及材料等相关学科进行联合攻关,探索交叉合作的科研模式。“现在,我们同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吉林大学理化所等研究团队正在进行着科研联合攻关,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化学与材料问题。”当然,这也得益于数学学院近年来为更好推进“双一流”建设、探寻新的学科生长点而努力创造的合作机会。
初心不改,亦师亦友
在认真做研究的同时,张然始终没忘记要做一名好老师的初心。多年来,她一直是学校“数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学科基础课任课教师。她认为,所谓“拔尖人才”,不仅要体现在优异的成绩上,更应体现在胸怀、格局以及团队意识和领导力等方面。她坚信,在培养“拔尖人才”的过程中,思想教育尤为重要,要把思政教育运用于课程教学与实际问题中,培养孩子们的家国情怀,才能真正把一个学习好、组织能力强的孩子培养成为一名对国家、对人民有重要贡献的人才。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张然对教学的投入和对学生们成长的关心,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大家亲昵地喊她“然姐”,数院学生中流传的“爱数分,爱然姐”也正是大家对她和她讲授课程喜爱的缩影。
“您很少批评我们,哪怕是考试成绩不理想,您也会鼓励我们要寻找问题所在,努力调整学习状态,要对学好数学有信心。记得有一次,您因为我们眼中没活干、肩上无责任而对我们生气,那也是唯一一次老师冲我们发脾气。从那以后,我便懂得学习成绩好只是众多优势中的一个附加条件,而一个人要有使命感、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感才是最重要的。”这是2017年学生写给张然的信中的一个片段。
“五年来,老师就像我的家人一样,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了我很多的帮助。记得研一刚开始的时候,我不太会写论文,老师几乎是带着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去修改。当时我特别感动,觉得自己太不认真,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不辜负老师的精心培养。”说这话的女孩名叫王瑞姝,今年博士毕业,并成功入选国家2019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即将在吉大继续进行博士后科研工作。能够成为张然老师的学生,她觉得自己十分幸运。
“学生们经常和我夸赞张然老师的课程讲得好、透彻,性格好。”说起张然,她的同事吕俊良教授赞不绝口。
对于一位教师来说,让学生们记住并想念,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张然的书桌上,精致的礼品盒里整齐摆放着一摞摞学生的书信,静静地诉说着师生间浓浓的真情。学生们在信中饱含深情地表达着对老师的喜爱与尊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引导与帮助……张然小心翼翼地收起信件,她说,“这些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财富,弥足珍贵。”
尽心竭力,不负韶华
在学校,她是一名教授,是学生口中的“然姐”和“导师”;在家中,她是女儿、是妻子,也是母亲。前些年,由于工作任务繁重,既要忙于教学,又要做好科研,再加上行政工作,还要照顾家庭和孩子,张然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工作到半夜一两点成了家常便饭。张然遗憾地说,“那时候的自己仿佛有拼命的干劲儿,但家人非常担心。爸爸临终前嘱咐我‘然然,如果我的生病能够唤起你对健康的重视,那我就病得值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一年多,我很少熬夜了,逐渐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更多地利用碎片时间,学会见缝插针地去做事情。”
当被问到如何能更好安排和高效完成工作时,张然说,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工作上的推进和落实需要感谢学校和学院的上下一心,共同进退,许多老师和同学的不计个人得失,默默奉献,鼎力支持是我们能够做好、做实各项工作最坚实的支撑。学科的发展建设要靠人才,要努力为每一位对学科建设贡献力量的老师或同学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为大家做好服务,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氛围。家和万事兴,只有老师和学生们都把学院、学校当作自己最牵挂的家,才能凝心聚力、共同进步,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我们的“大家庭”中来,也才有可能距离“世界一流数学学科”的目标越来越近。
作为课题负责人,张然带领的课题组有五位年轻教师,十几名研究生。她经常告诉学生们,吃亏是福,多一份真诚,少一些算计,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天空。课题组的年轻人们彼此间团结友爱,互相支持。学生们不仅扎实努力研究课题,也积极为学院的各项活动做公益志愿者。“女儿也是我的小助手之一,学习几乎不用我操心,还能帮忙打理家务,她自己能做的事尽量不占用我的时间,很让人温暖。”提到女儿时,张然的脸上挂满欣慰与幸福。
聊起体育运动,她说从前常打乒乓球,不过现在很少了,因为打球要提前预约伙伴,而计划往往被临时的工作安排所冲掉,后来就换成走路了。张然略带惋惜地拿起手机,指着屏幕上的运动步数,“这个也挺好,我把它放在手机桌面上,每天坚持走一万步左右,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支撑起美好的理想。”
她在教师岗位上默默践行教书育人的理想,在计算数学的王国里倾心感受着数学的纯美。从无到有,积少成多,“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这是张然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皆无止境,一切都还在路上……
(消息来源:吉林大学报 文/记者 宏韬 研究生记者 尹程程)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uLh4hx_k4w7lQYWO9iKDw